時間: 2023-07-24 09:52
來源: E20水網固廢網
作者: 薛濤
“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句是蠻好理解的,塞翁失馬就是典型一例。但是大家工作和生活中還是經常會忘記這一點,面對外部概率性悲喜事件亂了心性,使得自己陷入“芻狗”的狀態(參考解讀一第七十七章后記),也由此降低了應對能力。比如對于一個企業而言,面臨競爭或者一些外部環境偶發的惡化或者長期的條件缺失,我看到很多人一直過度關注了這里面的負面,其實壞事里面都有好事:比如如果沒有競爭,企業自身就會逐漸衰老而突然死亡;比如外部資源有缺,恰恰也會激勵企業自強而發展一種不依賴外部一些不可控資源的內生力。E20的發展就是典型的例子,具體可參見下面這篇報道。(詳情可見:“與卓越同行 E20二十年筑夢環境”)
反之,好事里面必然有壞事,很多人也忘記了:簡單的例子就是自大,把用運氣賺到的用實力賠掉;復雜的,我曾經講過,生態學中有個“最低限制因子規律”,很適合做企業管理和戰略中借鑒,具體參見段末鏈接。但其實,更容易被忽視的,在生態學中也提到了,有時候“最低限制因子”的最低不是太少,太多也是,很多企業家或管理者對此卻無法理解或者容易忽視。比如,央企巨頭的建筑型企業在謀求轉型,目前還很少有成功的,除了歸責于國資委的考核模式以外,來自它們的某些資源的“多”,也是一個被忽視的因素。伴隨著城鎮化的停滯,如果依然只考慮營收,這些巨輪將喧鬧的義無反顧的駛向冰山,幾乎看見了即將發生的碰撞和沉沒,這些必須改變、否則這個場景距離現在,很難超過十年。(詳情可見:“薛濤—學習管理(學)容易忽略的三個常識”)
回到文章,“損之而益”于做人也是一樣的,居高位的就要用貶義詞稱呼自己,本身是一種自我提醒。說個題外話,曾經我的一位好友告訴我,怎么識別某些老板看似強大,內心其實是自卑的?他一定從來就不能/敢于自嘲,也不允許他人開他的玩笑,這絕對是充滿人生智慧之語。對應的,其實“益之而損”的事更是多見,古人云“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后者是因為認知力不夠應對壞事過于慌亂,而前者就是因為被好事沖昏了頭腦。所以,越是在順境,越要謹慎、自省和虛心。我2022年度公司年終總結發言的“三個近義詞和三個反義詞”,就是把這個“益之而損”,用活生生的組織管理里的例子給詮釋了。大家可以參看。
“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這句的意思很直白,好像不用額外解釋,但是其精彩處,要到我的解讀三的第二十七章我才能解給大家??梢?,讀透道德經很花時間,因為很多東西暗藏呼應。世界從來都是充滿苦難的,很幸運幾千年來古今中外有那么多先賢以“奉”助我們度之,這些大小星宿都是文明和“認知”的豐盈者和傳遞者,度他人時也度了自己,此處,略有一點點摸到我不擅長的佛學的邊緣了。說到此處,說一點題外話,生活中什么人是“圣人”,什么人是“有道者”。我個人以為,老子說的“圣人,我可以稱之為”星宿”,至少是幾十年一出的思想者,甚至千年一遇,比如老子,為大星宿,德魯克則為小星宿,他們自身已經可以發出思想之佛光,著作類似經文,傳遞著人生的智慧?!坝械勒摺眲t如宇宙中的大小塵埃,已然能從塵世中浮起。他們折射的,是來自星宿的佛光,傳遞的,是來自思想者先賢的智慧在他們身上修世的所得和總結,比如最近火起來的劉潤,就是這么一位“有道者”。
強梁者,譯文說成強暴者,是其表面粗淺的含義,回到我們關心的企業戰略角度而言,雖然不太容易存在“強梁者死”的戲劇化場景,但是企業家在初步沖撞上逆境的時候,往往會低估了這個逆境的時間長度,而會普遍選擇“用強“闖之,大部分情況下,反而使得事情變得更糟,最后不得不退下伏低而保生存。進一步深入道德經的全系統來理解,強梁者,其實就是指的不修道的人,也可以對應為“芻狗”,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性,所以才會一味用強。雖然此處用文語氣很重——“不得其死”,卻是大慈悲之心,希望傳遞人生的哲理,強調的,還是第七十七章中所講的,“有道者一定要“奉”天下的必要性,大家可在我的前文《解讀一》中找到對應。
二、《道德經》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別人的譯文:
古時候善于領著大家做事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我只能勉強地形容一下:小心謹慎,好像冬天行走在冰面上,一步都不放松,就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警惕戒備;恭敬鄭重,就像到別人家里赴宴做客一樣;說話做事溫暖就好像能使人心里的堅冰緩緩消融一樣;純樸厚道,就像那敦厚的原術一樣;曠遠豁達,好像深幽的山谷,有著虛懷若谷的胸懷;渾厚寬容,就像水一樣能和光同塵。怎樣能使渾濁停止變得清徹清晰?靜下來慢慢沉淀,怎樣安靜久了又充滿力量生機?生命在于運動。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我的體會:
文章鮮明的描繪了一個合格的總經理形象。但這個描寫未必能勝任董事長,那還需要別的一些東西,比如五識中的膽識,具體可參見本章文末的鏈接--《薛濤再談環保人職業發展》。
但是,對于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這樣的總經理可遇不可求,創始人長期一身分任兩職(董事長?總經理),是無可奈何又必須為之的選擇。此處與本文無關,也不再贅述。
詳細解讀,“微妙、玄通”二詞,前者在細處,后者在大處,本是兩極,能夠同時做到,其實也是一種“既要又要”,也是一種“二生三”。想成為卓越的管理者,這個是基本要求。比如,他要用“微妙”洞察和體恤人性的細微,否則無法換位思考、準確捕捉組織內信息、以及帶領下屬真心跟隨。他又要通識大局,在事務的瑣碎中看到頂層問題和方向。此處,可以歸納為高層管理者的兩個基本任務:用“微妙”帶隊伍,用“玄通”定戰略。能做到此的優秀管理者,對于大部分普通人,經常就會驚嘆其“深不可識”,就像“有道者”一樣,并由此更加堅定了下屬們(甚至組織外)追隨的信念,助其升級到了“御”的境界。曹操《短歌行》里那句著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講的就是這個體驗。
編輯: 李丹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