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3-03 10:23
來源: 華夏時報
作者: 劉詩萌
1997年5月厲以寧在北京大學作學術報告,講桌前面都坐滿了學生
盡管在北大的一方講堂上,厲以寧已是一代學子心中的思想先鋒,但是燕園的三尺書齋外,中國經濟變革的風云已起。這時的厲以寧決定,將經濟史研究的工作暫停下來,應該更多地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這個現實的問題就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路徑是什么?
1980年4月,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與國家勞動總局聯合召開的勞動工資座談會上,厲以寧提出,應該用“新型公有制”——股份制來取代傳統國有制。此后,他持續多年為股份制改革奔走呼號,這也是他之所以被稱為“厲股份”的由來。
實際上,當時也有不少經濟學家闖入產權改革“禁區”,而中國經濟的兩類“非均衡”才是厲以寧先生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創見。然而,“厲股份”憑借出色的膽氣和智慧,成為了彼時主張所有制改革的思想流派中當之無愧的擎旗者,與主張價格優先的整體配套改革的另一派經濟學家,尤其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被稱為“吳市場”的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在整個80年代中形成了多次論戰。最終,他們的經濟思想也在不同階段、不同層面上付諸實踐,在時代的洪流中匯聚凝結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骨骼和血肉,難以分割。
無論后世如何看待,這始終是歷史的選擇。或許正如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說,中國的經濟改革如同一盤不得悔棋的偉大棋局,誰也無法回到過去再次復盤。甚至在后來的時間段里,即便再重新找回當年的思想,也因時空的斗轉、條件的變幻、民眾預期的不同而失去了現實的意義。
“真理越辯越明”
從1988年開始,厲以寧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達15年。1998年12月,在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由他擔任起草組組長的《證券法》歷經6年醞釀后高票通過。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股份制的觀念隨著交易的開展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1994年,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正式成立,后來冠名為光華管理學院,厲以寧擔任首任院長,曹鳳岐等學者擔任副院長。畢業于光華管理學院的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向《華夏時報》記者回憶,2003年他MBA課程的開學第一課是一個最珍貴的組合大課,厲以寧教授、曹鳳岐教授和時任院長張維迎教授輪番上場,厲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講的是非均衡發展理論,曹老講的市場化股份制改革。
2003年10月,厲以寧在家中寫作
而課堂外,2003年厲以寧進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后,將目光轉向了民營經濟。經過從2003年下半年到2014年2月的調研,以他為組長的調研組形成一份長達17頁的調查報告。一年后,被稱為“非公36條”的《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審議通過后正式對外公布,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將解決非公經濟所有制歧視問題、放寬非公經濟市場準入等措施固定了下來。從此,他身上又多了一個“厲民營”的稱號。
滕泰解釋,偉大的改革實踐,首先是要有人民群眾的實踐探索和政治家的勇氣,同時也離不開理論家的呼吁和研究。如果沒有理論認識上的突破,實踐發展就會受到束縛,這也是為何厲以寧這一代經濟學家在改革開放初期能夠發揮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回想起就讀北大光華的時光,薛濤感嘆,2003到2005年是一個黃金年代,之于光華,也之于光華的這些著名學者。當時,厲以寧先生倡導的股份制市場化改革已經完全確認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主導光華市場派的‘三杰’,他們人生都達到了價值觀的巔峰。不僅是說社會地位,而且是他們的見解和價值觀上都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的年代里,沒有人是輸家。多年后,2008年年初的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厲、吳兩位中國經濟改革的推動者重新坐在一起,評論改革開放30年的成敗得失。當被問起二人之間的學術分歧時,厲以寧回應道:“他說的也有道理。”臺下一片笑聲。
“厲先生曾經寫過,一部經濟學說的發展史,就是不同歷史時期關于經濟中熱點問題爭鳴的歷史。只要大家都在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投入心血,經濟學家的爭鳴是有益于經濟學繁榮的,真理越辯越明。”尹俊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吳敬璉在當天的討論中也表示,經濟學家所秉持的原則是思想自由、學術獨立,要提倡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進行討論的風氣,這個目標就是為了推進改革,為了建立一個法治的市場經濟,為了振興中華。
新一代人的使命
作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一面大旗,厲以寧50多年的教學生涯里已是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有出色的政治家、有大型央企國企的掌舵人、有已經成名的中青年經濟學家,當然也有很多在普通崗位上耕耘的年輕人。但是,厲以寧對這些學生一視同仁,一樣地無私付出,就像他的詩詞里寫的,“此身甘愿做人梯”。
2018年,88歲高齡的厲以寧先生應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邀請,平生首次來到復旦大學演講。在學生的攙扶下,厲以寧在講臺上坐著發表演講,但中途還是因為身體不舒服,住進了附近的長海醫院。雖然檢查后沒有大礙,但這一病卻耽誤了早先定好要回京參加學生尹俊婚禮的行程。令尹俊尤為感動的是,雖然先生沒能回京證婚,但還在病榻上寫下了一首詞《人月圓》,發來作為祝賀。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厲先生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撰寫回憶錄上,說要“慢慢寫”。尹俊記得幾年前他陪厲先生參加活動時的一次聊天:在車上,厲先生問,“你說我現在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說,“是健康?”先生說:“是時間,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然而遺憾的是,這部回憶錄還是沒能在先生的有生之年全部完成。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