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9-17 16:31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戴曉虎
在垃圾處理政策制定上,經濟是很重要的杠桿。德國的垃圾處理也經過了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從1996年施行的垃圾循環經濟法。1972年出臺規定,禁止有機質高于5%所有的垃圾進入填埋場。為什么有這個規定?因為垃圾進入填埋場后,有機質高偏高對溫室氣體是一個障礙。這是城市礦產,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隨著未來資源能源短缺,這些礦產都應該作為資源來回收。所以,有機物必須經過焚燒回收能源或者經過生物處理回收能源,不能直接堆放到填埋場。
建立法律的時候不能忽視市場和制度的調節。第一個是誰污染誰治理,在這個基礎上,包括德國、美國、瑞士都有相應的補貼的稅收的政策,比如德國的綠色能源法。第二個,錢是哪來的?一般模式是,錢由電廠先墊,最后是全社會買單,垃圾處理必須要動員全社會,這樣政府負擔比較小。
垃圾處理要注重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回收利用
第三部分講一下垃圾處理處置的技術。歐盟和美國總體的技術思路,第一個是可回收的肯定是最大化回收。第二可生物降解的,盡量能實現能源化的利用,有厭氧的,也有焚燒的。最后的殘余物質要進行焚燒處理。通過這個模式,垃圾的有機成分將經過能源回收實現資源化的利用。
我們去過德國看到各種不同的收集系統,基本上是三種類型。一個是黃色的,里面是紙張、包裝品,這是直接可以回收利用的,是打了綠點標記的包裝材料;第二個就是有機垃圾,一個禮拜收一次,避免太容易腐臭;第三個是黑色垃圾,全部進入焚燒廠。社區專門設有垃圾桶,通過跟政府獲得一定的許可權后可以把放廢紙、玻璃品或者舊衣服放進去。
國外垃圾焚燒已進入大規模的重組時代
第四個方面,主要談以下國外廢棄物相關產業情況。總體來說,在歐盟市政垃圾如果不經過預處理,總體的填埋的比例在各個國家也都呈下降的趨勢,耗氧堆肥和厭氧發酵在歐盟國家是呈上升趨勢。堆肥技術方面,歐洲在70- 80年代有了一個上升期,但是質量、環境條件比較差。從80年代開始稍有改善,但是總體來說,耗氧堆肥因為占地和環評的問題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焚燒方面,經濟發達國家焚燒比例比較高。其中德國建了一大批焚燒場,但是當時的垃圾量大,現在垃圾量少,德國垃圾處理產能已經過剩,所以現在在德國要再建一個垃圾焚燒廠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在國外固廢產業化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以垃圾焚燒為例,從初期到競爭,最后到市場生存的探索,最后到大型規模化,這個是大的發展趨勢。最后行業的重組越做越大,越大以后資源越容易調配,所以廢棄物的經濟效益會更加明顯。
我國垃圾處理要實現全民化、市場化、透明化
最后,我們看一下國外固廢目前的發展趨勢。盡管現在國外垃圾處理發展較為成熟,沒有垃圾圍城的狀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面臨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短缺的形勢,城市垃圾作為城市礦產,要實現最大化資源回收。其主要的措施,一個是分類收集回收。另外要根據垃圾有機物成份的變化,采用厭氧發酵或者焚燒方式進行能源回收。至于堆肥,有條件的,能制造有機肥進入土壤,也可以實現循環的利用。填埋場方面,在歐洲,有機質超過一定范圍的將來慢慢會禁止使用。在歐盟,垃圾焚燒廠環評要求越來越嚴,十分艱難。
今天我之前講的主要是國外的例子,而我們國家有自己的國情。我認為,我們對垃圾分解的概念必須要從娃娃抓起,要進行全社會監督。第二必須要建立市場化的價格體系。第三個是透明化,想要發揮老百姓的作用就必須要透明。如果能做好這三點,我相信我們也會做的很好。
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