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9-17 14:43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劉陽生
編者按:固廢領域正處在一個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引領的時代! “2014(第八屆)固廢戰略論壇”將以“新常態下的產業解碼”為主題,從五大細分領域進行縱深分析,全面解碼產業發展之道。12月12日論壇將盛大開幕,作為五大細分領域之一,土壤修復也是論壇的重點關注領域。論壇將特邀土壤修復領域首席專家、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陽生帶來土壤修復領域的最新思考和權威解讀。近日,中國固廢網記者特拜訪了劉陽生教授,下文是對劉陽生教授精彩觀點的搶先發布。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土壤污染已成為環境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
今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中國20多億畝耕地中,有近五分之一調查點位被證實污染。
面對遍體鱗傷的土壤,土壤修復行業任重道遠,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陽生在接受中國固廢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土壤修復行業的核心問題是技術,國家需要加大資金投入。
修復技術“水土不服” “拿來主義”要不得
在我國,大多數人存在一個思想誤區,總認為國外的技術要比國內的強,很多領域都嘗試將國外的成熟技術直接引進國內,那么“外來的和尚”真的會念經嗎?
“拿來主義”的思想和做法是錯誤的。劉陽生斬釘截鐵的指出,很多在國外實踐成功的技術被引進國內后,并沒有得到像國外一樣的治理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水土不服。當然他也表示,在水處理領域,經過多年的摸索發展,國外的水處理工藝在我國水處理領域廣泛應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是由于大量的治水問題國外和國內基本一致,具有比擬性和可借鑒性。因此,在水處理領域問題更多在于機制,而不是技術。
但土壤問題在國內的情況異常復雜和嚴重,國內很多現象國外是沒有的。我國農田污染嚴重,存在化學污染、重金屬污染,在國外都是不存在的,國外的很多經驗與我國的現狀都不具有匹配性。劉陽生介紹,我國的土壤修復可以分為場地修復、農田土壤修復、礦場地修復三大部分。對于工業場地搬遷以后的污染場地修復,目前國內企業主要照搬國外的技術和設備,但國內地質層級結構和國外不同,引進的技術還存在消化吸收問題。其次,國外藥劑和國內藥劑的使用方式不同,還存在人才隊伍配備問題。劉陽生指出,國內的很多企業不懂得這個道理,直接把國外的東西拿過來用,這是錯誤的。
土壤修復的科研經費投入要加大 鼓勵原創科研
“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劉陽生形象地形容目前我國科研人員面臨的處境,他介紹,在美國約48﹪到50﹪的科研經費都會用在人員配備上。
目前,土壤修復領域的核心問題是技術問題,技術瓶頸不突破,后端的技術開發就沒辦法投入應用,要把精力放到技術原理突破上,鼓勵原創性科研。劉陽生認為,農田土壤修復目前是個難點,要做農田的土壤修復工作需要是個雜家,要了解土壤學、農學、植物學、地質環境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
我國土壤問題異常復雜,技術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國家的重點不是推多少示范項目,而是要加大技術投資,在技術研發的同時做好示范。劉陽生告訴記者,在技術原理上,很多需要探索,要做原創性的研究,我國的實際情況就比國際上的復雜,國家要把資金投到前端的科研中,注重人才的利用。
土壤修復監管要引入專業第三方
談到對科研的重視,劉陽生指出,土壤修復領域中監管很重要,但土壤監理的專業知識要求非常高,專業人才很少。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第三方服務,土壤修復行業需要有專門的第三方監理公司,需要從項目前期到后期驗收,基于項目整體進行監理。
他認為,土壤修復業務中的前期調研,應該包括兩類公司,一類是負責現場勘探的公司,一類是監測公司。做監測的公司必須去現場去取樣,而不是委托取樣,不僅要對監測結果負責還要對監測過程中的取樣負責。劉陽生也指出,因為具有保密性,監測主體應該是獨立的,需要單獨培養。
土壤污染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問題,治理好土壤是造福于后代的福祉。劉陽生強調,目前我國的土壤修復還處在插苗階段,任重道遠,仍然需要政府和企業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編輯: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