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12-12 09:43
來源: 央視新聞
作者:
目前,無論是重慶環投還是記者采訪的相關區縣都認為,全市統一定價的方式讓重慶鄉鎮污水事業的統一、快速推進成為了可能。
【采訪】北碚區財政局黨組成員曾靜
曾靜:為什么它一刀切,統一定價?一方面考慮到就說更迅速地推進這個事情,大家區縣政府也不要和環投進行博弈了,也不要進行談判了,一刀切,第二個來說,平衡各個區縣能夠承擔的污水處理服務費能力的一個問題。
記者柴璐:那全市統一定價的這個模式你們愿意嗎?
曾靜:當然怎么說,如果說作為便于工作推動,我們愿意,但如果說作為維護我區的利益,更寧愿重新核定一次,核算一次。但是因為環投集團又不是咱們區里面的企業,我沒有博弈或者說談判的權力,我只能接受這個價格。
【解說】
盡管存在爭議,絕大多數區縣還是先后與重慶環投簽訂了特許經營合同,重慶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表示,到2017年底,重慶規劃建設的1584座鄉鎮及農村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建成。
第三部分
【解說】
金刀峽污水處理廠,位于重慶北碚區。在與重慶環投簽訂合同前,北碚所有鎮都已建成了污水處理廠,但在當時,包括金刀峽在內的一些處理廠卻面臨著排放不達標的問題。
【采訪】北碚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黃肖波
這一批污水處理廠,建得最早的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刀峽,2007年開始建的,那時候它的工藝上實際上是不太滿足一些要求的,基本上能達標,但是不能完全全部都達標。
【采訪】北碚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勤
最初的要求,當時那種工藝是可以的,按現在很多工藝都淘汰了,比如說當時流行的一些濕地工藝,現在根本不行,水量也大了,它對一些污染因子的處理,它也是達不到效果的。
【解說】
環保標準提升,早期技術工藝存在先天不足,無法達標排放,這是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要達標,就要技術改造,而技術改造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投入。
【采訪】北碚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勤
李勤:要改造,又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如果交給它們(環投)了,這個協議上面是明確說了,它們要改造,由它們出錢改造。
記者柴璐:這個投入你們可能有困難?
李勤:可能市上的一個集團,這個公司來投可能有保障一些,還有當時也是一個要求。
【解說】
在2017年設施全覆蓋后,重慶計劃到2020年實現鄉鎮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全覆蓋,因此,技改成為重慶環投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包括金刀峽在內的多座污水處理廠已經完成技術改造。
【采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余國東
第一段路我們用兩年的時間,15年啟動這個公司,到17年實現設施全覆蓋,再用三年的時間實現達標全覆蓋,這樣算是兩個過程。
【解說】
后一個過程也并不順利。2018年10月,永川區的22座農村污水處理廠,經歷了交給重慶環投后又交回永川區的過程。提標改造,是重慶環投與永川爭論的焦點。
【采訪】永川區水務局村鎮供水服務中心主任袁長富
記者柴璐:提出退回這22個廠子,是你們還是環投,誰先提出來的?
袁長富:我們當時想要求它提標改造,它說它不能實現。
【采訪】重慶環保投資集團董事長 錢忠明
錢忠明:它要求這22座要改成一級A標。
記者柴璐:你們暫時也沒有辦法實現嗎?
錢忠明:我們不同意改成一級A標。
【解說】
一級A標是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的最高標準。此前,對農村污水排放沒有硬性要求,2018年,重慶發布地方標準,針對設計規模小于每天5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設施,提出了比國標相對寬松的要求。永川區的22座村級污水處理站,原設計規模均小于每天500立方米,如按重慶地標,已經達標排放。
【采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余國東
我們重慶市制定了農村地方污水處理的標準,過去沒有標準,全國如此,我們重慶自己制定的,上海江蘇也制定了,有標準肯定比沒有標準更規范更容易監管,那就是有進步,但是把標準提得太高,(超出)那個經濟承受能力,也沒有必要。
【解說】
既然已經達到重慶地方標準,為何永川區要堅持提標改造呢?
【采訪】永川區水務局村鎮供水服務中心主任袁長富
我們算河的容量,算它主要接納的幾個指標,COD,氨氮,總磷,我們原來算了一下,臨江河的承載能力,按現在的流量,按現在排放標準,完全沒有辦法把它們稀釋掉,就是我們河的納污能力,不能承受這么多污染的東西。
【解說】
永川區位于渝西平原,經濟相對較好。臨江河與其他河流在城區交匯,據說從高處看,河流形似篆體的“永”字,因此得名永川。永川方面表示,正是臨江河等三條河流面臨的現實情況,讓永川不得不做出提標的決定。然而,重慶環投對于鄉鎮及農村污水處理廠都提升至1級A標的做法并不認同。
【采訪】重慶環保投資集團董事長錢忠明
錢忠明:我們在永川臨江河邊上的鎮鄉污水設施,對整個臨江河的貢獻是千分之2.1。
記者柴璐:您的意思是說這些污水?
錢忠明:這些對它的貢獻就很低很低,就是因為它的量的問題。它要從根本上系統性地去解決臨江河的問題。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