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8-14 15:3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大時代到來的標志有哪些?
接下來,我想主要談談“大時代其實是一個變革的時代”這個話題。進入新常態后,所有跟環保有關的事情都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簡單總結一下包括:
一是開始以質量為導向,以為效果導向。三到五年后,將向公眾承諾的是環境效果。
二是政府的權利被裝進籠子。尤其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真正要鉆進籠子的是地方人民政府,而它恰恰是環保產業最大的甲方。現在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明顯縮減,好多邊緣的東西政府沒法伸手了,政府的權利被進一步收縮。
三是市場機制的全面引入。政府對資產的處置發生變化,包括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及投資體制,都在發生變化。國發60號文對重點領域投資體制的改革,其實對產業非常重要。60號文其實是回答了增量在那的問題,而且允許項目融資,允許產業基金的發展,允許政府資金去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允許政府資金給私營企業、民營企業補貼等等一系列大的動作。這些政策的核心原因是,在新常態之下,面對稅收越來越下滑,監管越來越透明,財政又有上限的背景,地方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大包大攬,沒有能力在《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之中獨善其身。地方政府在多方面的權利都被裝進了籠子,這給市場機制帶來很大的機遇。尤其“三中全會”強調了要重點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夠讓市場作為主導,來促進環保的落地,今年的《水十條》中也談到了市場驅動的問題。
四是社會關注與公眾參與。 《水十條》中概括了四句話:政府統領,企業實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政府只是統領者,并不是真正大包大攬者,因為政府沒有能力,也沒有被賦予這樣的能力,這實際上給企業實治打開了很好的空間,包括培養的學生們、老師們的很多科技成果的服務對象,可能不再是政府,而是產業主體。現在結構已經在發生變化,產業與科技最終形成一對并肩的助手,那么服務于產業的科技才能落地。因為企業只有獲得支撐,產業才更加長遠。
如何實現科技與產業的銜接?
那么科技如何與產業銜接?很多人認為,有技術就一定能做成企業,其實做企業的都知道,科技的成果的產出需要五個環節:
第一,科技研發。其實第一個科技研發主導者應該是企業家,可能國家863都支持科技研發,但這個環節里還有很重要的需求來源。現在很多科技研發水平很高,只是需求并不是產業提出來的,所以大部分的需求浪費了一半的錢。我一直建議科技的需求應該由產業提出來,遺憾的是產業比較弱小和分散,提不出真正的科技需求。
第二,工程化。要真正把科技用到工程,牽頭的人應該是總工。之前,很多人認為,做了示范工程已經是產業化了,這是完全不對的。做了一個工程,只是說工程上可以實施,并不是產業化,而且科技牽頭應該是總工程師,同時要有企業家的參與,科學家的參與。
第三,產業化。如果在政府投資企業上做的工程,是可以的。但如果從市場角度看,必須作出產業化發展。產業化是什么?就是能做到標準化、連續化、集約化。不是科學家牽頭也能重復,能重復而且不變形還是技術指標,這是產業化。需要企業家、工程師、生產總監來主導。
第四,市場化。如果是計劃經濟時代,到產業化就可以截止了。計劃經濟時代,如果工作是生產公交車,每年公交車生產十萬輛,確定上海分多少輛,北京分多少輛就可以了,確實不用市場化,只要產業化。
編輯: 李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