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聽濤第二季】第二期!傅濤講:環境產業的發展與分化

【聽濤第二季】第二期!傅濤講:環境產業的發展與分化

時間:2023-02-08 09:24:54 來源:中國水網

從講述環保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從《聽濤》第一季到《聽濤》第二季,面對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環境產業,尋找產業未來方向,共同迎接產業的第三次發展浪潮。

環境產業的本質是什么?如何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而發展?環境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把握住了哪些機遇,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產業界又是如何開啟關于商業結構的思考與探索?跟隨《聽濤》第二季第二期,了解環境產業的發展與分化。

 

環境產業的本質,二十年、兩個階段的發展歷程

說起環境產業的發展,首先從城市化、工業化剝離出來的實際上是污染物的治理。污染物產生了,無論產生于工業還是產生于城市,都需要把它變得無害,變得老百姓不投訴,沒有不好的感知,這個過程稱為污染物的治理。污染物的治理如果是內部治理就是事業行為,如果請專業公司來治理就稱為專業治理。專業治理是構成環境成為產業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驅動性的因素。

中國用40年時間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如果加上建國之后的30年,應該是70年,后40年是最快發展的40年,我們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臺階。環境產業作為城市化工業化的一個附庸,一個必要的補充單元,用了2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這個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1.基礎設施建設階段

大家知道早期沒有環境設施,所以環境產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圍繞建設來的、圍繞產權來的。污水處理設施也好,垃圾焚燒設施也好,大氣治理設施也好,這20年來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帶動了大量投資,形成了大量沉淀,環境的產業主體也是圍繞著投資行為發展壯大,所以第一階段稱為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在90年代末期,市政污水處理廠只有二三百座;到現在,有名有姓的污水處理廠到了5000多座,環保部監管的污水的主體達到了1萬多個,再加上一些小的設施、鄉鎮的設施,其實有將近幾萬甚至十萬個不計入統計的或者統計不出來的各種環境設施在運營。這還只是水的,固廢也一樣。

這一時期大量的投資建設,促進了環境行業基礎的底盤。隨著設施的建設,因為政府沒有足夠的錢,大部分建設行為是由市場主體來完成投資建設的。這一過程早期叫BOT,后來叫PPP。實際上投資機制建設主體的市場化構成了環境產業專業化分工和專業化分離,成為從事業形式分離出產業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的環保產業發展歷史實際上主要是20年,雖然我們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了比較強的專業設備,但是彼時的專業設備要依附于事業單位的建設運營才能發揮作用。環保產業真正以專業的形式、產業的形式分離出來,要從2000年之后算起。經過20年的發展,初步完成或者大部分設施完成了基礎建設的投資期。

2.公共服務階段

現在設施的進一步建設是提標,是擴容,是進一步的走向細部。主體設施已基本完成,環境產業發展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實際上從2015年就開始過渡了,到現在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在邁入現代化的全面進程之中,我們全面進入了環境產業的公共服務時代。我們建設設施、形成資產的本意是為了運營,為了處理污染物,為了實現資源物的資源化,那么首要工作是把污染物處理掉。這一工作具備公共服務性質:是由專業公司向責任主體(城市人民政府,工業污染的企業,園區)提供污染物從老百姓不喜歡到社會、大自然所接受的無害化的過程。這種無害化的過程核心體系是由污染主體付費給專業公司,專業公司憑自己的專業力量完成無害化的治理,這一工作稱為公共服務。

挑戰:環境產業主體支付能力受限

現在,公共服務面臨一些挑戰,挑戰是什么?主要是公共服務的主體支付能力受到了限制。環境公共服務的范圍從早期的點上治理到面上治理,到系統治理,到全面的甚至包括更細節的治理。舉個例子講,污水原來是處理一部分,后來是100%處理,再到處理雨水,再到處理河道底泥,公共服務的范圍越來越寬,政府采購的能力就捉襟見肘,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應付這么廣泛的政府服務采購。

環境產業到了一個發展的階段,已經形成了上萬億的資產,大量的資產在運營之中,不僅有運營成本,也有財務成本。這些資產如果全部躺在政府支付的成本中心之上,全部躺在甲方工業主體支付的成本中心之上,我們必然面臨一些發展的天花板,這種結構叫環境產業的成本中心。我們把成本中心的這個過程走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叫成本上限。這種結構本質上沒有自己真正的商業結構,我們是依附在甲方定向性、專業性的委托之上,我們的經費來源往往就是一個,即甲方給我們的無害化支付。所以我們不斷的在呼吁甲方應該多花錢,應該提高標準。

中國的污水處理標準已經成為了世界領先標準之一了。目前已經有60%的市政污水處理設施達到了一級A的水平,很多污水處理設施水平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更不要說發展中國家了;垃圾焚燒的煙氣處理水平,也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并不是說環境就一定會明顯改善,確實得到改善了是因為系統的結果,但是也造成了甲方在支付無害化的體系中間的不能承受之重。這種情況下必然造成環境產業的收益、產業發展的天花板受到一定的制約,在2016年、2017年實現了行業反轉。這個反轉就是資本市場的PE倍數由平均50多倍,直接跌到了20多倍。

以前老說,環境行業下凡了,不再是受資本追捧的一個行業了。因為環境產業發展的高峰期過了,按照原來粗放的發展,大部分企業難以為繼,很難找到大規模的、粗放型的市場。這就造成了同業競爭加劇、內卷、利潤過低、企業發展的速度變慢,發展速度變慢,環境企業的PE就下來了。這種收支關系的失衡受制于環境產業鏈條過于單一,把收入完全依靠在甲方的支付之上。這種情況下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必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機遇:在變革中思考環境產業自己的商業結構

這種挑戰在2018年后逐漸顯現,E20有20多家民營企業的重資產的圈層企業選擇了被央企國企收購,換跑道,但同時也有一批新的技術性民營企業的興起。行業從2017年、2018年到現在這四五年間實現了大量的翻轉,原來簡單依靠甲方支付的那種傳統的模式實際上是難以為繼的。這是因為環境產業的本質是責任主體甲方的一個代工廠,按照甲方(地方政府或者工業企業)劃定的原料出廠的排放水平,按照甲方的定制標準,就是原料是甲方給的,做完東西也是還給政府的,環境企業只負責中間的一個加工過程,有點像一個代工廠。環境產業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政府責任劃定的一個代工廠,政府給企業劃定了非常清晰的邊界,企業只在甲方劃定的邊界上繼續耕耘。在甲方特別有錢的時候,企業耕耘的很舒服;當甲方責任越來越多、支付的面越來越寬、政府經營遇到了困難,開始壓縮企業的成本,開始緩支付造成了應收賬款問題。但也要看到產業的力量也在壯大,原來的環境產業從承接政府、承接工業企業簡單的活,到現在有了自己的技術,更重要的是開始研究環境產業的商業結構了。

從2015年開始,我們就深刻體會到環境產業不能再以代工廠這樣一種簡單商業模式進行運作,要建立自己網絡化的、多元化的商業結構,即環境產業需要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就是把已經通過20年的發展,形成的專業性的核心價值如何跟社會各種主體之間發生價值性的交換,形成一種穩定的交易關系。這種商業模式的探索,也促進了E20在2015年創辦了商學院,到現在也走過了6、7年的時間,已經有近1000名學員,一直在探討企業面臨的這種變革。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分享到:
7758 2023-02-08 09:24:54

【聽濤第二季】第二期!傅濤講:環境產業的發展與分化

視頻來源 中國水網 視頻分類 綜合,傅濤,E20演播廳,聽濤

從講述環保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從《聽濤》第一季到《聽濤》第二季,面對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環境產業,尋找產業未來方向,共同迎接產業的第三次發展浪潮。

環境產業的本質是什么?如何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而發展?環境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把握住了哪些機遇,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產業界又是如何開啟關于商業結構的思考與探索?跟隨《聽濤》第二季第二期,了解環境產業的發展與分化。

 

環境產業的本質,二十年、兩個階段的發展歷程

說起環境產業的發展,首先從城市化、工業化剝離出來的實際上是污染物的治理。污染物產生了,無論產生于工業還是產生于城市,都需要把它變得無害,變得老百姓不投訴,沒有不好的感知,這個過程稱為污染物的治理。污染物的治理如果是內部治理就是事業行為,如果請專業公司來治理就稱為專業治理。專業治理是構成環境成為產業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驅動性的因素。

中國用40年時間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如果加上建國之后的30年,應該是70年,后40年是最快發展的40年,我們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臺階。環境產業作為城市化工業化的一個附庸,一個必要的補充單元,用了2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這個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1.基礎設施建設階段

大家知道早期沒有環境設施,所以環境產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圍繞建設來的、圍繞產權來的。污水處理設施也好,垃圾焚燒設施也好,大氣治理設施也好,這20年來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帶動了大量投資,形成了大量沉淀,環境的產業主體也是圍繞著投資行為發展壯大,所以第一階段稱為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在90年代末期,市政污水處理廠只有二三百座;到現在,有名有姓的污水處理廠到了5000多座,環保部監管的污水的主體達到了1萬多個,再加上一些小的設施、鄉鎮的設施,其實有將近幾萬甚至十萬個不計入統計的或者統計不出來的各種環境設施在運營。這還只是水的,固廢也一樣。

這一時期大量的投資建設,促進了環境行業基礎的底盤。隨著設施的建設,因為政府沒有足夠的錢,大部分建設行為是由市場主體來完成投資建設的。這一過程早期叫BOT,后來叫PPP。實際上投資機制建設主體的市場化構成了環境產業專業化分工和專業化分離,成為從事業形式分離出產業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的環保產業發展歷史實際上主要是20年,雖然我們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了比較強的專業設備,但是彼時的專業設備要依附于事業單位的建設運營才能發揮作用。環保產業真正以專業的形式、產業的形式分離出來,要從2000年之后算起。經過20年的發展,初步完成或者大部分設施完成了基礎建設的投資期。

2.公共服務階段

現在設施的進一步建設是提標,是擴容,是進一步的走向細部。主體設施已基本完成,環境產業發展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實際上從2015年就開始過渡了,到現在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在邁入現代化的全面進程之中,我們全面進入了環境產業的公共服務時代。我們建設設施、形成資產的本意是為了運營,為了處理污染物,為了實現資源物的資源化,那么首要工作是把污染物處理掉。這一工作具備公共服務性質:是由專業公司向責任主體(城市人民政府,工業污染的企業,園區)提供污染物從老百姓不喜歡到社會、大自然所接受的無害化的過程。這種無害化的過程核心體系是由污染主體付費給專業公司,專業公司憑自己的專業力量完成無害化的治理,這一工作稱為公共服務。

挑戰:環境產業主體支付能力受限

現在,公共服務面臨一些挑戰,挑戰是什么?主要是公共服務的主體支付能力受到了限制。環境公共服務的范圍從早期的點上治理到面上治理,到系統治理,到全面的甚至包括更細節的治理。舉個例子講,污水原來是處理一部分,后來是100%處理,再到處理雨水,再到處理河道底泥,公共服務的范圍越來越寬,政府采購的能力就捉襟見肘,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應付這么廣泛的政府服務采購。

環境產業到了一個發展的階段,已經形成了上萬億的資產,大量的資產在運營之中,不僅有運營成本,也有財務成本。這些資產如果全部躺在政府支付的成本中心之上,全部躺在甲方工業主體支付的成本中心之上,我們必然面臨一些發展的天花板,這種結構叫環境產業的成本中心。我們把成本中心的這個過程走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叫成本上限。這種結構本質上沒有自己真正的商業結構,我們是依附在甲方定向性、專業性的委托之上,我們的經費來源往往就是一個,即甲方給我們的無害化支付。所以我們不斷的在呼吁甲方應該多花錢,應該提高標準。

中國的污水處理標準已經成為了世界領先標準之一了。目前已經有60%的市政污水處理設施達到了一級A的水平,很多污水處理設施水平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更不要說發展中國家了;垃圾焚燒的煙氣處理水平,也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并不是說環境就一定會明顯改善,確實得到改善了是因為系統的結果,但是也造成了甲方在支付無害化的體系中間的不能承受之重。這種情況下必然造成環境產業的收益、產業發展的天花板受到一定的制約,在2016年、2017年實現了行業反轉。這個反轉就是資本市場的PE倍數由平均50多倍,直接跌到了20多倍。

以前老說,環境行業下凡了,不再是受資本追捧的一個行業了。因為環境產業發展的高峰期過了,按照原來粗放的發展,大部分企業難以為繼,很難找到大規模的、粗放型的市場。這就造成了同業競爭加劇、內卷、利潤過低、企業發展的速度變慢,發展速度變慢,環境企業的PE就下來了。這種收支關系的失衡受制于環境產業鏈條過于單一,把收入完全依靠在甲方的支付之上。這種情況下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必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機遇:在變革中思考環境產業自己的商業結構

這種挑戰在2018年后逐漸顯現,E20有20多家民營企業的重資產的圈層企業選擇了被央企國企收購,換跑道,但同時也有一批新的技術性民營企業的興起。行業從2017年、2018年到現在這四五年間實現了大量的翻轉,原來簡單依靠甲方支付的那種傳統的模式實際上是難以為繼的。這是因為環境產業的本質是責任主體甲方的一個代工廠,按照甲方(地方政府或者工業企業)劃定的原料出廠的排放水平,按照甲方的定制標準,就是原料是甲方給的,做完東西也是還給政府的,環境企業只負責中間的一個加工過程,有點像一個代工廠。環境產業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政府責任劃定的一個代工廠,政府給企業劃定了非常清晰的邊界,企業只在甲方劃定的邊界上繼續耕耘。在甲方特別有錢的時候,企業耕耘的很舒服;當甲方責任越來越多、支付的面越來越寬、政府經營遇到了困難,開始壓縮企業的成本,開始緩支付造成了應收賬款問題。但也要看到產業的力量也在壯大,原來的環境產業從承接政府、承接工業企業簡單的活,到現在有了自己的技術,更重要的是開始研究環境產業的商業結構了。

從2015年開始,我們就深刻體會到環境產業不能再以代工廠這樣一種簡單商業模式進行運作,要建立自己網絡化的、多元化的商業結構,即環境產業需要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就是把已經通過20年的發展,形成的專業性的核心價值如何跟社會各種主體之間發生價值性的交換,形成一種穩定的交易關系。這種商業模式的探索,也促進了E20在2015年創辦了商學院,到現在也走過了6、7年的時間,已經有近1000名學員,一直在探討企業面臨的這種變革。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