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我國水工業工程教育的發展與人才培養
論文類型 | 基礎研究 | 發表日期 | 2007-12-01 |
來源 | 《中國水工業科技與產業》 | ||
作者 | 陳衛,范瑾初 | ||
摘要 | 水工業學科是以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為基礎,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對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充實、拓寬、改造和完善,或者說是新形勢下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發展。 建國50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給水排水事業在解放前極為薄弱的基礎上也不斷發展,從而促使給水排水工程教育的不斷發展。 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可大體分為4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49~1952) 在解放初期及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期,一方面社會對水的需求量較小,另一方面,水源水質較. |
水工業學科是以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為基礎,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對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充實、拓寬、改造和完善,或者說是新形勢下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發展。
建國50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給水排水事業在解放前極為薄弱的基礎上也不斷發展,從而促使給水排水工程教育的不斷發展。
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可大體分為4個階段。
1 第一階段(1949~1952)
在解放初期及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期,一方面社會對水的需求量較小,另一方面,水源水質較好,因而,給水的重點是取水及水的輸送,排水的重點是污水的排放,水處理的比重甚小。在此發展水平上,沒有形成獨立的水工業體系,也無與之相應的獨立學科體系和專業,僅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幾所學校的土木工程專業中設有“上水道”與“下水道”兩門課程,少數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選修這兩門課程。可以說,這是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孕育階段,為早期的給水排水技術工作和教育事業培養了人才。
2 第二階段(1952. 7~1966. 5)
建國初期的工業發展和經濟建設,對水的需求迅速增加,城市給水與排水設施有了很快的發展,在公用事業中形成了較為獨立的給水排水事業。與之對應,借鑒前蘇聯的經驗與模式,在科技教育體系中產生了隸屬于土木工程學科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1952年,在前蘇聯專家幫助下,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立了第一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緊接著,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中也設立了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至50年代末,全國已有9所院校(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天津大學、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學院、蘭州鐵道工程學院、太原工學院)設有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專科學制為二年,本科學制最初為四年,后改為五年,清華大學為六年,年招生約360人。1960年至1966年間,招生數有所增加,年均約450人。除此之外,同濟大學還首辦函授給水排水專業。
在這個階段,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教師隊伍也迅速擴大,從最初由土木工程專業轉向的少數教師發展到直接由給水排水專業培養的大批專業教師;學科的人才培養從最初的“為土木工程建設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發展到“為城市和工業企業的給水排水工程建設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在教學方面,從前期的基本上照搬前蘇聯模式逐步轉變為適應于我國國情的教學體制。例如,早期所用教材是前蘇聯教材譯本,50年代末開始自編教材。最初,少數高校的給水排水實驗室完全按前蘇聯模式建造,以后就廢除了這種模式。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等也在不斷修訂(改)。但總體而言,由于人才培養強調適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需求,畢業生按計劃分配,強調專業對口。因而,給水排水工程教育和教學體制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大前提下做調整修改。這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在這十幾年間,培養了本、專科人才4000余人。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60年代初,只有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少數高校培養給水排水專業的研究生,十幾年僅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0余人。因而,這一階段的給水排水工程教育主要是中專、大專和本科生。
3 特殊時期(1966~1970)
“文革”開始,全國停止招生。
4 第三階段(1970.12~1978. 2)
這一階段是從工農兵中推薦學生入學,廢除了高考,學制三年。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學科和專業建設發展不大,但教師們仍在困難條件下為給水排水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努力工作。針對當時的歷史條件,各高校教師自編教材,經常下工廠、下工地進行現場教學。8年間,培養畢業生近2000名。
5 第四階段(1978.2~1999)
這個階段的前期為高等教育恢復期。1978年2月,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學生入學,教學條件不很完善,但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極高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學效果很好,保證了教學質量。此時,設有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院校僅有10余所,年均招生約550人。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推動,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一給水排水事業的發展迅速,這必然對給水排水學科的教育規模和教學質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80年代開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發展速度加大。有一些中等學校的給水排水專業升為專科,有些專科升為本科。至80年代末,設有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院校已發展到30余所,年招生近2000人。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全國設有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院校達到50余所,年招生(專科和本科)近5500人。另外,給水排水專業的函授教育、成人教育及各種培訓班也快速發展起來。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發展迅速。1978年,“文革”后首屆給水排水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當時研究人員人數僅20余人,主要集中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和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等少數幾所高校。
1981年,第一批市政工程碩士點(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和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和博士點(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建立。
1983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1985年,第一批博士后流動站建立。
現在,市政工程碩士點17個,博士點4個(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建筑大學和重慶建筑大學),培養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遠非“文革”前所能相比。據初步統計,迄今為止,僅培養博士生就近110余名,碩士生則更多。碩士和博士導師隊伍大大擴大。這樣,在給水排水工程方面,就形成了有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多層次的教育,以適應新時代的人才需求。
1990年,第一屆全國高校給水排水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是“文革”前“教材編審委員會”的繼承和發展。專業指導委員會在深化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和實現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專業指導委員會已換屆3次。
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80年代初,恢復高考后的前幾屆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對教師隊伍的充實,為當時處于青黃不接的師資隊伍增添了新生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又有大批留學人員和訪問學者出國并學成歸來,使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更趨于合理。據調查,目前從事專業課教學與科研的教師1000余人,教輔人員近200人。其中,高級職稱占20%~50%(各院校差異較大),青年教師中碩士以上學歷的占20%~100%(各校差異較大),在一些重點大學,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高達30%。
教材建設成績顯著,在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指導下,已出版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材已有10余種,計30余版。如《給水排水物理化學》(第2版)、《水分析化學》(第2版)、《水文學》(第3版)、《供水水文地質》(第3版)、《水處理微生物學基礎》(第2版)、《水泵與水泵站》(第4版)、《水資源利用與管理》(第1版)、《給水工程》(第4版)、《排水工程》(第4版)、《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第4版)、《給水排水施工》(第3版)、《給水排水工程儀表與控制》(第1版)、《給水排水工程CAD》(第1版)等。還有相當數量的研究生教材和不同層次的教學參考書。為適應水工業學科發展的需要,由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新教材將分別于2001年和2002年出版發行。
各院校的給水排水專業實驗室建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按各院校教學實驗室及其實驗設施的完備、較完備和設置不足來劃分,其比例約為33%、57%和10%。大多數院校設有“水分析實驗室”、“水力學實驗室”、“水微生物實驗室”、“給水排水綜合實驗室”等。除此之外,有碩士點和博士點的院校還設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研究室,如“給水處理技術研究室”、“管道工程研究室”、“水污染控制研究室”、“微污染控制研究室”等。在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還分別建立了兩個與水工業學科有關的“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教學方法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逐步引入課堂,如幻燈片、透影膠片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等逐步增多;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也在逐漸改變,如增加課堂討論、學術演講等多種形式;教學要求上,也不僅僅限于課本知識,要求擴大信息量、跟蹤學科前沿與發展動態,提倡逐步實現“講一、學二、考三”的教學要求。
在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上,注意把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放在首位,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90年代中期,強調了人才培養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水工業的提出,適應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為此,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998年,教育部進行專業目錄調整,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也進行了重大調整。經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多次討論并征求有關方面意見,擬以“水工藝與工程”專業代替“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為此,各校的專業教學計劃及培養方案均做了較大改動,如調整知識結構,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面,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發揮各校特色等。
總的來說,這一階段是本專業大發展、大變化時期。這既是歷史的機遇,也是時代的需要。
6 結語
50年來,我國高校在水工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所培養的大批專科、本科、碩士、博士以及其他專業人才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水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據初步統計,50年來,本學科已培養了給水排水工程技術人員及教學研究人員等4萬余人,有4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回顧50年來我國給水排水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使我們感到興奮,更會激勵我們以豪邁的心情和不懈的努力去迎接21世紀水工業發展方向的挑戰。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