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泵房工藝設計的體會
二級泵房工藝設計的體會
新疆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 張麗
一、概述
二級泵房在水廠中也稱為送水泵站,通常是設在水廠的清水池之后,城區管網之前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水廠構筑物。簡單的講,它的功能就是將清水池內的清凈水通過二次加壓送至整個輸配水管網,以達到城區供水中對供水水量、水壓的要求值。二級泵房的工藝設計在水廠的設計中技術難度并不大,但是如果缺少一個細節設計,都會對后來的施工及工程運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把在二級泵房設計中的幾點體會分述如下。
二、泵房尺寸的確定
在整個泵房設計過程中,首先應根據設計流量確定進水管、母管、分支管、出水管管徑大小,然后排列管件。這是確定泵房尺寸的一個因素;其次就是水泵機組的布置。如果廠區面積較大,可將泵房設計得寬敞一些,如果是泵房改造則盡量將泵房設計的緊湊些,但必須滿足規范中的最小凈距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根據《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J13~86(1997年版)第4.0.9條相鄰兩個機組及機組至墻壁間的凈距規定:
1)電動機容量≤55KW時,L≥0.8m;
2)電動機容量>55KW時,L≥1.2m;
3)當考慮就地檢修時,至少在每個機組一側設水泵機組寬度加0.5m的通道,并應保證泵軸和電動機轉子在檢修時能拆卸;
4)泵房的主要通道寬度不小于1.2m。
在實際工程的反饋信息中可知,如果條件允許,各距離應在規范規定的基礎上再增加30~50cm,一般可選用水泵機組基礎間距為1.5~1.8m。而水泵機組距墻的間距應根據進出水管路的安排來綜合考慮。進出水管路離墻最近的法蘭盤與墻之間的最小距離為20~30cm,管道公稱直徑≤DN300則采用20cm的間距,管道公稱直徑>DN300則采用30cm的間距,再大一些管徑則依次增加。通道通常留在出水管一側,這是因為吸水管應盡量短,以此來減少吸水管路中的水頭損失,而出水管的母管可以盡量靠墻,這樣通道就位于水泵與出水母管之間的空位上。通道寬度應大于1.2m,這樣泵房的寬度就確定了。水泵基礎間距確定之后,最靠墻的水泵與走道板的投影間距須大于50cm,以便在使用電動葫蘆吊物時,有一定的空間余量。走道板寬度應不小于1.2m;進大門的走道板寬度應為2.4m左右,這樣有利于在機組起吊前,有足夠的空間放置水泵或電機等,而且也能保證有一定的操作空間。由此水泵房的長度即可確定。作為一個完整的水泵房應該還有值班室及控制室,這由建筑及電氣專業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三、泵房管路的設計
根據縣城近期最大日最大時用水量來確定管徑,以流速作為控制管徑大小的依據。布置泵房內管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由于泵房設計后,通常甲方實際購置的水泵與設計時的水泵型號、尺寸可能存在差異,所以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來調節尺寸:
a.在吸水管及出水管上均應設置橡膠接頭,使豎向尺寸有一個可調節范圍;
b.使用可伸縮型電動(手動)蝶閥使橫向尺寸有一個調節余量。
另外伸縮節及橡膠接頭還可以避免由于各部件的自重、受溫度變化或水錘作用所產生的應力。布置橡膠接頭時應盡量靠近水泵,因為水泵啟動時,水泵附近的震動最大。
2)為了使水泵能及時排走吸水管路的空氣,吸水管路設計時應注意:
a.吸水管路應“抬頭走”,且應有不小于0.005的坡度。
b.母管三通不應采用如圖型式(即同心異徑三通),可采用以下四種情況避免此情況。
c.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水泵的進出水管穿墻處應設柔性防水套管,而且必須一次性澆固于墻內,具體做法可參見圖集S312/8~2中的說明。在地下水位不高的地方,可不設防水套管,只需予留方洞,具體安裝管道時再加套管。
有些情況下,為了安全起見,管道穿過泵房墻體處不僅應嵌固,而且還應在墻外側管道上設置柔性連接以減少泵房整體下沉時在管道上產生的應力。
四、部分輔助設施的設計
1、排水系統
泵房內集水槽應盡量設在水泵吸入、吸出法蘭與管路連接處,因為水泵啟動時此處最容易漏水,滲漏的水由集水槽匯入集水坑。由于泵房內的排水畢竟是少量,只需設置臨時用潛水泵,為了潛水泵排水方便,在集水坑附近的墻壁上固定一根DN50的鋼管(或者其它管材)作為排水管,且設置閥門,潛污泵工作時將排水軟管接于此管上。排水最終出戶排入附近綠化帶或者接入泵房附近的排水檢查井即可。
2、計量設施
比較方便的是采用電磁流量計,直接固定于出水管管壁上,即可測出水泵的出水流量。
3、通風
由于二泵房一般設于地面以上,所以應該充分利用自然通風。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