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處理中混凝沉淀效果的研究
趙凱 袁園
摘要:中水處理是將二級生化處理出水進行進一步處理的過程,其水質成分復雜。針對北石橋中水處理中的混凝沉淀過程,由于缺乏可參考的經驗,提出專題研究,以確定影響因素及最佳投加量。
主題詞:中水 混凝 PAC PAM 研究
中水處理是將二級生化處理出水進行進一步處理的過程,其原水水質較普通給水處理成分復雜。北石橋中水有限責任公司中水處理采用混凝+沉淀+過濾+消毒或微絮凝過濾+消毒,兩種工藝運行流程。由于針對二級出水的混凝沉淀缺乏可參考的經驗,特提出專題研究,以正在使用中的洛陽富安產的PAC和陰離子型PAM為混凝和助凝劑,確定中水處理中混凝沉淀效果的影響因素及最佳投加量。
一、試驗所用儀器
1、烘干的小燒杯2個;2、天平;3、溫度計;4、玻璃棒;5、500ml容量瓶2個;6、500ml燒杯2個;7、精確到0.5ml的移液管1支;8、攪拌器。
二、實驗步驟
1、配置溶液
分別稱取10gPAC、10mgPAM(陰離子型)固體藥劑用蒸餾溶解于小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均勻,倒入兩個500ml容量瓶并將水加滿至刻度線,混合均勻,配制成濃度為20g/l和20mg/l的藥液。
2、取水樣
取兩個500ml水樣倒入燒杯中,編號為1#和2#。
3、試驗內容
用移液管分次取PAC溶液和PAM溶液加入1#、2#燒杯中,觀察溶液的變化情況。
4、實驗記錄
如下表所示。
PAC+PAM 2#
PAC+PAM 第一次,起始時間:14:20
水溫:9.2℃ 無明顯現象。 0.5+0 0.5+0.5 第二次,14:30 無明顯現象。 0.5+0 0.5+0.5 第三次,14:40 無明顯現象。 0.5+0 0.5+0.5 第四次,14:50 攪拌約3分鐘,靜置片刻,溶液逐漸混濁但無任何沉降現象,1#和2#沒有明顯差別。 0.5+0 0.5+0.5 第五次,15:10 攪拌約3分鐘,靜置片刻,明顯可以看到小顆粒的絮體出現;3分鐘后,絮體顆粒逐漸變大,在水中分布比較均勻,開始出現緩慢沉降;
5分鐘后,沉降現象明顯,且2#優于1#;
5分鐘后,杯底可以看到沉降絮體與上部溶液間的界限,2#的比1#更清晰,二者沉降量均>70%;3分鐘后,2#沉降量>80%>1#。 0.5+0 0.5+0.5 第六次,15:30 攪拌約3分鐘,靜置片刻,明顯可以看到絮體顆粒出現;1分鐘后,絮體顆粒逐漸聚集,開始沉降;1分鐘后,沉降現象明顯,且2#沉降速度明顯大于1#沉降量均>70%,杯底可以看到沉降絮體與上部溶液間的界限,2#的比1#更清晰;5分鐘后,2#沉降量>80%>1#; 0.5+0 0.5+0.5 第七次,15:45 攪拌約3分鐘,2#在攪拌過程中即看到絮體顆粒大量聚集;停止攪拌靜置片刻,2#開始沉降;
1分鐘后,2#沉降量>80%,上部溶液清澈,而1#卻無此現象,僅是優于上一次的1#溶液。 0.5+0 0.5+0.5 第八次,14:30 攪拌約3分鐘,2#在攪拌過程中即看到絮體顆粒大量聚集;停止攪拌2#即開始沉降;
1分鐘后,2#沉降量>90%,上部溶液清澈,而1#卻無此現象,僅是優于上一次的1#溶液。 0.5+0 0.5+0.5 第一次,起始時間:09:45
水溫:10.2℃ 均無明顯現象。 1+0 1+1 第二次,10:05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
停止攪拌靜置3分鐘后,均能看到似霧狀的絮體顆粒;
3分鐘后,絮體顆粒明顯,但沒有明顯的沉降;
5分鐘后,沉降現象明顯,沉降量>50%;
5分鐘后,沉降量>70%,但杯底上部的溶液仍略有混濁;
在整個過程中,2#的現象略強于1#。 1+0 1+1 第三次,10:25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在攪拌過程中即開始出現絮體顆粒,2#的絮體顆粒更清晰,分明,且沉降速度大于1#;停止攪拌靜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現象;3分鐘后,沉降量>70%,杯底上部的絮體量及分布范圍均是1#>2#;5分鐘后,沉降量>80%。 1+0 1+1 第四次,10:20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停止攪拌,在2#未靜止的溶液中就可看到大片的絮體凝聚,溶液稍微穩定后即開始沉降;1分鐘后,2#沉降量>80%,上部溶液很清澈,而1#的情況略強于上一次的1#;1分鐘后,1#沉降量>90%。 1+0 0+1 第五次,10:25 1#的情況與上一次2#的情況相似,2#的現象較上一次則略強,但不明顯,整個過程,1#的現象略優于2#。 0+3 0+1 第一次,起始時間:08:45
水溫:10.1℃
水較渾濁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停止攪拌靜置片刻,均有明顯的絮體顆粒;1分鐘后,在杯底看到沉降的絮體但與上層溶液無明顯界限,1#沉降偏快,且絮體量較2#多;3分鐘后,1#杯底的沉降量多于2#,二者沉降量均>80%,可以看到明顯的界限;5分鐘后,沉降量>90%,沉降速度變慢;10分鐘后,幾乎完全沉降。 2+1 1+2 第二次,09:10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停止攪拌靜置片刻,均能看到絮體顆粒,1#的小而密,2#的大而疏且開始沉降;3分鐘后,2#出現明顯界限,界限之上的溶液較1#清澈,沉降量均>50%;
3分鐘后,2#的界限十分明顯,沉降量>70%>1#,1#界限明顯;5分鐘后,2#>90%>1#;
8分鐘后,二者均完全沉降。 1+0 1+0 第三次,09:45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停止攪拌靜置片刻,二者在攪拌結束即形成沉淀條件并開始沉降;2分鐘后,兩者幾乎完全沉降,上層溶液很清澈。 0+1 0+0 第一次,起始時間:09:45
水溫:10.2℃
水較渾濁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在攪拌過程中即開始出現絮體顆粒;停止攪拌靜置片刻,絮體顆粒開始凝聚,變大,1#和2#沒有明顯差別;
2分鐘后,二者均開始沉降,絮體在杯底聚集,沉降量1#>2#,杯底上部絮體顆粒1#較小、較密,2#較大、較疏;5分鐘后,沉降量>70%;
7分鐘后,沉降量>80%,溶液中仍有少量(1#>2#)細小的絮體顆粒分布在整個水體中。 1+0 1+1 第二次,10:00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在攪拌過程中即開始出現絮體顆粒;停止攪拌靜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現象;3分鐘后,沉降量>70%:
5分鐘后,沉降量>80%,在沉降量相同的條件下,與第一次相比,上部溶液較清澈;在整個過程中,2#的現象略強于1#。 1+0 1+1 第三次,10:10 加入藥劑后,攪拌約3分鐘。在攪拌過程中即開始出現絮體顆粒,2#的絮體顆粒更清晰,分明,且沉降速度大于1#;停止攪拌靜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現象;3分鐘后,沉降量>70%,杯底上部的絮體量及分布范圍均是1#>2#;
3分鐘后,沉降量>80%。 1+0 1+1 第四次,10:20 整個過程現象非常明顯,絮體顆粒在1#溶液加入藥劑稍微攪拌即在溶液中大片聚集;1分鐘后,沉降量>80%,上部溶液很清澈,而2#的情況同上一次,1#在約1分鐘后沉降量>90%。 0+2 0+0 第五次,10:25 1#和2#的情況均與上一次1#的相似,但整個過程,2#的現象略優于1#。 0+0 0+1
5、水質分析
取500ml水樣共4份,平行作攪拌試驗,分別按照12 mg/l和0.08 mg/l加入相應量的PAC和PAM,分別測定原水水樣和沉淀后的上清液的濁度值,得到以下數據:
水樣 原水濁度值(NTU) 上清液濁度值(NTU) 濁度去除率(%) 水樣1(沉淀1min) 7.63 1.75 77.06 水樣1(沉淀3min) 1.12 85.32 水樣2(沉淀1min) 7.56 1.65 78.17 水樣2(沉淀3min) 1.03 86.38 水樣3(沉淀1min) 7.85 1.62 79.36 水樣3(沉淀3min) 1.10 85.99 水樣4(沉淀1min) 8.11 1.86 77.07 水樣4(沉淀3min) 1.01 87.55取500ml水樣共4份,平行作攪拌試驗,分別按照實際運行中的投藥量22 mg/l加入相應量的PAC,分別測定原水水樣和沉淀后的上清液的濁度值,得到以下數據:
水樣 原水濁度值(NTU) 上清液濁度值(NTU) 濁度去除率(%) 水樣1(沉淀1min) 7.63 2.75 63.96 水樣1(沉淀3min) 1.85 75.75 水樣2(沉淀1min) 7.56 2.82 62.70 水樣2(沉淀3min) 1.80 76.19 水樣3(沉淀1min) 7.85 2.66 66.11 水樣3(沉淀3min) 1.76 77.58 水樣4(沉淀1min) 8.11 2.70 66.71 水樣4(沉淀3min) 1.78 78.05根據以上水質分析數據,可以得到以下曲線:
三、研究分析及結論
1、 在PAC相同的前提下,加入PAM后溶液的混凝效果優于未加入的。
2、 原水水質的好壞影響混凝效果,由于水質越差,引入的混凝體的核心物質越多,所需投加藥劑量越少且混凝效果越明顯;水質越好,所需的藥劑越多。
3、 實驗室得到的理論最佳投藥量為,PAC 12 mg/l和PAM 0.08 mg/l,對應于生產生產運行中實際僅投加PAC 22 mg/l,沉淀效果平均要高10%以上;考慮價格因素,PAC以2500元/噸,PAM以25000元/噸計算,PAC+PAM混加成本約為0.032元/m3,現行單加PAC成本約為0.055元/m3,經濟效益也很明顯,需要盡快在生產實踐中應用檢驗。
4、 當PAC的加入量為12mg/l、PAM為0.08mg/l時,混凝效果發生明顯變化,趨于理想化;其投藥量分別在12~20mg/l、0.08~0.16mg/l之間時,混凝效果的變化沒有明顯改變,二者的理想投加比例為300:2。
5、 實驗中所使用的PAC、PAM溶液放置0~15天不影響其混凝的藥理作用;放置3天之后,由于藥劑已經充分混合溶解,此時的混凝效果更理想,尤其是PAM溶液;要注意的是,PAC與PAM略有不同,靜置較長一段時間后,其藥劑會沉淀,所以使用前,要充分搖勻。
作者通訊地址: 西安市北石橋中水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 西安市昆明路368號
郵編: 710086
聯系電話: (029)-84278622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至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