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中國古代的城市排水

論文類型 基礎研究 發表日期 2004-11-01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杜鵬飛,錢易
關鍵詞 古代 城市 排水系統 排水設施 城市規劃
摘要 該文回顧了中國古代城市排水的發展歷程, 著重分析了河南平糧臺古城、偃師商西亳城、春秋齊國故都臨淄、西漢長安、唐都長安、宋東京、贛州古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等古代城市在排水方面取得的成就, 總結了中國古代城市排水設施的特點與管理的經驗, 以期對現代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有所啟迪。  


《自然科學史研究》 第18 卷 第2 期(1999 年) : 136~ 146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 l. 18 No. 2 (1999)

杜鵬飛 錢 易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 北京, 100084)

  摘 要 該文回顧了中國古代城市排水的發展歷程, 著重分析了河南平糧臺古城、偃師商西亳城、春秋齊國故都臨淄、西漢長安、唐都長安、宋東京、贛州古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等古代城市在排水方面取得的成就, 總結了中國古代城市排水設施的特點與管理的經驗, 以期對現代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有所啟迪?!  ?br> 關鍵詞 古代 城市 排水系統 排水設施 城市規劃
中圖法分類號 TU 2092
1 古代城市排水回顧
1.1 新石器時代后期至夏商時期(約公元前25 世紀~ 前11 世紀)
  新石器時代后期至夏商時期(約公元前25 世紀~ 前11 世紀) 是城市形成并開始發展的初級階段, 城市排水系統相對來說還比較簡陋, 主要由城內溝渠、壕池, 以及天然河湖共同組成, 有的城市已經使用了陶質排水管道。
  距今4300 多年的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是古代城市排水設施建設的一座豐碑, 城內已鋪設了陶質排水管道??脊虐l掘的陶管位于南門門道路土之下0.3 米, 殘長5 米多, 是在門道下挖一條北高南低、上寬下窄的溝渠, 溝口寬及溝深各約0.74 米, 溝底鋪一條陶水管道, 其上再并列鋪兩條陶水管道(圖1) , 斷面呈倒“品”字形。管道每節長0.35~0.45 米不等, 直筒形, 一端稍細, 徑為0.23~ 0.26 米, 一端較粗, 徑為0.27~ 0.32 米(圖2) , 管道細端有榫口, 可以進行套接。均為輪制, 外表有紋, 個別為素面。每節管道小口朝南, 套入另一節的大口內。從整個管道看, 北端稍高于南端, 宜于向城外排水。管道周圍填以料礓石和土, 其上再鋪0.3 米厚的土作為路面。這種排水管道在古城的其它地方還有[ 1, 2 ]。
  偃師商西亳城的考古發掘表明, 距今3000~ 3500 年的商代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建
設, 比之平糧臺古城有較大的進步和發展[ 3 ]。在西亳城東二城門的路土之下, 發現了一處構思巧妙的石木結構排水溝, 從東門徑直向西, 到達宮城之北, 拐折進入宮城之內, 全長800 米, 是城市排水主干道。在宮城之內, 每座宮殿都另有小規模的排水系統。如四號宮殿之南數米, 即有一條小型地下排水暗溝, 西通中部大型宮殿, 東到宮城東墻之外,是宮城的排水干溝。宮城內還發現幾處保存較完整的排水溝, 布局合理、構造堅固, 顯示了較高的規劃、設計和工藝水平[ 4 ]。
     
1.2 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11 世紀~ 前221 年)
  西周至春秋戰國, 是城市大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城市排水系統已逐步完善, 下水管道得到普遍應用, 與城內溝渠和城壕一道構成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統, 將城內污水、雨水及時排到城外的河、湖中[ 5 ]。以齊國故都臨淄城為例:
  臨淄齊國故城位于今淄博市臨淄區辛店北8 公里的齊都鎮, 東臨淄河, 西依系水(泥河) , 南有牛、稷二山, 北為廣闊原野, 地勢南高北低。臨淄城作為齊國都城始于公元前9 世紀50 年代, 至公元前221 年齊滅, 歷時長達630 余年, 是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
城市。城分大城和小城兩部分, 大城為郭, 小城為宮, 兩城周長計21433 米, 面積達15平方公里。東西城墻緊鄰河岸, 淄河、系水作為天然護城河, 與大城南、北墻外, 小城東、北墻及西墻南段挖筑的全長11920 米的護城壕溝相溝通, 四面環繞城墻, 構成完整
的排水網。據勘探城內設有三大排水系統, 標為i、ii、iii號, 并探明四個排水道口, 標為1、2、3、4 號(圖3) [ 6 ]。
  i號排水系統 位于小城西北部宮殿區。南起桓公臺的東南方, 通過桓公臺的東部和北部, 向西穿過西墻下的1 號排水道口注入系水。全長約700 米、寬20 米、深3 米左右。該系統主要負責排除宮殿區的廢水和積水。
 ?。椋樘柵潘到y 位于大城西北部, 由一條南北向排水溝和一條東西向排水溝組成。南北向排水溝南起小城東北角, 與小城東、北墻外的護城壕溝相接, 向北直通大城北墻西部的2 號排水道口注入護城壕溝, 全長2800 米、寬20 米、深3 米左右。東西向排水溝是它的支流, 向西通過大城西墻北部的3 號排水道口注入系水, 長約1000 米、寬20 米左右。大城的西北部是全城最低洼處, 這一排水系統負擔了大城內絕大部分廢水和積水的排除, 因此設置了兩個排水道口, 以便能順利排除雨季洪流。
  iii號排水系統 位于大城東北部, 長約800 米。原起點不詳, 止于大城東墻北段的4 號排水道口, 東流入淄河。
  小城內宮殿區的排水設施也比較完備。1976 年, 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會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小城西北部桓公臺東部發掘了一處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宮殿遺址, 在每個建筑周圍都發現有用河卵石鋪成的斜坡式散水遺跡, 并在地下發
現匯集水流的水管道。管道為陶質, 斷面或為邊長35 厘米的三角形, 或為直徑約25 厘米的圓形, 還有的是由兩頁筒形瓦扣合成的圓管道。宮庭院落內的積水, 通過管道或流入滲水坑, 或流出院外, 匯入城市排水系統。  
  齊都臨淄人口超過30 萬[ 7 ] , 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商業中心, 可以認為, 臨淄齊故城基本代表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城市規劃建設的最高水平。
           

1.3 秦漢至五代時期(公元前221 年~ 公元960 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 秦統一中國, 定都咸陽。秦咸陽湮滅于歷史長河,文獻記載欠祥, 城址南部毀于渭河沖刷, 已難窺其原貌。然而, 通過對宮殿建筑區考古發掘發現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遺物遺跡, 我們仍可以想象當年咸陽城市排水
的完善程度。
  陶水管道系用一頭粗一頭細的圓筒形陶管套接而成。陶管一般長58~ 59 厘米, 粗頭口徑28 厘米, 細頭口徑25 厘米, 壁厚1 厘米, 表面飾繩紋。陶管有直通管和直角彎頭管兩種, 另外還有陶漏斗。陶漏斗呈圓形, 直壁, 平底, 底部有漏水孔, 孔下有流口。漏斗口徑為74~ 75 厘米, 壁厚1.3 厘米, 深23 厘米, 流長14 厘米, 徑13.5 厘米。排水池4 個, 均作方形, 其中保存較好的一個排水池, 長3.2 米, 寬2.7 米, 深0.4~ 0.7 米。池底鋪設板瓦, 東西各3, 坡度4°~ 7°, 南北各1, 坡度為9°。落水口在南, 通于陶漏斗內。池的四壁皆夯筑, 接近底部時均用草拌泥涂抹, 其東壁用空心磚砌筑。排水池內有漏斗, 下為直角彎頭, 再下接圓管相套的陶水管道。4 個排水池下接的陶水管道各接不同方向排水[ 8 ]。距今兩千兩百多年以前的建筑排水設施設計如此巧妙, 令人嘆服。
  公元前206 年劉邦建立西漢, 定都長安。漢長安在今西安城西北, 地處關中平原, 渭河橫貫其北, 支流縱橫, 素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此地“南有巴蜀之饒, 北有胡苑之利”, “四塞以為固”[9 ] , 以其地理位置之利成為歷代帝王建都之地(圖4)。自公元前1134年周王朝在此建都起, 至唐(公元618~ 907 年) , 共有十個王朝在此建都, 歷時2062 年之久[ 10 ]?! ?br>         
  漢長安建于公元前202~ 前190 年, 內城面積為35 平方公里。城市選址符合“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管子·乘馬》) , 城市規劃科學合理, 建設了周密完善的城市水系, 從而綜合解決了城市供水、排水、調蓄、航運等問題。城市排水系統主要由城壕和明渠組成, 《三輔黃圖》載: “城下有池周繞, 廣三丈, 深二丈?!睋崪y,城外環繞的城壕寬約8 米, 深約3 米, 總長度約為26000 米。明渠自西向東橫貫全城, 長度約為9000 米。由城壕和明渠組成的排水干渠總長約35 公里, 由此估算城內河道密度為1 公里.平方公里。漢長安城市水系有昆明、鎬、太液等池, 均有調洪蓄水的作用。據估算, 僅昆明池即可蓄水3549.7 萬立方米, 相當于一座中型水庫。
  此外, 漢長安城大道之旁都有排水溝洫。在勘查發掘工作中經常出現五角形或圓形的陶質排水管道; 在高廟北城墻下部發現圓形陶管道; 在覆盎門旁邊的城墻底部還保存嵌在城墻夯土內向外傾斜的陶管道, 居中的為五角形, 兩旁各有一個圓水道; 在西安門
路面底下還發掘出磚券涵道, 城內宮殿遺址也發現了地下水道(圖5) [ 11 ]。此外還有滲水井。這些排水管道、涵道、溝洫等, 與城壕、明渠這些排水干渠, 組成了完善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統[ 5 ]。
         
  唐長安在今西安市區, 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 年) , 稱大興城, 唐王朝建立后改稱長安, 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唐長安城有統一的排水系統, 宮禁之中的排水設施最為講究。如, 在唐西內苑故址發掘出土了一段唐代排水渠, 屬于地下暗渠,渠底和渠口鋪磚或石, 渠壁砌磚。為防止渠道淤塞, 每隔一段安裝一組閘門。第一道閘門由鐵條構成直欞窗形, 攔阻較大污物; 第二道閘門以布滿菱形鏤孔的鐵板,濾出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暢通時, 只要打開閘門附近渠道口部覆蓋物, 即可進行清理。坊市之內, 一般在曲、巷之中的小路之下有磚砌的地下排水道, 污水由此流入坊市街道兩邊的水溝中, 再流入城內大街兩旁的明渠內, 最后排到城外。有的坊內修筑了滲井[ 11 ]。
1.4 宋元明清時期(公元960~ 1840 年)
         
  北宋都城東京即今開封, 在城市排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東京城水系十分發達(圖6) , 包括3 重城壕、4 條穿城河道、各街
巷的溝渠以及城內外湖池。外城城壕稱護龍河, 寬80 米, 深4.8 米, 估算過水斷面約372平方米, 長約30 公里, 里城及宮城的城壕分別長12 公里和5.4 公里, 3 重城壕總蓄水容量達1765.6 萬立方米。4 條穿城河道為汴、蔡、五丈和金水4 河。根據文獻記載估算, 4條河道總長約30 公里, 蓄水總容量約為86.63 萬立方米。宋東京城面積約50 公里,由此可知河道密度約為1.55 公里/平方公里, 總蓄水容量約1852.23 萬立方米。此外,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溝等排水設施, 還有凝祥、金明、瓊林、玉津4 個池沼, 據記載池面十分廣闊。城市河道密度大、調蓄容量大是宋東京的特點, 整個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建造體現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設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備, 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5 ]。
  研究宋代城市排水, 不可不提及江西贛州。贛州古稱南康郡、虔州, 是北宋時期東南地區的交通樞紐。贛州古城的下水道歷史悠久, 約宋代中葉就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福壽溝(圖8)。據《(同治) 贛縣志》記載: “福壽二溝, 昔人穿以疏城內之水,
不知創自何代, 或云郡守劉彝所作。”劉彝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 1077) 出任贛州知軍,曾規劃建設了城中街市和“十二水窗” (即下水道出口閘門)。他依據城市地形特點、街道布局以及發展趨勢, 主持建造了福溝和壽溝兩個排水系統, 壽溝受城北之水, 福溝受城南之水, 縱橫紆曲, 條貫井然。福壽溝為合流制下水道, 因此設計斷面較大, 其寬約0.6~ 1 米、高約1.6~ 2 米, 總長約12.6 公里, 其中壽溝約1 公里, 福溝11.6 公里?!笆啊痹O計巧妙, 能“視水消長而啟閉”, 其做法是在出水口處裝一扇木門, 門軸裝在上游方向, 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時, 借下水道的水力沖開閘門, 使雨水污水順利排入江中; 江水高于下水道閘門時, 借江中水力關閉閘門, 阻止江水倒灌。福壽溝至今仍是贛州舊城區內的主要排水干道[ 12 ]。  
   
  元明清三代的城市建設成就集中體現在北京城的建設中。元大都是今日北京的前身,至元四年(1267 年) 開始興建, 歷時18 載全部建成。元大都城址的選擇充分考慮了供水和漕運的要求, 城市設計既體現了《考工記·匠人》的禮制思想, 又有“象天法地”的意匠, 而且結合地形, 因地制宜, 是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大都城是劉秉忠主持設計的, 他的學生郭守敬負責水利系統的設計建造。在大都城的建設中, 不僅充分利用了地上水源開渠引水, 而且修建了完善的明渠暗溝排水系統。雖然這些溝渠已深埋地下, 難以復原其全貌, 可是從局部地區的考古發現中, 我們不難想見當年的風采。例如現在舊鼓樓大街北段, 大石橋胡同東口, 解放前尚有長約6 尺的石材數塊, 為元代遺物, 舊有欄桿, 下為溝渠。在今西四(牌樓) 附近的地下, 發現有石條砌筑的明渠, 渠寬1 米, 深1165 米, 在通過平則門大街(今阜內大街) 時, 頂部覆蓋了石條。由此推測, 大都城內沿著主要的南北大街, 都應有排水干渠。溝渠兩旁, 還應有與之垂直的暗溝。溝渠的排水方向, 與大都城內自北而南的地形坡度完全一致[ 13 ]?! ?br>   大都城東墻中段和西墻北段的夯土墻基下, 發現了兩處殘存的石砌排水涵洞(圖9)。
    
  涵洞的底和兩壁都用石板鋪砌, 頂部用磚起券。洞身寬2.5 米, 長約20 米左右, 石壁高1.22 米。涵洞內外側各用石鋪砌出6.5 米長的出入水口。整個涵洞的石底略向外作傾斜。涵洞的中心部位裝有一排斷面呈菱形的鐵柵棍, 柵棍間的距離為10~ 15 厘米。石板接縫處勾抹白灰, 并平打了很多“鐵錠”。涵洞的地基滿打“地釘”(木橛) , 在“地釘”的攥卯上橫鋪數條“襯石枋”(橫木) , 然后即將地釘攥卯間摻用碎磚石塊夯實, 并灌以泥漿。在此基礎上, 鋪砌涵洞底石及兩壁。整個涵洞的做法, 與《營造法式》所記“卷輦水窗”的做法完全一致[ 15 ]。
  大都城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與城市總體布局的規劃設計是同時進行的。排水設施的建造先于或與城市道路、宮殿、城墻的建設同步。地下排水管道的鋪設根據地形, 因勢利導, 體現了先進的測量、設計和施工水平。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的(圖10) , 保留并疏浚了大都城的排水溝渠。明朝有記載的排水干渠有內城的大明壕、東溝與西溝和通惠河故道, 以及外城的龍須溝、虎房橋明溝、正陽門東南三里河等。到了清朝, 又增辟了一些新的渠道。最主要的是內城沿東西城墻內側各開明溝一條、外城三里河以東從大石橋至廣渠門內的明溝、以及崇文門東南橫亙東西的花市街明溝[ 13 ]。據吳慶洲估算, 明清北京城內河道密度為1.07 公里.平方公里, 全城水系總容量為1935.29 萬立方米, 每平方米有蓄水容量0.3215 立方米, 分別是唐長安的2.4、3.3 和4.5 倍[ 5 ]。這應該是北京城罕有洪澇雨潦之災的主要原因。

2 古代城市排水管理淺析
2.1 歷代水官的設置和職能
  《管子》主張: “請為置水官, 令習水者為吏, 大夫、大夫佐各一人, 率部校長官佐各財足, 乃取水左右各一人, 使為都匠水工, 令其行水道、城郭、堤川、溝池、官府、寺舍, 及州中當繕治者, 給卒財足?!?(《管子·度地》)我國歷代都有水官, 專職負責管理水利與工程事宜, 城市排水設施的規劃、建設、維護和管理, 均在其職責范圍之內。各朝水官稱呼不同, 職能亦有差異。
  夏、商、周三代均設司空一職, 負平水土之責。另有川衡管理河川, 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 犯禁者執向誅伐之” (《周禮·地官》) 。
  漢有司空之設: “司空, 公一人。本注曰: 掌水之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攻防之事, 則議其利, 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 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又云: “凡郡縣..有水池及漁利多者置水官, 主平水收漁稅。” (《后漢書·百官志》)
  唐設工部, 尚書一人。下有“工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庇钟小八坷芍小T外郎各一人, 掌津濟、船艫、渠梁、堤堰、溝洫、漁捕、運槽、碾塏之事”(《新唐書·百官志》) 。另據《唐書·職官制》, 設水部都水監, “掌天下川澤津梁, 虞衡之采捕, 渠堰陂池之壞決, 水田斗門灌溉之政令”。
  宋、元、明、清均設工部, 其職權范圍與唐代大同小異。
2.2 古代城市排水管理制度
  中國歷代不僅重視城市排水設施的修建, 并設有管理城池溝洫的專職官員, 而且, 制定了許多與城市排水有關的制度和法規, 值得我們借鑒。
  公元前359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 制定的《秦律》規定: “棄灰于道者被刑”。這條刑律表面上是禁止棄灰于道, 客觀上卻起到了防止灰土因風吹雨沖進入道路兩旁的溝渠的作用, 保證溝渠通暢。
  歷代都很重視排水溝渠的疏浚, 史書中記載很多。如,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 “夏六月, 詔修理兩都街市、溝渠、道橋。”(《歷代宅京記·卷六》) “其舊溝渠, 令當界乘閑整頓疏決?!?(《冊府元龜·卷十四》) 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 年) “十一月韓皋奏準赦漲昆明池, 修石炭、賀蘭兩堰, 并造土堰, 開淘渠。” (同上)
  宋代對河渠的管理有嚴格、科學的制度, 每年定期疏浚河渠。據記載, 汴河“每歲興夫開導至石板石人以為則。歲有常役, 民未嘗病之。而水行地中。京師內外有八水口,瀉水入汴。故京師雖大雨無復水害, 昔人之畫善矣。” (《東京夢華錄》)
  有些制度是以詔書形式制定的。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 六月“詔: 自今后汴水添漲及七尺五寸, 即遣禁兵三千, 沿河防護。”(《宋史·河渠志》) 元 四年(1089年) “十二月, 詔: 京城內汴河兩岸, 各留堤面丈有五尺, 禁公私侵牟。” (同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年) , 張君平等提出治理河渠的8 條建議, 被皇帝采納, 詔令頒行, 其中有“民或于古河渠中修建堰碣, 節水取魚, 漸至淀淤, 水潦暴集, 河流不通,則致深害, 乞嚴禁之。” (《宋史·河渠志》)
  清代對城市排水系統的管理十分重視, 京城內外排水溝渠有專人分段進行管理。據載, “順治元年(1644 年) , 定令街道廳管理京城內外溝渠, 以時疏浚(若旗民淤塞溝道,送刑部治罪)?!?《光緒順天府志·京師志》) 康熙五年(1666 年) , “是歲, 定修筑城壕例; 護城河遇水沖壞處, 內城由工部委官修筑; 外城由順天府及五城官修筑; 城上掛漏處, 由步軍統領衙門會同工部委官修補?!盵 16 ]
3 古代城市排水經驗及對現代城市規劃的啟示
3.1 先規劃, 后建設, 高度重視城市規劃的作用

  中國古代就已知道城市規劃的重要性, 成書于戰國時代的《周禮·考工記》對城市建設布局的制度作了最早的記載: “匠人營國, 方九里, 旁三門, 國中九經, 九緯, 經涂九軌,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后世的城市建設或多或少都受到這一原則的影響。
  關于土地利用, 先秦時期就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的思想。《商君書·算地篇》云:“故為國任地者, 山林居什一, 藪澤居什一, 溪谷流水居什一, 都邑蹊道居什四?!?br>   前文已經指出, 古人在規劃城市的時候, 就充分考慮排水防洪的要求, 許多城市的排水設施是與宮殿、城墻等建筑同步規劃、同步施工的。排水設施的規模充分考慮了城 市發展的需要, 因此歷千百年仍能發揮作用。譬如贛州古城的福壽溝。
  比之古代, 我們今天的城市建設成就固然巨大, 然而, 對城市規劃的重視程度、對城市排水的重視程度, 卻不如古人。排水設施的建設往往滯后于城市發展。筆者1994 年夏季在深圳的時候, 連日大雨, 城區各街道嚴重積水, 最深處齊腰, 幾乎所有機動車都
陷入癱瘓。出于無奈, 筆者在沒腿的洪水中趟行了四個多小時。1996 年夏季大雨, 首都機場路積水, 造成機場至城區的交通中斷數小時。凡此種種, 不勝枚舉。
3.2 科學合理的城址
  古代城市重規劃, 重選址, 在選址時充分考慮了城市供水、灌溉、排水、防洪、防御, 以及航運和防火的需求?!豆茏印烦蓵趹饑笃? 其中有許多關于城市規劃建設的論述, 提出了城市選址的一般原則: “凡立國都, 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廣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管子·乘馬》) “錯國于不傾之地” (《管子·牧民》) , “故圣人之處國者, 必于不傾之地, 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鄉山左右, 經水若澤。”(《管子·度地》)
  此外, 《管子》還論述了建設城市溝渠排水系統的問題: “地高則溝之, 下則堤之”,“內為落渠之瀉, 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這些原則對我們今天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3.3 充分利用天然水體, 建設完善的城市水系
  古代城市水系包括城內溝渠、湖池、環城壕溝、城外河流、湖池。發達完善的城市水系是古代城市供水、排水的重要保證。城市一般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密度和巨大的調蓄能力。如漢長安城內河道密度為1 公里.平方公里, 昆明池蓄水能力達3549.7 萬立方米;
宋東京城河道密度為1.55 公里.平方公里, 總蓄水能力為1852.23 萬立方米; 明清北京城河道密度為1.07 公里/平方公里, 總蓄水能力為1935.29 萬立方米, 等等。
  古代的城市充分利用了天然的河流、湖泊和洼地, 同時又規劃并開挖許多人工溝渠、湖池, 共同組成發達的城市水系。如, 漢長安開挖了昆明池、宋東京開挖了三重城壕、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則有海子和太液池。城市水系可以綜合解決城市供水、灌溉、排水、防洪、防御, 以及航運和防火等一系列問題, 并且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 一些現代的城市管理者, 并沒有認識到城市水系的重要作用, 向水面要土地、填溝修路、填湖造房的現象一度十分嚴重。例如無錫古城, 在明代其河道密度高達11.36公里/平方公里, 罕有洪澇之災。建國以來由于對城河的排水泄洪作用缺乏認識, 共填塞舊城區縱橫河道32 條, 長達31.4 公里, 填塞大小水塘近20 個, 共填塞水體面積47 公頃。不僅破壞了城市風貌, 而且加劇了內澇威脅。蘇州城宋代有河道82 公里, 現僅剩下35.28 公里, 城河密度由每平方公里5.8 公里下降為2.5 公里; 紹興城原有河道60 公里,現僅剩下30 公里, 城河密度由每平方公里7.9 公里降為約4 公里; 溫州城, 宋代有河長65 公里, 現城河已全部填完, 不復有水城風貌[ 17 ]。
3.4 初級的水處理裝置
  唐都長安的排水系統中已經使用了一種初級的水處理裝置, 前文已述, 在唐西內苑故址發掘出土了一段唐代排水渠, 屬于地下暗渠, 渠底和渠口鋪磚或石, 渠壁砌磚。為防止渠道淤塞, 每隔一段安裝一組閘門。第一道閘門由鐵條構成直欞窗形, 攔阻較大污
物; 第二道閘門以布滿菱形鏤孔的鐵板, 濾出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暢通時, 只要打開閘門附近渠道口部覆蓋物, 即可進行清理。這與現代污水處理廠中廣泛應用的格柵非常相似, 而且是粗細兩重格柵, 這是很了不起的。
3.5 嚴格而科學的城市管理
  古代的城市排水管理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 宋代定期疏浚河渠的制度, 嚴禁在溝渠中修堰取魚的規定; 清代專人分段管理河渠的制度, 淤塞溝道者治罪、負責官員失職者受罰的制度。在上一節已有記述, 不復多言。這些規章制度是城市排水系統正常運
轉的有力保證。
  研究古代的城市排水, 總結古人的經驗和教訓, 不僅有學術意義, 而且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排水設施歷來是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加速城市化、城市高速發展, 與排水設施嚴重滯后、水污染態勢日益嚴峻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 是
從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工程師、專家、學者共同的歷史責任。本文還只是一種嘗試, 還只停留在材料的堆積階段, 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 河南淮陽平糧臺龍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 文物, 1983, (3) : 21~ 36
2 楊育彬著 河南考古學會編 河南考古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75~ 77.
3 趙芝荃, 徐殿魁 偃師尸鄉溝商代早期城址 見: 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1985)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8.12, 13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1984 年春偃師尸鄉溝商城宮殿遺址發掘簡報. 考古, 1985, (4) : 325
5 吳慶洲1 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5.
6 臨淄區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臨淄齊國故城的排水系統.考古, 1988, (9) : 784~ 787.
7 董鑒泓主編.中國城市建設史.第二版.1.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7.16
8 安金槐主編.中國考古.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9 董鑒泓.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8
10 陳橋驛主編.中國七大古都.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1
11 劉慶柱編著.長安春秋.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12 李海根, 劉芳義.贛州古城調查簡報.文物, 1993, (3) : 46~ 56
13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159~ 186
1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元大都考古隊.元大都的勘查和發掘.考古, 1972, (1)
15 蔡蕃.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7
16 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北京歷史編寫組.北京歷史紀年.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4.194, 195
17 吳慶洲.中國古代的城市水系.華中建筑, 1991, (2) : 55~ 61.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