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給水事業發展50年回顧與遠景展望
論文類型 | 基礎研究 | 發表日期 | 2004-05-01 |
來源 | 《水工業科技與產業》 | ||
作者 | 張祥余,徐梅,劉虹昕 | ||
摘要 | 張祥余 徐 梅 劉虹昕 伴隨著共和國成長50年的腳步,上海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上驳氖牵P系到國計民生的給水事業,經歷了50年成長壯大、發展提高的歷程,正以充沛的能力,優良的水質,嚴格的管理和優質的服務,滿足了城市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要求,并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 ... |
張祥余 徐 梅 劉虹昕
伴隨著共和國成長50年的腳步,上海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上驳氖?,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給水事業,經歷了50年成長壯大、發展提高的歷程,正以充沛的能力,優良的水質,嚴格的管理和優質的服務,滿足了城市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要求,并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向現代化、國際化的目標邁進?;仡?0年發展所走過的路程,我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發展的遠景,我們充滿信心。
給水事業大發展
解放50年來,上海城市和郊縣供水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49年,上海僅有5座水廠,自來水普及率為12%,能飲用到自來水的居民十分有限,廣大勞動大眾飲用的是河浜里和簡陋土井里未經處理的水,衛生安全沒有保障。解放后,市政府為興建供水設施投入了巨額資金,建設新水廠,敷設供水管道,自來水供應量每年在增長,供水區域每年在擴大,供水人口每年在增加,供水管網每年在延伸。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市政府又將改善用水條件、滿足市民用水需求列為市府的實事民心工程,投入巨資引來新水源,千方百計全力增加水量供應,上海的供水事業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黃浦江上游和長江引水兩大引水工程源源不斷地向市區送來清澈潔凈的水,先后興建了月浦水廠、凌橋水廠、閔行新水廠、泰和水廠、臨江水廠、大場水廠以及擴建改造了許多老水廠,同時還興建了十幾座水庫增壓泵站,使自來水供應量穩步增長。
基礎建設大發展帶來了供水局面的大改觀。盡管本市的用水量每年都要創下新的歷史記錄,但是新水廠的建設和新管網的敷設確保了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市區給水站的改造又從微觀進一步改善了居民家中的用水條件。給水站是市政府解放后在居民居住密集區建起的,無償投資,免費維修,到60年代全市已有4000處,為當時初步解決居民飲水問題立了大功。到80年代,市政府又開始實施給水站改造按戶裝表接水進屋的民心工程,至1998年6月底,已全部拆除了市區給水站,將自來水管道接進了千千萬萬居民家中,徹底改善了市民的用水條件。如今從浦東到浦西,從城市到郊區,上海的供水管網全部聯網成片,供水總面積已達6340km2,在市區供水范圍內徹底消滅了供水低壓區域,還為大片城鄉結合部及郊縣地區送去了城市的自來水,全市居民的用水條件大為改善。
郊縣供水的變化更為巨大。居住在廣大市郊的農民,世世代代直接飲用未經處理的河水、土井水,喝自來水是做夢都沒想到的。到了今天,郊縣的農民已用上經過層層凈化、消毒的潔凈自來水,實現了質的飛躍。大變化發生在改革開放后,郊縣供水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經過14年的農村改水建設,上海郊縣的10個縣區、218個鄉鎮、2972個村和548萬人成為改水工程的受益者,上海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農村自來水化,郊縣農民從此告別飲用河水和井水的落后狀況,“農民喝水擰龍頭”成為繼“農民點燈不用油”之后,農村社會發展的又一巨大進步。
管理體制大進步
1990年4月,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為強化政府行業管理的職能,實現政企分開,設立了給水管理處。作為一個對全市供水、節水、地下水和原水設施實施統一管理的專業部門,市給水管理處將原設在上海自來水公司內的市計劃用水辦公室和原設在市愛衛辦的市農村改水辦公室劃歸麾下,使管理的職責更為完整、全面。1993年4月,經市編委批準,市公用局給水管理處改名為上海市給水管理處,使給水行業管理的機構從體制上、管理格局和管理幅度上更加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目前,市給水處管理的范圍涉及公共供水和自建設施供水,地域涉及市區和郊縣,類別包涵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內容又分別有供水和節水等,可以說是一種全方位、多層面的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市給水處嚴格依法行政,使上海給水事業不斷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上海郊縣的供水發展起步于60年代初,初期缺乏統一的管理,縣鎮供水企業由縣政府建設系統管理,農村供水企業由各級政府分散管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對農村供水提出了新的要求。1989年在農村改水的關鍵階段,市政府決定由建設系統直接進行農村改水的建設和管理,此舉為實施郊縣供水事業的長效管理,從建設階段逐步向加強管理和建管并舉過渡做好了準備。1990年4月,市公用事業管理局設立給水管理處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市供水管理的體制,郊縣給水行業的管理逐步形成了統一的體系,即由各縣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行政管理,并設置專門的供水管理機構管理農村水廠,我們對郊縣各級水廠進行行業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將市區管理的成功經驗延伸到郊縣,從而提高了整個行業的管理水平。
管理方式大變化
管理體制的改革進步,促成了管理方式的變化。幾十年來,上海的給水管理從無序到有序,從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并促使企業從經驗化管理向科學化管理提高,確保了給水事業的有序發展。
從無序到有序
地下水是上海供水水源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水質中因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所以地下水一直是質優價廉的受到普遍歡迎的飲用水。上海取用地下水已有百年歷史,開鑿的深井數從1949年的802口發展到1999年的1248口(其中在用井882口),而地下水管理也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隨意開采到實行計劃管理,從無控制措施到實施人工回灌,并開始壓縮深井以自來水替代的過程。
上海地下水總儲量較為豐富,但為了控制地面沉降,地下水不能過量開采。引起上海地面沉降的因素諸多,主要有市區大型市政工程和高層建筑在建設時大量抽取淺層地下水降低了水位、鄰近上海的江蘇、浙江地區大量抽取地下水以及上海對地下水的開采等等。在建國后的大躍進時代,由于無計劃管理,又未采取地下水回灌措施,造成地下水開采量逐年上升,至60年代初年開采量2億m3,達歷史最高峰。過量開采引起地面沉降嚴重,1957~1961年上海市區平均地面沉降每年達110mm,給上海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威脅,給防汛工作造成壓力,使上海排水系統無法正常發揮效力,也造成了經濟損失。據專家測算,上海地面每下沉1mm,直接經濟損失約5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為有效遏制地下水開采,控制地面沉降,本市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一是實施地下水人工回灌,即采用“夏用冬灌”和“冬用夏灌”措施。人工回灌從1963年起研究,1965年起實施,通過回灌補給地下水量,提高地下水位;二是從1979年起依法對取用地下水的單位收取地下水資源費;三是從1995年起依法實施地下水取水許可制度,對全市深井實行取水許可登記、審核、發證,現已實現一井一證,管理率達100%;四是從1997年起實施壓縮近郊區工業用地下水,以自來水替代措施,并修復、開鑿專用回灌井,保證回灌量。通過加強管理,本市從90年代初起地面沉降基本控制在10 mm左右。
從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
1996年,上海市人大審議通過了《上海市供水管理條例》,標志上海已經建立健全了給水管理的法規體系,無論是對供水企業的資質管理、取水許可制度的實施、原水引水管渠的保護,還是節約用水管理、公共供水以及自建設施供水的管理,直至對上海第一家全額外資建設的“BOT”水廠的管理,這些法規、規章和規章性文件都作了具體的規定,為管理部門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節約用水管理
上海的節約用水工作始于1960年。作為水質型缺水城市,本市對用水單位進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管理,是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措施。我們以法律為依據,以管理促提高,以技術為手段,以宣傳抓根本,節水成效顯著。目前已對本市17216戶用水單位實行了計劃管理,每年完成節水項目500項,1999年年節約水量21525萬m3,最高日節水量5.59萬m3,水的復用率已達78.6%,計劃用水率95%,50年累計節約水量28億m3,上海市已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節約用水先進城市”,節約用水工作為上海實現可持續發展功不可沒。
本市開展節約用水管理經歷了從企業管理到行政管理、再從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的變化。1990年4月前,本市的節約用水管理工作由市自來水公司承擔,因此管理工作帶上了濃重的企業色彩。隨著市給水處的成立,節約用水轉入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正軌。現在全市已形成市、縣(區)計劃用水管理部門和用水單位組成的三級管理網絡,由市給水處統一組織、協調。要搞好城市的節約用水,除經濟、行政手段外,還要加強法制建設,要將行政管理提高到依法管理,用節水法規來規范用水單位和用水個人的行為。近年來,我們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推行政務公開,公開計劃制定的原則,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率,嚴格依法行政,接受社會監督,進一步提高了服務和管理水平。
地下水管理
在地下水管理中,除了實施人工回灌,壓縮地下水取用量等行政措施外,本市加強了依法管理力度,確保了全市地下水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的秩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受經濟利益驅動,本市擅自違法鑿井取用地下水的行為時有發生。對此,我們一方面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另一方面對違法鑿井單位堅決予以處罰,對違法深井予以填沒。1994年處理違法鑿井3起,1995年處理11起,1996年處理6起,1997年處理1起。隨著執法力度的加強,違法鑿井的勢頭得到遏制,1998年至今尚未發現違法鑿井行為,有力地控制了地面沉降。
原水引水管渠保護管理
上海的原水引水管渠全長128.71公里,包括黃浦江上游引水和長江引水。
黃浦江上游引水管渠投入使用后,沿途違法搭建行為一度十分嚴重,時刻威脅著引水管渠的安全。為此,我們依法會同原水公司和沿途縣(區)政府,對違法行為展開了強有力的整治行動。經過限期自行拆除和強制拆除,自1996年起至1999年,共計拆除違法建筑20446m2,其中,占壓在管渠上方的違法建筑已全部拆除,拆除面積9215m2。
為支持浦東開發,在管渠保護工作的同時又不影響浦東的開發和建設,對需在管渠保護和控制范圍內進行建設的工程實施了嚴格的審批,對管渠安全有影響的工程一律要求制定保護方案,保護方案須經專家論證通過,并對保護方案的實施進行監理。至1999年6月,已累計發放《原水引水管渠保護控制范圍內施工許可證》44張,確保了管渠安全。
水質管理
為確保服務供應,市和郊縣供水管理部門加大對供水水質監測的力度,1999年共計抽查各級水廠水質1911(座)次,抽查市區屋頂水箱水質214只(次),據市衛生防疫部門對市、郊縣各級水廠水質監測的結果統計,市自來水公司、縣(區)級自來水公司、鄉鎮及村水廠四項常規水質指標合格率分別超過了市考核標準,全市10個區屋頂水箱水質的濁度合格率為97.4%,余氯合格率為98.9%,確保了飲用水質量,全市全年未發生一起因供水水質引起的腸道疾病。
從經驗管理到科學化管理
抓資質抓培訓,提高郊縣整體素質
在大規模的農村改水建設完成以后,郊縣供水行業的工作重點轉入了如何提高郊縣水廠科學管理水平、探索發揮規模優勢的新路子上。為此,我們以健全管理制度、抓好資質管理,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整體素質,鞏固改水成果、實施扶強扶優為工作重點,改郊縣經驗化管理為科學化管理,使郊縣農村水廠管理水平、服務供應能力和水質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在資質管理中,強化以水質為中心的水廠管理,督促企業落實水質保證體系,擴展水質化驗室的檢測項目,保質保量保供水。在培訓工作中,堅持考核上崗、復訓換證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設一支思想好、作風硬、技術精的郊縣供水隊伍,近年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60余期,培訓水廠廠長、技術員、化驗員、制水工、加氯工合計4000余人次,郊縣水廠職工全部做到持證上崗,并每隔3年進行復訓、核證。在扶強扶優工作中,按照上海給水行業管理三年規劃,有計劃新建水廠,增加供水能力,同時為確保郊縣及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居民用好水,我們一方面抓緊落實供水方式切換工程,1999年內解決了浦東新區的六里、北蔡、金橋和閔行區的馬橋、諸翟、紀王、陳行等地區的用水問題,切換水量13.8萬m3/d,受益23萬人;另一方面抓緊關閉原水水質差、制水工藝簡單、設施簡陋的村級地面水廠,擴大市、縣(區)和鄉(鎮)水廠規模,至1999年已關閉村水廠121座。
通過落實以上舉措和郊縣供水普及率的增加以及供水水質的逐步提高,農民身體健康有了切實的保障。據市衛生防疫部門反映,郊縣腸道傳染病發病率有所下降,農村水廠供水水質合格率從1979年的70.45%提高至1999年的98.13%,極大地保證了農民的飲水衛生和身體健康。
靠監督靠科技,提高節約用水管理水平
在節約用水管理中,我們廣泛接受社會監督,不斷改進工作方法,變經驗化管理為科學化管理,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1997年底,市人大常委會張重超委員在對管理部門行風評議的意見中,提到了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加價收費的隨意性問題。對此,管理部門十分重視,積極予以整改。一是進一步提高節約用水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內、外制約監督機制,更好接受社會監督;二是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公開用水計劃指標的制定依據,并修訂本市現行的部分工業行業及其產品和類別的用水單耗以及重復利用率指標,使以此為依據制定的用水計劃指標更趨科學、合理和可行;三是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發現有違法行為,按規定嚴肅處理;四是加大節水宣傳的力度,建立節水宣傳和節水管理的長效機制,將日常宣傳與集中宣傳相結合,提高全社會節水意識。
在城市節水管理工作中,推廣使用節水型用水器具是重要的一環,特別是便器水箱配件更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江澤民總書記從1991年以來先后4次就解決抽水馬桶漏水問題作了批示,為貫徹落實江總書記講話精神,我們對全市計劃用水考核單位的便器水箱配件進行了改造,總計改造便器水箱配件36962只,節水量約為1330m3/d,取得了良好的節水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我們還積極向用水單位推薦使用節水型器具、設備,1991年至1998年,共推薦推廣節水產品66155套(件),每年夏季對用水單位使用的冷卻塔進行運行工況抽查,1996年至1999年共計測試220臺。
為提高合理用水和科學用水水平,我們開展了水平衡工作,1984年至1999年的15年中已有1829個單位完成此項工作,其中,1991年至1999年通過水平衡測試完成節水項目2193項,日節水量17.15萬m3。為促進企業開展節約用水工作,從1998年起本市開展了創建節水型企業活動,1999年評出了首批10家節水型企業,這些企業萬元產值取水率平均遞減8%的事例,為同行業的用水單位樹立了節水典范,將帶動一大批企業(單位)向節水型努力。
近年來,我們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行業管理的科技含量,相繼完成了《上海市給水信息管理系統開發》、《中國城市節水2010年技術進步發展規劃》等課題研究,共取得各種科技成果15項,其中獲市科技進步獎2項,獲局科技進步獎9項。
服務面貌大變樣
給水行業是城市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它與上海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因而一直是廣大市民關注的熱點,也是供水企業和管理部門行風建設的重點。近年來,在抓好基礎建設的同時,行業精神文明建設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上海給水行業共有職工1.7萬,供水企業206家。從1994年開展了規范服務達標活動,1997年3月被上海市文明委命名為規范服務達標行業,上海給水行業已連續3年在市糾風辦組織的對窗口行業進行的萬人問卷調查中,市民滿意率名列第一。
按照市委市府領導“深化改革、轉換機制、減少虧損、改善服務”的指示和《上海供水行業轉換機制深化改革方案》要求,上海已于1999年底撤銷了上海市自來水公司,相繼成立了上海市自來水閔行、浦東、市北、市南有限公司,形成4個區域性供水企業的競爭格局。為保證競爭有序、公正進行,保證供水水質和全市供水管網安全、合理運行,經市編委批準,本市又組建了上海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以進一步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供水行業管理水平,促進供水行業服務供應水平的全面提高。
自來水行業通過完善體制改革,打破壟斷經營,實現裂變重組,促進了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和競爭機制有效形成;通過完善經營機制,加大市場化力度,促進了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促使企業改善服務和扭轉虧損;通過政企分開,職能轉換,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行業管理水平,促進全行業服務供應水平的全面提高。一句話,通過改革,轉換機制,擺脫虧損,搞好服務,塑造嶄新形象,使上海供水企業逐步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良性循環道路。
為把上海自來水行業率先創建成文明行業,從1997年起,特別是1998年6月市文明委將自來水行業列為創建文明行業的試點之后,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行業領先效益好、管理機制運行好、先進典型示范好、文明服務執行好、設施齊全環境好以及市民滿意信譽好為標準,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職業道德建設為載體,以實現職工素質與行業管理水平兩提高為目標,從行業實際出發,自我加壓,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初步走出了一條適應特大型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要求、體現市場經濟特點的創建文明行業的新路子。經過全行業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原上海市自來水公司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并獲得上海市文明單位“四連冠”榮譽稱號;“小郭熱線”被建設部命名為“文明服務示范窗口”;有86個對外服務窗口跨進公用局“新風窗口”的行列,83家鄉鎮水廠被評為“花園式水廠”;涌現出以“小郭熱線”和行業“十佳服務明星”為代表的先進群體和個人,職工隊伍整體素質和隊伍服務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發展遠景大機遇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上海跨世紀的奮斗目標已經提出:到2000年初步形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的框架,到201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初步確立國際中心城市的地位,這對上海給水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發展機遇。
供水發展的遠景方向是:建立和完善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供水體系,堅持高質量、高標準,進一步推進自來水事業的發展,建管并舉,確保自來水服務供應能力、質量及安全可靠;充分發揮高科技產業在經濟建設中的領頭羊作用,積極推廣先進的生產用水工藝、設備及器具,合理配置水資源,發展節水型企業,提高全社會節水意識和城市合理用水水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地下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地下水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中心城區供水
供水范圍
中心城區由上海市自來水公司所屬各水廠和大場水廠、凌橋水廠負責供水。供水范圍為市中心10個區以及寶山區、閔行區、嘉定區的部分地區、浦東新區外環線以內地區和浦東國際航空港地區,總人數約950萬人。
供水能力
2005年,市供水企業的供水能力將達到770萬m3/d;2015年,供水能力將達到880萬m3/d。
供水水源
針對長江枯水期的長江原水供水缺口,建設長江引水三期工程,規范為130萬m3/d;
為解決上海2005年以后中心城區原水缺口和改善居民飲水水質,在長江口青草沙建立水庫的預可行性課題正在研究之中,規劃中的青草沙水庫有效庫容為18400萬m3,將再增加原水283萬m3/d的供應能力
供水水質
市供水企業水質檢測項目、水質檢測瀕率和水質合格率都將達到和超過建設部標準的要求。
服務質量
一是在中心城區積極推廣使用IC卡水表,在郊縣(區)積極試點,方便用戶,提高服務質量;二是加快中心城區老管網的技術改造,確保供水質量;三是在住宅小區中推廣使用新型管材;四是對多層公房采用調頻技術等多種供水方式,逐步減少或取消屋頂水箱,提高供水水質;五是開展供水企業等級資質評審,根據建設部要求和上海供水企業實際情況,將供水企業資質評定為一級、二級、三級,引入競爭激勵機制,鼓勵、促進供水企業的技術進步,提高基礎管理水平,提高對外服務水平;六是給水行業要創建成文明行業,進一步開展新風窗口的創建工作,要有50%以上的對外服務窗口建成新風窗口,真正為上海市民提供優質的服務。
郊縣供水
供水范圍
規劃中的郊縣(區)供水范圍是指南匯縣、奉賢縣、青浦縣、崇明縣、松江區、金山區的全部,閔行區的一個鎮,嘉定區的大部分地區,寶山區的部分地區以及浦東新區外環線以外的部分地區,共約520萬人,由于供水范圍調整,供水人口比“九五”期間略有降低。
供水能力
2005年,郊縣(區)自來水公司和鄉鎮水廠的供水能力為340萬m3/d;2015年供水能力規劃為420萬m3/d。
供水普及率
至“十五”末,全郊縣(區)供水普及率達到100%。
供水水源
郊縣(區)供水水源將從分散轉向相對集中,就近取用主干道的大水體,有關縣(區)將從長江、黃浦江上游引水。
供水水質
郊縣供水企業水質檢測項目、水質檢測頻率和水質合格率標準都將達到和超過建設部要求。
節約用水管理
2000年將達到如下目標:創建“節水型城市”,計劃用水率達到95%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每年提高0.3個百分點,到2005年達到80.5%;最高日節水平均每年為3萬m3,年節水量達到1.7億m3;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下降到27.19m3/萬元。
2015年將達到如下目標;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每年提高0.2個百分點,到2015年達到82.5%;最高日節水平均每年為2萬m3,年節水量不少于1億m3;在建成節水型城市的基礎上,節水管理達國內領先水平。
地下水管理
繼續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總量,調整地下水取用結構。地下水開采量2000~2002年遞減量不少于300萬m3,2003~2005年遞減量不少于100萬m3,將全市地下水凈開采量控制在1億m3之內,新鑿井控制在每年30口之內,年地面沉降量控制在10mm以內。
積極推廣除鐵除錳及次氯酸鈉消毒等水處理裝置,使地下水水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并達到歐盟EU標準。
開展地下水采灌比與地面沉降關系研究,研究地面沉降與地下水開采、回灌的關系,確定能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合理的采灌比例。
進行區域性分質供水試點研究,采用管道直供和桶裝等形式,將優質地下水供市民飲用,優化本市的飲用水結構,改善飲用水水質。
研制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統(GIS),將本市地下水的各項信息(水量、水位等)集中傳輸至中央控制系統,實施全市實時統一監測管理。計劃2000年開展研制工作,至2002年完成系統開發工作。
新世紀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上海張開了發展的翅膀欲騰飛沖越。在這個世紀之交和千年之交的歷史關頭,我們堅信,通過我們的努力,給水事業發展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