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排水企業產權改革的體驗
論文類型 | 政策與市場 | 發表日期 | 2004-03-01 |
來源 | 2004城市水業戰略研討與技術交流會 | ||
作者 | 楊向平 | ||
摘要 | 楊向平 一、排水行業市場化發展沿革 1.國內情況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水排放量越來越多,對公共環境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為了遏制環境進一步污染的趨勢,社會逐步開展了排水設施的建設和運營。1949年底,全國只有4 座污水處理廠,總計日處理能力才4萬立 ... |
楊向平
一、排水行業市場化發展沿革
1.國內情況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水排放量越來越多,對公共環境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為了遏制環境進一步污染的趨勢,社會逐步開展了排水設施的建設和運營。1949年底,全國只有4 座污水處理廠,總計日處理能力才4萬立方米,且多為一級處理;80年代前,全國只有35座污水廠,那時候興建排水設施困難重重,既無資金、也無人才,并且無經驗可循。改革開放以來至90年代初,政府加大了資金投入,并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建成了數百座污水處理廠。通過這一階段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建設及運營管理的經驗,但資金缺乏問題依然突出。到2000年底,全國設市的663個城市中有310 個建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污水處理廠427座,排水管道約15萬公里,年污水處理量113.6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34.23 %。在這期間,排水處理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培養出一大批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通過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的投入、利用國債資金、利用外資及社會資本等多種方式,排水設施建設資金的渠道也趨于多元化。
回顧行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對排水設施產權實現形式的摸索從未停止過。從最初完全由政府承擔這部分職能,到資產實行事業化管理,再到通過改制逐步實施企業化管理,產權的實現形式不斷變革。尤其在現階段,中國已加入世貿組織,外資及民營資本大規模進入,排水行業市場化程度逐漸提高,國內排水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城市化高速發展,環保要求不斷提高,排水行業投資總量明顯不足。在這種背景下,排水行業的產權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只有通過產權改革的手段,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排水行業資金缺乏的問題以及排水企業運行效率低下的問題。
2.國外情況
國際上,大規模的水污染治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50年代經濟蓬勃發展帶來的60年代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而展開的,如英國的泰晤士河和歐洲的萊茵河等水系的污染和治理就是典型的例子。至70年代末,美國投入了數千億美元興建了18000余所城市污水處理廠,英國、法國、德國各耗費了巨額資金興建了7000至8000座城市污水處理廠,這些污水處理廠的投入運行對這些國家的水體污染改觀起了關鍵的作用,也為人類治理水污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80年代,這些國家的污水處理水平又有進一步提高,興建了一批具有脫氮除磷功效的設施,對水體質量改善和水環境保護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這些國家排水行業發展過程中,先后也同樣地遇到了資金短缺和運行效率低下的問題。對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采取了不同的解決方式。
(1)英國
在1974年之前,英國的供水和污水服務由1000多個分散的實體提供。1974年,供排水服務按照自然流域來劃分管理范圍,合并成10個地區水務署。在1989年《水行業法》頒布之后,10個地區水務署改制為10家上市公司,完全實現私有化。英國通過標準比較競爭(Yardstick Competition)和限價公式(RPI+K%)對水務行業進行了強有力的監管,企業效率高,水環境質量好。
(2)法國
在法國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所有權為政府,政府通過出讓“特許經營權”的方式將排水設施的建設、運營權承包給企業,承包商由此可獲得20-30年的經營權。盡管資產歸政府所有,但專門的私營水務公司在法國水務行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私營企業提供服務,使水務行業的資產所有權和運營責任清晰劃分。運營企業間的競爭和合同的約束減少了行業內建立強有力的經濟監管的必要性。競爭的結果使法國的私營水務公司有很強的競爭力,并在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成功。
(3)德國
在德國很多的州和市政府擁有供排水公司。為了提高運行效率和客戶服務水平,水務行業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效果并不明顯。近幾年,由于歐盟提出了更高的環境標準,水務行業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部分城市也進行了排水基礎設施私有化的改革,特別是在首都柏林。
柏林水務公司是德國最大的供排水企業,1994年,公司開始了私有化進程,1998年柏林水務將其49.9%的股權出售給由威望迪、艾威和安聯組成的聯合體,柏林市政府擁有其余50.1%的股份。柏林水務公司在財務上能夠自給,它的水費收入足以支付污水處理及管網維護的所有費用包括還貸和折舊,在此基礎上還有一定的收益。
縱觀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排水行業管理模式,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政府主導,還是企業主導,排水行業的經營主體都是資產量大、經營實力雄厚、對系統實施統一管理的大型組織。
二、北京排水行業產權改革歷程
1990以前,北京市并沒有獨立的排水企業,排水業務由原市政工程局負責,設施投資基本以地方政府為主,排水資產限于實物管理。
由于北京城市化規模逐步擴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單純以地方政府投資為主的排水設施投資模式已不能滿足巨大的資金需求,因此,1993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利用世界銀行等多家金融組織提供的貸款來拓寬排水行業的投資渠道。從1993年開始,北京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日本協議基金、瑞典政府貸款、挪威政府貸款、法國政府貸款及買方信貸等資金共計16億元,建成高碑店污水廠、酒仙橋污水廠、清河污水廠、南城污水管線、涼水河污水管線、清河污水管線等一大批排水處理設施,極大地促進了北京市排水行業的發展。按照北京市政府與世界銀行簽訂的貸款協定,世行貸款的使用與償還應由一家獨立的專門負責排水業務的企業來承擔。按照這一要求,1994年北京城市排水公司成立,隸屬于北京市政總公司,負責貸款項目的實施。1999市政工程總公司將原城市排水公司、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北小河污水廠、方莊污水廠、世行項目部、高碑店污水處理廠籌建處等單位進行重組,設立新的城市排水公司,負責市區污水廠的建設和運行管理。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并按照世行貸款二期協議的要求,需要將排水公司發展成一個“符合公司法要求的獨立治理機構,財務上獨立并有權保留和使用污水收費,擁有市區雨、污設施產權”的實體,2001年市政府批準組建“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京政函[2001]69號),注冊資金18億元,公司被授予對市屬管轄的污水處理廠、排水管網以及泵站等國有資產的經營權,并相應承擔保值增值責任。集團成立以來,建成8座污水處理廠(含2座在建廠)、400公里污水管線、3座再生水設施、110公里再生水管線以及1座污泥消納廠,形成固定資產約80億元。
市排水集團在順利完成建設及運營任務的同時,也積極通過BOT、TOT、合資、銀企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內部產權改革方面的嘗試,盤活資產,融通資金,努力實現從事業型管理向企業型管理、從政府投資為主向以企業投資為主的轉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集團與國際知名水務企業法國威立雅水務、知名投資企業馬來西亞嘉里集團合作,共同投資、建設和運行盧溝橋污水廠;與中建總公司合作,聯合收購了連云港市自來水公司70%的股權,開創了國內排水企業收購自來水企業的先河;與首創股份合資設立京城水務,注冊資本金40.2億,共同投資建設北小河污水廠改擴建工程、清河污水廠二期工程等項目;通過公開性國際競標,獲得了北京市區定福莊污水廠BOT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權,以及廣州西朗污水廠的運營權;市排水集團還在市郊收購了大興區第一污水廠、投資建設延慶縣康莊污水廠;集團與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簽署銀企合作協議,取得貸款授信額度30億元,投資建設配套污水管線等排水設施。
可以說,市排水集團通過在企業內部積極主動開展這些產權方面的改革,初步搭建了多渠道的融資平臺,積累了產權多元化的寶貴經驗,基本形成了集設計、投資、建設、設備供貨、運營以及服務為一體的產業鏈,為集團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北京排水行業產權改革的深化
北京排水行業從事業化管理到企業化管理,從實物管理到資產管理,行業產權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我們不難看到,作為國有獨資的排水企業,雖然表面上產權清晰,但實質上資產所有者虛置,責任主體缺位,政府作為社會職能管理者與出資人之間的關系并未分開,并且由于政府一股獨大,政府對企業管理干預過多,政企不分問題嚴重。集團雖名義上為企業,但實際上仍然延續著事業化的管理模式,不享有獨立的財務自主權。集團現在實行的是依據與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綜合運營單價,按照實際處理水量進行收入撥付的管理制度,綜合運營單價的內涵僅為不完全成本,包括污水廠運行成本、部分大修費用及部分折舊費用,不含利潤及稅金,也不包含管線維護方面的成本。但另一方面,集團卻承擔著80億奧運基建項目的融資任務,承擔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義務。實際上,市排水集團目前處于責、權、利三方面不相稱的尷尬局面,集團產權方面的深化改革勢在必行。
1.深化產權改革的有利條件
(1)改革時機有利。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城市公用事業改革、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新一屆北京市政府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和部署,并將排水集團列入了7家改革試點企業之一。因此,排水集團的改革符合中央及地方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改革時機有利。
(2)企業基礎有利。長期大規模、不同工藝的城市污水廠及排水管網項目融資建設、運營維護的綜合管理經歷使排水集團發展成為中國排水行業的實力隊伍,已經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北京排水”品牌。排水行業的經驗積累、公司的人才凝聚與企業文化的筑建,構成了排水集團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條由投資、建設、運營、科研、市場開發、咨詢、服務等環節組成的排水行業的產業鏈已初步形成。
(3)水價調整有利。依據北京市經濟發展速度和用戶經濟承受能力,有關部門已經制定出污水處理費調整計劃,按此步驟,污水處理費有較大的上漲空間,能夠滿足排水設施運營完全成本及合理的資產收益的要求,為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提供了重要的保證條件。以非居民污水收費為例,1997年0.30元/立方米,1999年0.50元/立方米,2000年0.80元/立方米,2002年1.00元/立方米,2003年1.20元/立方米。可以看出,污水處理費基本上穩步上調。按既定的調價安排,2005年污水處理費平均值將達到1.50元/立方米,這對于行業高度密集性投入的資本的回收及收益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無疑十分有助于北京排水行業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2.產權改革的任務及目標
(1)對排水行業市場化運作主體的企業而言,要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企業真正成為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實體,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責,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有力約束企業內部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率,逐步強化投資、建設、運營、科研、服務等環節組成的產業鏈,加快實現由地方性轉為全國性、由運營型轉為投資運營型的提升,擴展企業品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對在產權改革過程中發揮主角作用的政府而言,要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成本、水質以及服務方面的行業監管,建立健全以特許經營為核心的行業績效管理體系和法律保障體系,彌補排水行業壟斷經營所固有的競爭不足的缺陷,最終將企業由于效率和服務水平提高所帶來的好處傳遞給用戶。
(3)對北京排水行業設施而言,要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實現污水的收集、處理及回用的系統化管理,使得資產的管理模式與其本身固有的自然壟斷性和系統協調性相一致,確保排水系統高效、持續和穩定地運行,保障城市公共環境衛生安全。
排水行業市場必將進一步放開,市政公用設施領域的改革不可阻擋,形勢十分嚴峻,競爭勢必慘烈。我們北京排水企業會認清當前的形勢,正視存在的問題,抓住奧運的機遇,順應改革的潮流,堅定不移的推進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為建設一個在水務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專業化大型企業而頑強努力!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至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