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內循環厭氧反應器的運行特性

論文類型 技術與工程 發表日期 2002-11-01
來源 《中國給水排水》2002年第11期
作者 丁麗麗,任洪強,華兆哲,陳堅
關鍵詞 IC反應器 中溫 運行特性
摘要 以實驗室規模的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為研究對象,考察了其運行狀況和影響運行的特征參數。試驗結果表明:當進水容積負荷為24.9~37.52kgCOD/(m3·d)時對COD的去除率達83.2%~92.8%,其中Ⅰ室的去除率為60%~70%,Ⅱ室的去除率為20%~30%;進水的上升流速高(2.65~4.35m/h)有利于反應器的穩定運行;在較高的容積負荷[35.0kgCOD/(m3·d)]、進水pH值為8.5時反應器具有最大的COD去除率。

丁麗麗,任洪強,華兆哲,陳堅
(無錫輕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江蘇無錫 214036)

  摘 要:以實驗室規模的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為研究對象,考察了其運行狀況和影響運行的特征參數。試驗結果表明:當進水容積負荷為24.9~37.52kgCOD/(m3·d)時對COD的去除率達83.2%~92.8%,其中Ⅰ室的去除率為60%~70%,Ⅱ室的去除率為20%~30%;進水的上升流速高(2.65~4.35m/h)有利于反應器的穩定運行;在較高的容積負荷[35.0kgCOD/(m3·d)]、進水pH值為8.5時反應器具有最大的COD去除率。
  關鍵詞:IC反應器;中溫;運行特性
  中圖分類號:X70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4602(2002)11-0046-03

  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nternal Circulation,簡稱IC)是在UASB反應器基礎上開發出的第三代超高效厭氧反應器,其特征是在反應器中裝有兩級三相分離器,反應器下半部分可在極高的負荷條件下運行。整個反應器的有機負荷和水力負荷也較高,并可實現液體內部的無動力循環,從而克服了UASB反應器在較高的上升流速度下顆粒污泥易流失的不足[1~3]。筆者在實驗室對小型IC反應器(25 L)進行了系統研究,主要考察了反應器在中溫條件下的運行特性及其影響因素,驗證了IC反應器在UASB基礎上的結構改進對處理效能的促進作用。

1 試驗裝置和方法

1.1 試驗裝置
  IC反應器為有機玻璃制成,有效容積為25L,反應器總高度為1500mm,沿柱高設置多個取樣孔。將反應器安裝在恒溫箱內,用WMZK-01溫控儀和熱源構成自動溫控系統,將溫度控制在(35±1)℃。工藝流程見圖1。
  試驗配水首先進入Ⅰ室被降解,產生的沼氣由Ⅰ室的集氣罩收集,大量沼氣攜帶Ⅰ室的泥水混合液沿著提升管上升至反應器頂部的氣液分離器,沼氣在此處逸出反應器,而泥水混合液則沿下降管返回到Ⅰ室的底部。Ⅰ室出水自動進入Ⅱ室繼續處理,隨后經Ⅱ室的三相分離器排出反應器外。

1.2 試驗用水
  采用人工合成的葡萄糖廢水,并加入適量微量元素(見表1)。
1.3 接種污泥
  接種污泥采用無錫獅王太湖水啤酒有限公司UASB反應器中的顆粒污泥,污泥的TSS為72.2g/L,VSS為56.6g/L。接種前先將污泥顆粒進行篩洗處理,再用COD為500mg/L的人工配水連續(8~10h)進行漂洗和活化。

表1 人工合成葡萄糖廢水的組分及含量 組分 含量 組分 含量 葡萄糖(mg/L) 2000 CaCl2(mg/L) 4 (NH4)2CO3(mg/L) 40 MgSO4(mg/L) 8 KH2PO4(mg/L) 40 NaHCO3(mg/L) 660 NH4Cl(mg/L) 40 酵母膏(mg/L) 80 FeCl3·4H2O(μg/L) 80 CoCl2·6H2O(μg/L) 80 MnCl2·4H2O(μg/L) 20 ZnCl2(μg/L) 2 NiCl2·6H2O(μg/L) 2 CuCl2·2H2O(μg/L)[ 1.2 EDTA(μg/L) 40 H3BO3(μg/L) 2 (NH4)6Mo7O24·4H2O(μg/L) 3.6 36%HCl(μg/L) 0.04

1.4 分析方法
  COD:重鉻酸鉀法;pH值:玻璃電極法;SS和VSS:稱重法。

2 結果與討論

2.1 運行結果
  IC反應器的試驗條件和運行結果見表2。

表2 運行結果 試驗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時間(d) 1~29 30~59 60~90 溫度(℃) 35 進水pH 7.5~8.0 7.8~8.9 8.5~8.9 進水COD(mg/L) 1 865~2 587 3 885~4 877 8 023~11092 v(m/h) 2.65 3.22 4.35 OLR[gCOD/(L·d)] 15.0~24.9 27.3~36.96 33.88~37.52 SLR[gCOD/(gVSS·d)] 0.73~1.60 1.47~2.48 1.87~2.50 COD去除率(%) 83.2~91.8 83.9~89.8 89.3~92 .8 出水COD(mg/L) 184.6~386.6 447.1~658.9 575.0~1120.3 出水SS(mg/L) 159~377 342~552 501~780 階段描述 提高負荷期 提高負荷期 穩定運行期 注:OLR為反應器的COD容積負荷;SLR為反應器的COD污泥負荷;v為上升流速。

  ①Ⅰ室
  IC反應器Ⅰ室在高負荷下運行,其COD去除率為60%~70%。反應器的初始容積負荷為31.25kgCOD/(m3·d),COD去除率為62.3%。第29天容積負荷升至50.8kgCOD/(m3·d),COD去除率為59.8%。在第55天反應器進水COD濃度為4500mg/L,污泥負荷為3.99gCOD/(gVSS·d),COD去除率為61%。第89天容積負荷和污泥負荷分別為76.83kgCOD/(m3·d)、3.97gCOD/(gVSS·d),COD去除率為64.3%。
  ②Ⅱ室
  與Ⅰ室相比,Ⅱ室的運行負荷相對較低,以Ⅱ室進水COD濃度計算則Ⅱ室的COD去除率為60%~85%,去除的COD占反應器進水COD的20%~30%。Ⅱ室的初始負荷為10.9kgCOD/(m3·d),COD去除率為61.0%;第57天有機負荷達到最大[28.8kgCOD/(m3·d)],COD去除率為73.15%。
2.2 影響因素分析
  在控制反應器溫度為(35±1)℃、試驗用水為葡萄糖配水的條件下,主要研究了容積負荷、升流速度、進水COD濃度和進水pH值的影響。
  ①容積負荷
  UASB反應器在處理中、高濃度廢水時最大容積負荷只能達到10~20 kgCOD/(m3·d),因容積負荷過高會導致顆粒污泥流失[2],而IC反應器的最大容積負荷可達36.96~37.52kgCOD/(m3·d)(見表2),這是因為60%~70%的有機物在Ⅰ室得到降解,產生的大量沼氣被一級三相分離器收集后排出反應器,因此不會在Ⅱ室中產生很高的氣體上升流速,對顆粒污泥的流失影響較小。?
  IC反應器在高負荷下運行仍能達到很高的COD去除率(見表2),這與反應器具有液體內循環密切相關。經分析可知,當容積負荷升高時產生的沼氣量增加,推動液體形成的內循環流量增大,進水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稀釋和調節,Ⅰ室內液固充分接觸,傳質速率增加,使有機物易于得到降解。
  ②混合液的上升流速
  一般認為,以顆粒污泥為主體的UASB的混合液上升流速宜控制在0.5~1.5m/h,而IC反應器的混合液上升流速為2.5~10m/h[3](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質與微生物間的傳質過程)。試驗發現,在2.65~4.35m/h的上升流速下Ⅰ室的沼氣產量明顯增加,造成氣提管中的液體通量明顯增大和中間回流管的流量加快,這說明通過增加進水量的方式可明顯提高反應器中的循環比例(一方面可改善反應器底部對進水COD負荷的承受能力,提高反應器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流速而強化傳質過程,避免了反應中可能出現的局部基質濃度過高現象,確保了反應器能正常穩定地運行)。
  ③進水COD濃度
  在進水COD濃度分別為1300mg/L(A)、2000mg/L(B)、4500mg/L(C)、9897mg/L(D)的條件下,控制反應器的上升流速為4.0 m/h,沿反應器高度取樣并測定COD濃度,結果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進水濃度條件下反應器中的COD濃度在高度上呈梯度分布,Ⅰ室中COD濃度下降較快,而Ⅱ室中COD濃度變化相對緩慢。因此,在設計IC反應器時要充分考慮進水濃度、上升流速和反應器高度間的關系。
  ④進水pH值
  研究了反應器在較高容積負荷[35.0kgCOD/(m3·d)]、不同進水pH值條件下的COD去除率。當進水pH<8.0時COD去除率為65%~75%,在pH=8.5時COD去除率達到最大值(89%),隨著pH值的進一步升高則COD去除率逐步下降,但至pH=8.9時下降幅度趨緩。筆者得到的進水最佳pH值(8.5)顯然高于普通厭氧反應器中的最佳pH值(7.5~7.8),這是由于當IC反應器的容積負荷(以總體積計算)為35 kgCOD/(m3·d)時Ⅰ室的容積負荷(以Ⅰ室的體積計算)高達72.0kgCOD/(m3·d),雖然進水在布水系統處得到稀釋和緩沖,但仍會使產酸菌產生過多的有機酸,在此區域內對產甲烷菌的活性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導致反應器底部pH值明顯下降(見圖3)。與進水pH=7.5時相比,pH=8.5的進水之pH值下降速度慢,最低下降到7.1,隨后趨于穩定,因此IC反應器的處理效果明顯優于普通厭氧反應器。

3 結論

  ①在進水容積負荷為24.9~37.52 kgCOD/(m3·d)時,IC反應器Ⅰ室對進水COD的去除率為60%~70%,而Ⅱ室的去除率為20%~30%,對COD的總去除率達83.2%~92.8%。
  ②該反應器可承受較高的有機負荷,對于低濃度(COD為1865~2587mg/L)、中等濃度(COD為3885~4877mg/L)和高濃度(COD為8023~11092mg/L)的進水都具有很好的處理效果。
  ③對于IC反應器,較高的混合液上升流速(2.65~4.35m/h)有利于反應器穩定運行;在容積負荷為35.0kgCOD/(m3·d)和進水pH值為8.5時,反應器具有最大的COD去除率;在設計IC反應器時要充分考慮反應器進水濃度、上升流速和反應器高度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Lettinga G,Field J,Lier van J,et al.Advanced an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e near future[J].Wat Sci Tech,1997,35(10):5-12.
  [2]Driessen W,Yspeert P.Anaerobic treatment of low,medium and high strength effluent in the agro-industry[J].Wat Sci Tech,1999,40(8):221-228.
  [3]胡紀萃.試論內循環厭氧反應器[J].中國沼氣,1999,17(2):3-6.


  電  話:(0510)5885727 5803990×479
  收稿日期:2002-05-19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