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技術在水廠排泥水處理中的應用
岳軍武1,田利2,韓宏大2
(1.天津市政工程學校,天津 300170;2.天津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040)
摘要:采用浸入式中空纖維膜處理水廠沉淀池排泥水,試驗結果表明膜裝置除可對排泥進行濃縮外,分離水還可直接回用。?
關鍵詞:浸入式中空纖維膜;水廠沉淀池排泥水;回用
中圖分類號:X50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4602(2002)09-0071-02
1 裝置及流程
1.1 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見圖1。
吸泥井內(nèi)的沉淀池排泥水經(jīng)潛水泵提升進入膜反應器(將膜組件完全浸沒),在此完成固液分離。膜反應器出水流量為17m3/d,采用間歇運行方式運行,即水泵每運行12min停止運行2min。在停止運行時進行曝氣(對膜表面吹掃)以防止污泥顆粒在膜表面堆積。此外,在運行過程中定期用濾出水對膜組件反沖,反沖周期約為48h。在試驗過程中定時采樣進行水質分析。
1.2 膜反應器
試驗用膜為聚乙烯中空纖維膜(運行壓差<40kPa,最大反沖洗壓力<20kPa),將其封裝成為膜組件(膜面積為40m2)后放入一金屬容器內(nèi)(面積為.28m2,總高度為3.0m,有效容積為3.0m3)。膜內(nèi)部連通并接至水泵吸入口,在外部大氣壓和水泵抽吸所形成的負壓作用下膜的內(nèi)外兩側形成壓差(膜壓),在膜壓作用下水中粒徑<0.4μm的物質被分離出來,而污泥被截留于反應器中。濃縮污泥根據(jù)其濃度定期排放(含水率達到97%時自動排放,含水率>98.5%時停止排放)。
2 運行情況與分析
試驗表明,膜對懸浮顆粒及膠體截留效果好(截留率>99%),排泥被顯著濃縮(進泥濃度愈高,濃縮效果愈好)。
膜濾出水濁度能始終保持較低水平(<0.35NTU),濾出水濁度變化見圖2。
在試驗過程中膜通量[最佳膜通量為0.38m3/(m2·d)]會有所下降,這是由于膜面發(fā)生了濃差極化和受到了污染所致。此外,它也與進水溫度有關。為降低制水成本應采取措施以防止膜通量下降。
筆者在膜反應器中安裝了曝氣裝置,曝氣可產(chǎn)生紊流,適度振動中空纖維膜,并推動水流沖刷膜表面使已沉積的顆粒返回流體,從而有效地減輕膜面物料的積累。另外,定期進行反沖洗可有效地減輕濃差極化,延緩膜污染。浸入式中空纖維膜除了定期進行反沖洗以外,當橫跨膜壓力比最初值高20kPa時,須用化學藥劑對膜表面進行逆流清洗。膜表面附著的主要是無機鐵鹽,所以清洗劑以酸液為主,經(jīng)化學清洗后膜通量的恢復率>99%。
水溫對膜通量有影響(溫度降低,膜通量下降),如水溫為5℃時的膜通量比水溫為20℃時下降30%左右。因此,當原水水溫較低時應采取適當加熱措施。
膜裝置的動力設備為水泵和鼓風機,運行過程中能耗為1.5(kW·h)/m3(制水成本約為0.68元/m3)。
試驗裝置對水中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膜濾出水水質優(yōu)于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見表1)。
出
水 10月16日 8.03 0.05 14.5 5 94 150 0.072 10月23日 8.23 0.22 14.5 5 114 170 0.18 11月2日 8.12 0.3 12.2 10 120 170 0.31 11月6日 7.90 0.06 12.0 10 154 235 0.28 11月9日 7.62 0.25 8.0 5 156 265 0.28 項 目 亞硝酸氮(mg/L) 蛋白性氮(mg/L) CODMn(mg/L) 余氯mg/L) 余鐵(mg/L) 細菌總數(shù)(個/mL) 氯化物(mg/L) 國家標準 0.3 0.3 100 250 濾
出
水 10月16日 0.003 0.08 2.5 0.1 0.002 4 43 10月23日 <0.001 0.08 2.2 0.3 <0.05 <1 28 11月2日 0.010 0.14 2.9 0.1 <0.05 58 27 11月6日 0.003 0.14 3.1 0.4 <0.05 <1 83 11月9日 0.002 0.08 2.6 0.2 <0.05 1 87
3 結論
① 浸入式中空纖維膜對排泥水的濃縮效果非常明顯,經(jīng)膜過濾處理后排泥含水率<98%,優(yōu)于重力濃縮池。
② 水廠排泥水的膜濾出水水質優(yōu)于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分離后的污泥可排入污泥調(diào)節(jié)池以進行后續(xù)脫水處理,其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社會效益顯著。
③ 膜裝置占地少、工藝簡潔、無需加藥和預處理,易于自動化管理。
④ 對膜裝置采取一系列恢復膜通量的措施可有效地減輕濃差極化,延緩膜污染,化學清洗使膜通量恢復率>99%。
電 話:13612130520
收稿日期:2002-06-12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fā)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