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浮裝置的排水量與水位調節方法
王趙琴
(山西鋁廠,山西 河津 043300)
摘要:提出了一種氣浮裝置中水量與水位調節方法及調節機構,并利用水力學原理進行了驗證計算,驗證計算表明,該方法可方便地調節氣浮池的水位。
關鍵詞:廢水處理;氣??;水力計算
中圖分類號:X70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2455(2002)04-0055-02
前言
氣浮技術由于其效率高、裝置體積小、容易操作、管理簡單而被廣泛應用。但是氣浮技術也還有不完善待改進的地方,如釋放器堵塞問題。盡管現有的釋放器設計了許多防堵措施,但仍不理想,還不時會出現堵塞。又如刮渣機的設計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浮渣上升堆積的問題。本文主要就氣浮池水位與排水量之間的調節進行一些探討。
1 水位與排水量調節方法
筆者在設計氣浮裝置時,也遇到了氣浮池水位與出水量調整的問題,經過反復比較,最后確定如圖1所示的調節機構。該機構的原理是:由浮筒鉸點2處調節浮筒連桿的高度來確定調節閥桿4和調節閥5的高度,調節閥直接作用到橡膠管8上,改變橡膠管的過水面積,控制氣浮池的排水量。當池內水位升高時,浮筒上升,杠桿上移,帶動連桿4和調節閥5上移,放大橡膠管通水面積,增加排水量;排水量增大后,氣浮池水位必然要下降。反之,若氣浮池水位下降,浮筒就下降,帶動連桿4和調節閥5下移,調節閥5下移必然縮小橡膠管過水斷面,減少排水量,排水量減水后,氣浮池水位隨之而上升。這樣自動調節平衡,只要根據撤除浮渣的要求,確定了水位高度,則水位與排水量之間自動平衡,省人省力。這種裝置結構簡單,巧妙實用,是小型氣浮裝置中適宜的機構。
2 水力學計算
孔口出流計算公式:
Q=μω(2gH)1/2 (1)
式中:Q-孔口出水量,m3/s;
μ-流速系數;
ω-孔口面積,m3,ω=πd2/4 (d為排水管徑);
H-水位,m。
根據(1)孔口出流計算方法[1],將上述調節機構簡化為如圖2所示:
若水位往上調高為△H,要保證排水量Q不變,必然要縮小排水管面積,設縮小面積為△ω,孔口變形后,μ值不變,則有如下公式成立。
ω(2gH)1/2=(ω-Δω)[2g(H+ΔH)]1/2 (2)
變換等式:
[ω/(ω-Δω]2=(H+ΔH)/H
設變換后的孔口面積為ω1則為:
[(ω1+Δω)/ω1]2=(H+ΔH)/H (3)
1+2(Δω/ω1)+(Δω/ω1)2=1+ΔH/H (4)
合并同類項:(Δω/ω1]2值太小,忽略不計,則有
2(Δω/ω1)=ΔH/H (5)
上式可以寫成:
ΔH/H=2(ω/ω1-1) (6)
從(6)式中可以看出,H、ω為定值,ΔH的變化只與ω1有關,此公式推導可為調節方法的可行性從理論上作進一步證明。
3 計算舉例
某一氣浮裝置參數如下:處理水量Q=20m3/h,水位高H=1.6m,排水管d=40mm,欲提高水位0.04m,求排水管面積改變多少?
將參數代入公式(6)中,有
0.04/1.6=2(ω/ω1-1)
得:
ω/ω1=1.0125
則:
ω1/ω=1/1.0125≈98.8%
結果是排水管面積變化為原來的98.8%,這么小的改變量用橡膠管來做變形部分的排水管,是完全能夠滿足水位調節要求的。
參考文獻:
[1]周善全.水力學[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
王趙琴(1968~),女,山西聞喜人,工程師,1990年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現從事給水排水工程施工,電話13503597083,(0359)5043324。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