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水與生命質量

論文類型 基礎研究 發表日期 2002-06-01
作者 李復興
摘要 中國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 主任 李復興教授   人口數量要控制,人的素質要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的物質基礎決定于生命質量。生命基本特征為遺傳、繁殖、代謝,而非生命體不具備以上特征。生命體的遺傳、代謝和繁殖與水是密不可分的。人從胚胎→搖籃→墳墓的一生中,人體的健康狀況與疾病的發生頻率則 ...

中國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 主任
李復興教授

  人口數量要控制,人的素質要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的物質基礎決定于生命質量。生命基本特征為遺傳、繁殖、代謝,而非生命體不具備以上特征。生命體的遺傳、代謝和繁殖與水是密不可分的。人從胚胎→搖籃→墳墓的一生中,人體的健康狀況與疾病的發生頻率則決定其壽命的長短。隨著我國經濟生長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科學的進步,我國人口生命質量日漸提高,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壽命相應延長。健康是生命質量基本保障。科學證明,人體健康15%來自于遺傳,85%來自環境因素。而飲食是環境中最重要的、每日都離不開的物質因素。“飲食”中“水”字為先。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孕育均離不開水。地球有不需要陽光的生物,有不需要氧氣的生物,但絕沒有不需要水的生物。
  水能主沉浮、水能主生死。由于可利用的淡水越來越少、水質污染越來越嚴重、水退化引起水的功能越來越降低、水的災害越來越頻繁——,水的危機!已經向人類生命敲起警鐘。水不是人們想象那么簡單。當代人對水的認識太浮淺了,甚至倒退不如古人,對水的生命本質了解與研究也太少了,現在全世界生物科學家都熱忠于“基因解迷”,但“水是生命之源”之迷尚末解開。從生命系統發育及個體發育講“水是生命之源”解迷的重要性及難度遠遠超過“基因解迷”。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
  水是萬物生存的基礎;
  水是人類生活、發展生產的必要條件;
  人體健康首先要從水中來。

一 . 水創造生命

  生命起源于浩瀚的海洋。中文中“海”字的構成也說明了中國人對人與水的關系的認識,“海”由水(氵)、人、和母字構成。水在古希臘語中稱為Arche,原意是“萬物之母”。古希臘人相信水能產生圣靈,圣靈一般被認為是男性,而產生圣靈的水則市原始的女性。圣靈與水的結合就是男女兩性原理的組合與統一。基督教中的圣母瑪利亞是“海的女神”的統稱。因此中外的詞源上都可以看到水為母親的信仰痕跡。萬物之母的水所生的萬物,都會在時間的流逝中衰敗、破壞直至消失形體,而水因為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能永遠存在,永遠回歸,這也許就是人類以水為“生命之源”的思想根源。
  在地球生物形成的漫長過程,各種各樣的元素溶解于大海之中,生命就在大海中孕育而成。生命起源于大海,起源于水。同樣從生命系統發育講,人的生命起源與進化離不開水。從生命個體發育講,人的生命在母親的羊水環境中孕育而成。

二 .一條大河,一方文明

  一條大河便是一方文明;
  一條大河的綿延不絕,便是一方文明的生生不息;
  大河往事,文明往事;
  水創造人類,水也帶來人類文明。
  人類歷史上創造過一些古老的文明,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最光輝的古代文明有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愛琴諸島和希臘半島上的古希臘文明等。它們是現代文明的源頭,是人類在童年時代創造的光輝業績。
  文明為什么在這些地方首先萌芽?為什么這些地方文明的發展能得天獨厚?如此輝煌?這是人類生存、繁衍,為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而這些古文明產生的共同基本物質條件,就是因有養育、培育文明的河。
  古埃及文明是吮吸尼羅河的乳汁長大的,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慷慨的饋贈。埃及人在尼羅河三角洲上創造了光輝的文明成果。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484-前425年)說:“尼羅河是神賜予人類的禮物”。
  西亞地區的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畔,有一塊肥沃富庶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里是圣經中伊甸園,是古代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3000年前后,蘇美爾人在這里建立國家,發展了農業,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古希臘是科學和藝術的搖籃,其文明的產生是與希臘半島附近星羅棋布的島嶼,雨水充足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等良好的生存環境分不開的。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
  中國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萬條。中國天然河流的總長度為43萬公里,如果以詩人的想像,河能牽水可繞的話,則可繞地球赤道十圈半。在中國眾多的河流中,黃河被尊為百水之首。
  考古發掘告訴我們:早在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祖便在黃河流域。這決不是偶然的,當時黃河流域氣候溫和,濕潤多雨,植被茂密,人們在河谷種地,林中狩獵,河中捕魚,大自然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之源,從而為文明的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從上所述可以發現,古代人類大都在河的沖積平原上創造文明,充足的雨量、繁茂的植被培育了我們的古文明。科學文化等精神文明離不開物質文明,而物質文明的發展又離不開良好的自然條件。良好的氣候、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物產是文明誕生必要的自然條件。人類只有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有了剩余產品和閑暇時間,才有可能從事科學藝術的創造和哲學的思考。
  總之,文明離不開大自然的孕育,是大自然的營養豐富的乳汁滋養了古代文明。

三.人是水做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是地球的縮影,人體內的水占體重的比例為三份之二,正好和地球上的水與陸地之比相似。清代大文豪曹雪芹說:女人就是水做成的。
  人體內的水有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被細胞膜隔開。人體最大的蓄水庫(約62%)在細胞內。細胞外的水約占機體總水量的30%,包括組織間(間質)和血漿(約占機體總水量的7%),大約有3/4的細胞外水分在間質(全身組織間的一種復雜的凝膠樣機質)。有人提議將一種跨細胞的由特殊結構(如關節、眼球和脊髓)構成出區室看作第三種區室。該區室的體液量很小,越為機體總水量的10%。
  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臟器中所含水分也不一樣,其中代謝最活躍的組織含水量最高,穩定而代謝不活躍的組織含水量低,例如人的腦積液含水量為99%,腎、肺等臟器含水量均在85%以上,血液中含水量為80%,皮膚中60-70%,骨骼中約為12-15%。
  另外人體內含水量與人的年齡、胖瘦、性別有關,年齡越小,體內水分含量越多。同樣年齡,瘦人脂肪少,體內所含水分就高,反之,胖人因含脂肪高,從而體內所含水分就低。同樣年齡,女性脂肪比男性高,所以體內含水量比男性少。
  水在人體內有兩種存在形式:一部分與體內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遺傳物質-基因(脫氧核糖核酸)有機物相結合,參與這些生命物質生化活動和生理活動,稱為結合水,而大部分水以游離的形式存在,自由流動,稱為自由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劑,許多物質都能溶解在自由水中,隨著體內代謝活動的進行,結合水與自由水可相互轉變。至今醫學家對體內自由水(體液)研究和認識較多,而對體內結合水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卻很少,認識也很淺。

四.“水”比“食”重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都注意“食”的質量,而忽視了“水”。從人的生命維持,身體健康來講,除了“氧”,“水”比“食”更為重要。人可以幾天不吃飯,也可以幾天不睡覺,但不能幾天不喝水。
  因為水像空氣一樣容易得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人們所忽視,實際上水是體內重要的宏量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又稱營養素,按其生理功能分為三大類:即結構營養物--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常量物質;調控營養物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激素等;媒體營養物質--水。水是結構營養物質、調控營養物質在人體內代謝過程的媒體和代謝產物的輸送載體。水是生理之河,在這條河上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素在各自的代謝途徑上航行。沒有水,其他所有營養物質就像干枯河床上干透的泥沙。
  當人體失水量達到人體重的2%時,便產生口渴感,失水達6%以上,人就感到乏力、抑郁和無尿,當失水大于20%而又得不到補充時,就無法進行氧化還原、分解合成等正常活動,進而危及生命。在蘇格蘭馬里菲爾德醫院里,曾經有個名叫安格斯·巴比亞的病人,他從1966年到1967年7月之間,連續382天未進食物,只喝茶、咖啡和水,創造了世界耐饑餓時間的最高記錄。醫學證明,安格斯能這么長時間不吃東西的奧秘,就在于天天有水喝,是水維持了安格斯的生命。
  一個健康的人,有足夠的水喝,可以連續幾個月不進食,也能維持生命。如果沒有水,三天就會喪命。如果在酷暑的大沙漠中,甚至堅持不到兩個小時,死神就會降臨。回顧生命進化的歷史長河,無論是動物或植物,都離不開水,水使生物體繁衍生息,缺水也曾給生命帶來災難,以至生物界幾度瀕臨滅絕。

五.水向生命敲起警鐘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命之本。正因為水的易得性,而忽略了它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由于在飲水方面我們不自覺地犯了科盲,從而水在我們帶來生命和健康的同時,也靜悄悄在損害著我們的健康。我們首先看下面真實報道: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表明,80%的疾病和52%的兒童死亡與飲用水質不良有關,因水污染而患病的人約占世界各醫院住院人數的50%。由于水質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萬兒童死亡,3500萬人患心血管病和7000萬人患結石病,9000萬人患肝炎。在發展中國家,80%的病例和1/3死亡是由于飲用不潔凈的水造成的,水質污染吞噬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
  1. 知識分子英年早逝
  1998年一些研究統計資料表明,我國中年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偏低,10余年間到深圳特區開拓事業的精英們,有近3000人撒手人寰,平均年齡僅有51.2歲,比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是廣東省平均壽命76.52歲低25.32歲。北京中關村地區的中年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58.52歲降至53.34歲。
  2. 警醒的國家公布的成年人體質監測報告
  1999年初,國家最新公布的成年人體質監測結果:
  ◇達到良好標準的僅為38%,不合格與剛夠合格標準的多達62%。
  ◇ 18-60歲,平均身高男性降低3厘米,女性降低2.1厘米。北京地區分別降低3.89厘米和2.9厘米。
  ◇ 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發病率逐年提高,如北京糖尿病發病率比80年代高出5倍。
  3. 小胖墩越來越多
  全國近10年中國兒童肥胖發生率已達到失控程度。由中華兒科學會等單位聯合發表的"全國零至七歲城市兒童肥胖癥流行調查"表明,目前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肥胖發生率為2%,1986年只有0.1%。肥胖率最高是孩子生后第一個月,生后在1歲以內肥胖率的年增長率為25.4%。
  4. 兒童糖尿病患者急劇增多
  兒童糖尿病增多已成為世界上一個問題,國外曾對1037名15歲以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年增長為4%,但在5歲兒童以下增長率達11%。
  5. 兒童貧血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上海兒童營養基金會調查,上海地區兒童貧血發生率達10%。
  6. 學生身體素質全面降低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近日發布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與1985年、1995年全國學生健康調查比較,兒童、青少年(學生)身體素質呈全面降低趨勢,特別是肌力、耐力和柔韌性下降幅度較大,肥胖離上升。
  造成上述“早逝”、“體質下降”、“肥胖”、“兒童糖尿病、貧血”上升趨勢等現象,原因很多,各方面的專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并相應地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療措施。但是在眾多的原因分析、預防和保健措施中,都忽略了水的存在和水的重要性。我們僅僅注重了人體30%的固形物--蛋白質、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的保健功能,在飲食中進行加加減減,而忽視了構成了人體70%的水的保健功能。 人體的能量代謝、物質代謝和信息代謝都在水的參與下進行的。我們人類的疾病百分之八十是來自于水。我們每天飲用這些被污染的水、退化了的水、衰老的水、病態水,遠離了300年前大自然未被污染的大自然的水,怎么不能不引起“早逝”、“體制下降”、“患病增多”。當我們身體中的70%的水出了毛病,人體每個細胞內水的生理功能就會降低。病態的水、污染的水、退化的水是造成人體體質下降、代謝疾病增多、代謝疾病年輕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六.水的退化是人體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

  衰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漸降低的過程。衰老是生命過程的必然趨勢,任何人也無法避免的。一個人即使不罹患任何一種致死疾病,其最終也難逃因衰老而死亡的厄運。
  人類為什么會衰老(衰老的發生機理),這個問題有幾十種說法和學說。主要有大腸中毒學說、體細胞突變學說、差錯災難學說、基因控制學說、交聯學說、自由基學說、神經內分泌學說、端粒酶學說,其中以自由基學說與端粒酶學說較為大家接受。
  筆者認為造成人體衰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水的退化,即水的生理功能的降低。水不但參與所有營養物質的代謝,而且還參與遺傳物質的重組活動,水不但是物質代謝的媒體和載體,而且是生命信息傳遞的載體。水的退化和自身功能的降低必然降低水的媒體和載體功能降低,就好象水中的船,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船內所載的廢物過多,運載能力就越來越低,所以我們經常喝好水,促使廢物的排出增加,則會延緩衰老,使人壽命增加。反之經常喝不好的水(指污染的水、退化的水、活力低的水、病態的水),人體內的廢物不能有效地排除,反而不斷增加,人就容易衰老和得病。世界上長壽村的人長壽的原因之一是那里的水質好,活性高。
  我們在研究人體衰老時,會發現一個重要的生理現象,就是人體衰老過程就是人體脫水過程,例如皮膚脫水、干燥引起皺紋增多,就是機體衰老的一個重要現象。
  隨著人的年齡增長,水占人體體重比例逐漸下降,而細胞外液的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快于總體水分的下降。根據從嬰兒到少年這段時間內體重與體內水量呈線性關系,,Mel-lits及Check氏提出方程式如下:
  TW=1.065+0.603WT(男性)
  TW=1.874+0.493WT(女性)
  式中TW為體內總水量(升),WT為體重(kg)

  下面是人體不同階段生長發育階段含水量的變化表

生長發育階段 胎兒(3月齡) 初生嬰兒 少年 成年 老年 水占體重比例 90% 80% 男:75%
女:70% 男:70%
女:65% 男:<65%
女:<55%

  從上數字中可以看出,人的衰老過程就是脫水的 過程。
  造成脫水的主要原因:
  1.人的細胞減少,成年人體約有一百兆體細胞,研究顯示,30到70歲每年人體細胞下降3.6%,70歲以后平均下降9%。人體細胞內的水分占人體總水分的55%,隨著體細胞減少速率加快,細胞內水分的下降速率也會加快,而細胞外的水分下降速率緩慢。
  2.人體內脂肪含量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內的脂肪含量逐漸增加,從而人體內的總水分也相應降低。
  3.代謝水減少。隨著人體衰老,體內各種臟器功能降低,人們新陳代謝能力降低,從而體內代謝水也相應降低。
  4.人體外排泄(尿)的增加。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和衰老,人體的膀胱功能逐漸降低,其中表現膀胱的容量逐漸減少,青少年的膀胱容量平均為500-600毫升,而老年人平均只有250毫升,因此隨著人體的衰老,由于膀胱貯尿能力減弱,則造成排尿的次數增多,也會造成人體總水分的減少。

七.飲水與生殖

  1993年,丹麥學者是斯卡克通過總結全世界1940年到1992年間的61篇關于人類精子的文獻,得出舉世震驚的結論;男子的平均精子數居然在半個世紀內下降41.5%,精子的活動度、存活時間均較過去有明顯降低和縮短。接下來對男性生殖機能的調查不斷證實了這一點。北京協合醫院從1980年至1995年進行的男子抗生育研究中,發現正常男子精子平均數亦由每毫升8390萬個降至5200萬個。該院將1980年至1990年之間就診的萬余名男性不育者進行了粗略的統計,發現就診人數后5年是前5年的兩倍。至此,人們開始相信,男人遠沒有他們的外表那么強悍。究競是什么原因呢?當然原因很多,學術觀點也不一樣,但其中是否與水即水的污染和水的生理功能退化有關,值得大家思考與探索。
  飲水和生男生女有關。
  有數據表明:在我國福建省清流縣的高坂村,過去總共有10戶人家,計49人,其中男20人,女29人,他們是1965年泉州興建"惠女水庫"時遷入的,在此后的20多年里,全村只生女嬰,不見一個男嬰出生,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兒村”。多年來為什么一直生女不生男,這個問題困擾著全村人。村民想到可能是由于村里常飲用的三口井水有關,于是其中一戶人家,把家搬到村的溪邊,改飲溪水,第二年生出了一個男孩。1989年,在政府的關懷下和支持下,群眾集資安裝了自來水,把溪水引進了各戶,從此,“風水”開始轉向,村中降生了三男一女。
  經過有關部門檢驗后,發現原來飲用的井水中鎘含量太高。鎘在人體中的含量極微少,但是一旦攝入人體后,排出緩慢。在人體的半衰期很長。一般從16-28年,所以人長期飲用鎘含量高的水,很容易造成人體中毒。鎘中毒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表現為影響男性的生殖性能。科學家從豬和小鼠的實驗中可以看出:在飼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鎘,結果其子代雄性出生率降低。而雌性出生率明顯上升。
  上海市人類精子庫,在接受志愿者捐獻精子時發現,只有20%的捐獻者精子能通過嚴格的檢驗,少精癥和無精癥男性呈上升趨勢,男性精子質量下降引起專家的憂慮。精子庫的負責人說:盡管多數精子不合格的捐獻者仍然具有生殖能力,但男性生殖健康狀況下降已經不容忽視。在有意向上海市人類精子庫捐獻精子中的七百多名志愿者中,85%以上都是風華正茂的在校大學生。多數人精子不合格,主要表現在精子少,存活率低,活躍性差。其原因還在研究。筆者認為主要還是與環境污染有關,特別是自來水及其水源中內分泌干擾物質存在的影響有關。生物學專家胡建英等人認為影響內分泌機能的環境化學物質有可能引起野生生物為首的包括人類、家禽等各種生物的內分泌機能障礙。在近50年間,除男子精子數的蛻減外,乳癌河子宮內膜癥等生殖器官異常現象也呈高發趨勢。甚至在胎兒期受內分泌干擾化合物暴露導致造成了成人后的發病的現象也在不斷增加。
  另外自來水的水質污染包括水源污染物質、自來水處理過程及管網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包括管網的溶出物、樹脂、涂料等的影響不容忽視。
  還應考慮到上海是我國最大的酸雨區,上海的水質一般都偏酸性,而精子在偏堿性的條件下活力最高,因此是否與此有關,還要進一步考察和論證。

八.水退化是-看不見的健康殺手

  科學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探索和認識。水退化是一個新的科學術語。筆者近十年來走遍了大江南北,考察了各種水源,并經過分析和實驗,經過多年對自然水的觀察和研究,于1994年系統提出"水退化"的假說。進一步提出“水退化造成水生理功能降低”的觀點。此觀點說科學理念的提出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反應,使人們除了關注水污染外,還要關注水退化對人健康帶來的潛在危害。
  盡管人們對水退化的概念很陌生,對其了解很少,只要注意及回顧我們周圍生活中發生的現象,就不難理解水退化的存在。
水退化主要是由外來污染物引起水分子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即水從有序狀態變為無序狀態。雖然水經過凈化后,除去了水中的污染物,但是這些污染物帶給水中有害頻率和信息,仍然留在水中。實際上,這些有害信息才是造成水功能降低,影響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水的退化引起水分子結構變化,甚至微小變化,就會造成水的活性降低,使水成為衰老水。水的退化和水的污染都是百病之源。現在一般水處理技術解決了水的污染物的問題,但是沒有解決水退化,所以說,如果水污染是看得見“殺手”,那么水退化則是“看不見的殺手”。要依據水原本應該具備的條件,屬性和功能,采用物理和生物學技術,通過北京愛迪曼生物技術研究所IDM活水系統,對已退化的水給予“清除”、“整理”、“激活”等工藝處理,去除水中有害、有毒、有異味的污染物,同時保持水中適量的礦物質和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物質,并賦予水以能量,使水分子團變小、增強水的溶解力、滲透力、代謝力、和擴散力等,恢復水的正常構架及功能,使之具有潔凈、活化和健康等特征。
  發現、探索水退化是科學,解決水退化、恢復水的功能是技術。北京愛迪曼生物技術研究所關于解決水退化問題技術,已于1996年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向全世界推廣的技術。目前,該技術已經成熟地應用于飲用水行業中,用此技術生產的飲用水稱之為“自然回歸水”,并在國內推廣。但在河湖污染治理方面還是空白。筆者希望水退化理論能為政府決策層和有關專家在河湖污染治理方面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同時,也期待現有的技術能夠適用于河湖污染治理,能為發展中國的環保事業盡一份力。

九.人類應該喝什么水

  討論我們應該喝什么水之前,首先應當澄清目前很多消費者在飲水認識方面存在科盲及誤區,甚至現代人對水的認識還不如先人。
  ⒈ 古人是把水作為“整體”(溶液)看待,而現代人卻把飲水孤立分為“溶質”和“溶劑”,前者強調水中的礦物質的作用,把水的功能單純地歸結為礦物質的作用,認為水中礦物質種類越多越好,含量越高越好。而后者卻過分強調溶劑的作用(純H2O)。即水越純越好。現在許多科學證明,長期飲用純凈水對人體會產生一些負面的生理效應,因此,純凈水不是人類正常飲用的水。人類進化400萬年以來喝的水溶液不應是水“溶質”或“溶劑”。
  ⒉ 脫離自然規律,違背自然,人為地制造地球不存在的水
  人與自然之間需要的是和諧與協調的發展。這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人對于水的研究,水的開發,水的認知必須符合客觀規律。而現代人強迫自己去喝地球不存在的水“純凈水”、“富氧水”(是指人為的制造水中氧含量超過自然界中的水幾十倍以上)、“電解水”。這是科學反被科學誤。使人飲水違背了人類進化過程對自然界水的適應及和諧。我們談論健康水,研究健康水,一定要尊重自然規律,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如果這樣會帶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因此,我們要強調人類不應當喝地球不存在的水。
  ⒊ 飲水僅僅是為了解渴,而忽略了水的營養及保健功能。
  當我們詢問周圍的人,人為什么喝水,通常的回答是解渴,人渴了才喝水。從沒有想到飲水中包含了營養作用。有一次我在住院時,向病友和醫務人員問及人為什么要喝水,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解渴。口渴才喝水是普遍的看法。從沒有想到飲水中也蘊涵著很深的科學,水也有營養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普遍提高,每每談到飲食的重要性,往往都在講如何如何吃好,吃什么好;卻忽略了飲。“飲食”包含了兩重意思,一為飲,二為食,而且飲為食之前。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水列為各篇之首。可見他對水的“保健”、“療效”作用的重視。古人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水為百藥之王。”而現代人逐漸忽略和淡忘了水本身應具有的保健療效作用。
  ⒋ 只注意了水的干凈與安全,而忽略了水的生理作用。
  我們應當強調一點,干凈水、安全水、健康水、是三種不同的科學概念,現在不少消費者把三種水混為一談。
  水的干凈與健康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的兩個方面。水的干凈與安全主要是針對水污染而言,健康水主要是針對人體健康來講。干凈水、安全水≠健康水,我們希望飲水應作到干凈、安全與健康的統一。所有水均有"解渴"作用,(嚴格講不是所有的水都具有生理解渴作用),但不一定都具有強的生理功能。不同的水生物效應及人體生理作用是不同的(作者另有文章專述)。
  水的生理功能強弱即是“死水”和“活水”區別。干凈水、安全水主要強調水的“解渴”作用及水的“安全”,而健康水更上一層樓,在“解渴”作用及水的“安全”基礎上,更強調水的“健康”及生理功能(即水的活性)什么是健康水?筆者認為作為健康水的完整科學概念應該具備以下七個標準:
  1. 不含對人體有毒、有害及有異味的物質;
  2. 水硬度(以CaCO3計)適中(50-200mg/l);
  3. 人體所需礦物質含量適中(其中鈣含量≥8 mg/l);
  4. pH值呈中性及微堿性;
  5. 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適中(水中溶解氧≥6 mg/l,二氧化碳在10-30 mg/l);
  6. 水分子團小(水的活性指標一);
  7. 水的生理功能(滲透力、溶解力、代謝力等)強。
  上述七點也可以簡略歸納為下述三條:
  第一,沒有污染的水-無毒、無害、無異味;
  第二,沒有退化的水-具有生命活力的水;
  第三,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含有一定有益礦物質、中性水等)
  滿足第一點只做到飲水“干凈”,滿足第一點和第三點做到飲水的“安全”,只有三點做到,飲水才能達到健康。

十.飲水應講科學

  1. 首先保證人每日“飲水量”的滿足。人體健康要講究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而生理平衡,包括人體的營養平衡、酸堿平衡、電解質平衡------等,其中保持人體每日水平衡非常重要。一般每日攝入的水與喪失的水應接近人體重變化(人體重變化幅度在1-2%)。下表是一個平衡65kg體重健康成人每日水的喪失及攝入平衡情況。因此水營養學家鼓勵每個成人每天要養成飲7-8杯水(每杯平均300毫升)。

人一天的排泄和攝入水量應收支平衡 排泄水 攝入水 糞便中水 100cc 食物中水 800 cc 尿 1500 cc 飲用水 1450 cc 不感蒸發量 400 cc 代謝水 350 cc 汗 200 cc 呼氣中的水 400 cc 總計 2600 cc 總計 2600 cc

  2.“渴了再喝水”是錯誤的飲水概念
  口渴是生理反應,是一種生理信號,口渴即向生命敲起警鐘,表示生命開始脫水。
  美國通過調查發現,美國高達半數以上的人,長期處于不同程度的“脫水狀態”,因為他們都是感到口渴時才去喝水,為時已晚。人常期處于慢性脫水就要表現頭昏、疲勞、食欲減退、皮膚發熱、胃部有灼熱感?發及尿色變濃,更嚴重的是由于常期慢性脫水而會誘發多種疾病。尤其人的腦部,無論腦細胞外,還是腦細胞內,含水量均高于身體其它組織。學生飲水不足長期脫水,就會上課疲勞、精神不集中、記憶力下降。人感到口渴,實際是細胞已經出現脫水現象,等到口渴時再喝水,表明體內失水已經嚴重,水分最快也需要24小時才能補充身體所需,所以在口渴時再喝水其實為時已晚。因此我們應養成隨時主動地飲水習慣。尤其老年人的感觀趨于遲鈍,細胞內脫水嚴重,因此更應主動多飲水。應強調一點,人的補水更強調細胞內補水,而只有小分子團水才能進入細胞內。
  3. 咖啡、飲料水不等于飲水
  口渴是體內缺水的表現,或是飲水不足,或是排出過多所致。生活中有些人渴了累了就喝咖啡來解渴提神。實際上喝咖啡雖然會感覺解渴了,卻會使體內的缺水狀況加劇。咖啡具有利尿作用,喝咖啡所攝入的水,遠遠低于咖啡利尿作用所排出的水。如每喝咖啡6杯(含咖啡量約12克),除6杯中的所有水會迅速排出體外,還可增加尿量500-1000毫升,從而因失水可使體重下降0.5~1公斤;由于咖啡的興奮作用,即使體內缺水也不覺得口渴,日復一日,即可能出現慢性脫水。因此,喝咖啡一要適量,二要補足因喝咖啡而丟失的水分,這樣才有利于健康。
  飲料水與飲用水有聯系,但也有區別。飲料水多偏于商品經濟效益,多在商場、銷售網點被動銷售,不是每天的必需品,學生買水主要是滿足解渴,而飲用水則是民用必需品,每天必須喝。象目前可樂系列、果汁系列、小瓶裝飲料等均為飲料用水。從營養學角度而言,在選 用飲料時,家長及學生應多選用開胃、助消化、能引起食欲、沒有負作用的飲料,例如我國的酸棗汁、酸梅汁飲料,應當少喝具有引起厭食或加興奮劑的飲料。現在許多家長普遍反映孩子就不愛喝水,而喜歡喝帶氣、帶甜味、帶酸味的飲料。我們應當強調喝飲料不能代替飲水,這些帶甜、帶酸的飲料不但容易造成學生的厭食與厭水,長期長期下去會造成學生的營養缺乏癥,造成學生酸性體質。飲用過多酸性飲料,必然會使肌體血液呈酸性,不利于血液循環,肌肉內乳酸堆積多,容易產生疲勞,進而導致肌體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齲齒、牙周炎等多種疾病。酸性食物過多攝入,還會使胃酸增加,過多的胃酸是贊成目前兒童胃病和胃潰瘍增 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嬰兒喝奶也要補水
  牛奶是一種富含蛋白質、脂肪、乳糖及鈣、磷、維生素A和核黃素等多種營養的高級飲品,也是人工喂養嬰兒的較理想哺乳食品。但是,嬰兒長期食用牛奶易使體內水缺乏,影響嬰兒身心健康。
  因為,蛋白質、脂肪、淀粉類食物在人體內可分解產生水,稱為“內生水”。但是,蛋白質的“內生水”與等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相比要少得多,即吃進較多的蛋白質,比吃進脂肪、碳水化合物更需要補充水分,才能滿足機體對水的需求。同時,蛋白質可產生含氮的代謝產物在排出體外時要借助水分從尿中排出,故牛奶喂養的嬰兒體內水分排出也相應多些。
  另一方面,牛奶中含有多量的鲺、磷和鈉等礦物質,其中鈉的含量約為人乳的2倍,致使牛奶喂養的嬰兒血中鈉含量也高,腎臟排出鈉時也要帶走體內一些水分。再者,牛奶中的蛋白質以酪蛋白容易為主,其次為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酪蛋白容易形成較大的凝塊,不易被人體吸收,加上牛奶中的鈣、磷易與蛋白質凝塊結合生成鲺皂硬塊,使嬰兒便秘、排便不適或疼痛,煩躁、啼哭,影響正常食欲與睡眠。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年齡越小含水量越多。水是細胞構造所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許多生理活動一定要在有水情況下才能進行.嬰兒正處生長發育期,缺水不得,尤其是采用牛奶哺喂的人工喂養兒,更要注意補充水分,以防體內水缺乏影響發育.嬰兒更應比成人要飲好水、健康水和新鮮水。
  5. 老年人更應主動多飲水
  相對于年輕人來說,老年人每日應多飲一些水,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其原因一是腎臟濃縮功能減退的需要。青年人能把尿液縮至120mosm/L,需老年人只能濃縮至800mosm/L。這就是說,要排出相同的溶質,老年人需要攝入較多的水,才能避免溶質潴留。二是老年人有口渴缺陷。一般人即感覺口渴,需通過飲水及時補充。而老年人由于感觀器官趨于遲鈍即使感到口渴也往往不去主動飲水所以使老年人經常存在缺水的可能。尤其是在有發熱、出汗、嘔吐、腹瀉等水分額外丟失時,體內水急劇減少,導致血容量不足,各器官得不到充分灌注,代謝產生的"廢物"不能及時排除,就會產生極大的危害。
  近年來,美國和日本學者發現,常有不少病人都猝死于清晨,其中不忽視的一個引發因素,就是人在夜間不吃不喝,并在呼吸、出汗和排尿等新陳代謝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清晨肌體相對缺水,易造成血漿濃縮,血液粘稠度升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強,從而引發血栓的形成,這是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硬化患者發生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導火線。因此,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應在睡前和清晨適當補充水分,使粘稠的血液得以稀釋,促進血液的正常循環。
  6.起床三部曲-唰牙、飲水、吃早餐
  日本有人曾經做過一次老年人防病調查,460名65歲的老人,堅持5年多的每天清晨喝一涼開杯水,84%被調查的老人都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從未有人生過病。唰牙、吃早餐,多數人已養成習慣,但清晨飲一杯水的習慣卻很少有人做到。夜間時新陳代謝趨于緩慢,血液流動也相應慢,血液易粘稠,清晨飲一杯水(300ml)可以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預防"三高"(血脹、血壓、膽固醇高)
  7.邊吃飯邊飲水有害處
  邊吃飯邊飲水是不好的習慣,吃飯時飲水,能夠沖淡唾液、胃液、腸液等消化液影響食物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飯前一小時飲水比飯后飲水好。因為水在胃中停留時時間只有六分鐘,很快就會進入小腸,不到一小時就會補充到身體各組織及消化液中。吃飯前一小時飲水,待吃飯時,機體各個消化液分泌正旺盛,功能調動起來自然促進消化吸收。
  8.必不可少的浴前一杯水
  由于沐浴后毛孔擴大,排汗量增大,人體內水分減少得快,沐浴前喝水可確保沐浴過程,體內細胞依然得到充分的水,更能促進新陳代謝,讓你沐浴后保持柔嫩肌膚,防止皮膚干燥、出皺。
  9.在有空調的環境里要比平時喝更多的水
  在有空調的環境里,空氣的相對溫度比一般情況下要低得更多,為保持體內水分充足,皮膚潤澤,多喝水是必要的。
  10.日光浴前后多飲水
  在陽光下,體內及皮膚水分流失的極快,因此在海灘上進行日光浴時,應不時補充體內及皮膚流失水分及養分。
  11.飲開水須防止硝酸鹽危害
  在一般飲用水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如果同時含有大量細菌,特別是大腸桿菌,那么燒水時適定的溫度就會使細菌釋放出硝酸鹽的還原酶,還原酶可將水中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從而使開水中亞硝酸鹽增多。亞硝酸鹽大量進入人體液后,能將血紅蛋白中的二價鐵氧化成三價鐵,使血液失去攜氧功能,導致人體缺氧窒息。如若儲水時間過長,水中的亞硝酸鹽會與日俱增,所以儲水最多不要超過兩三天。因此,以下水(又稱老化水)不能飲用:
  ⑴長時間沸騰的水;
  ⑵裝在熱水瓶或保溫杯幾天的水;
  ⑶蒸餾水。
  12.飲開水時應預防氯消毒副產物的危害
  一般自來水廠采用含氯消毒劑,其中水中殘余氯和水中殘留有機物相結合,形成三鹵甲烷、鹵乙酸、全氯乙烯等,這些物質有些是致癌物質,而有些對胎兒等有副作用。隨著水源的污染加重,自來水廠消毒劑用量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例如自來水燒開達到沸點時,水中的三鹵甲烷含量要比原來冷水中含量增加3-4倍,所以自來水飲用前應進行深化處理把氯凈化處理掉。
  13.飲水不能“暴飲”
  飲水和吃飯一樣,要細品慢咽,即不能暴飲,一杯300毫升的水應在10鐘左右一口一口的慢飲。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