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源水中藻毒素污染的探討

論文類型 技術與工程 發表日期 2002-04-01
來源 《中國給水排水》2002年第4期
作者 張晴浩,任基成,朱惠剛,岳舜琳,潘海祥
關鍵詞 藻密度 藻毒素 藻毒素產率
摘要 對某市源水中的藻毒素高發期、藻毒素的分布、藻密度作了分析,并探討了藻毒素濃度和藻毒素產率與水中氮、磷濃度的關系,以及常規水處理工藝對 藻及藻毒素的去除率。

張晴浩1,任基成1,朱惠剛2,岳舜琳3,潘海祥1?
( 1.寧波市自來水總公司,浙江寧波315040;2.復旦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上海200032;
3.上海市自來水 市南有限公司,上海200020)

  摘 要:對某市源水中的藻毒素高發期、藻毒素的分布、藻密度作了分析,并探討了藻毒素濃度和藻毒素產率與水中氮、磷濃度的關系,以及規水處理工藝對藻及藻毒素的去除率。
  關鍵詞:藻密度;藻毒素;藻毒素產率
  中圖分類號:TU99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0-4602(2002)04-0023-03

  湖水中藍藻產生的藻毒素可引起動物中毒,威脅人類的健康。藻毒素主要分為肝毒素、神經毒素、脂多糖毒素三大類,其中肝毒素毒性最強(主要由銅綠微囊藻、魚腥藻、顫藻等產生),其代表為微囊藻毒素(MCYST)。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對飲用水質量基準的補充文件中規定微囊藻毒素-LR(游離的和與細胞結合的)的基準值為1μg/L[1]

1 藻毒素的高發期

? 1998年8月—1999年6月對某市6個源水中的總氮、總磷、總藻、藍藻、藻毒素(包括游離的和與細胞結合的)含量的測定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源水中氮、磷在4、6月即達到較高濃度,而藻密度的高發期要晚約2個月(6~8月),藻毒素的高發期則更晚(10月),這說明在氮、磷濃度適于藻類繁殖的條件下,藍藻體內合成并釋放藻毒素有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并非與藻密度同步增長。

2 藻毒素在水中的分布

  藍藻毒素(MC)包括MCYST-LR、MCYST-YR、MCYST-RR三類(分別用LR、YR、RR表示),藻毒素在被調查源水中的分布見表2。?
從表2數據可見:
  ①藻毒素從2月份開始生成,至4、6、8月濃度逐步增加,到10月份達到高峰;?
  ②只有10月份有LR毒素存在,其他各月未檢出,全年未檢出YR,12月份LR與RR都未檢出; ?
  ③各源水中有時只檢出藻細胞內毒素,有時只檢出細胞外毒素,有時兩者同時檢出;?
  ④經檢測,8、10、12、2、4、6月時藍藻占藻類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4.32%、2.61%、2.40%、2.55%、3.87%、4.80%,故可以認為藍藻在8月的大量繁殖是導致10月藻毒素濃度達到高峰的原因。

  表1源水中的總氮、總磷、藻毒素含量及藻密度 項目 時間 源水   Y01? Y02 Y03 Y04 Y05 Y06 總氮(mg/L) 1998年10月1999年4月1999年6月 0.66
0.70
0.33 2.26
2.13
3.32 1.11
1.98
3.74 3.34
4.68
5.60 2.18
4.86
3.53 1.57
0.88
0.61 總磷(mg/L) 1998年10月1999年4月1999年6月 0.03
0.04
0.05 0.09
0.04
0.10 0.11
0.13
0.19 0.22
0.26
0.25 0.05
0.05
0.06 0.00
0.04
0.06 藻密度(106 個/L) 1998年8月1998年10月1999年4月1999年6月 2.56
1.33
1.29
1.41 4.82
2.78
2.50
2.96 6.56
3.59
3.03
3.83 7.27
4.20
4.04
5.65 4.56
3.15
3.17
3.63 5.03
3.59
3.13
3.75 藍藻密度(106個/L) 1998年8月1998年10月1 999年4月1999年6月 0.370
0.035
0.050
0.067 0.690
0.073
0.097
0.142 0.940
0.094
0.117
0.184 1.04
0.110
0.156
0.271 0.650
0.082
0.122
0.174 0.720
0.094
0.121
0.180 總MC(μg/L) 1998年8月1998年10月1999年6月 0.08
0.150
0.18 0.16
2.10
1.20 -
1.56
0.38 0.12
3.49
0.40 0.35
0.86
1.09 1.44
0.71
1.62 MC-LR(μg/L) 1998年8月1998年10月 -
0.07 -
0.48 -
0.44 -
0.78 -
0.24 -
0.27 注:①總氮、總磷分別采用紫外吸收法和鉬藍法測定;藻密度采用浮游藻類計數框顯微鏡測定;藻毒素采用HPLC法檢測。②“-”為未檢出(HPLC法檢測藻毒素的最低檢測限為0.02μg/L)。

表2藻毒素在源水及管網水中的分布μg/L? 時間 毒素種類 源水 管網水 Y01 Y02 Y03 Y04 Y05 Y06 G01 G02 胞內 胞外 胞內 胞外 胞內 胞外 胞內 胞外 胞內 胞外 胞內 胞外 胞內 胞外 胞內 胞外 1998年8月 RR 0.08 - 0.16 - - - 0.12 - - 0.35 0.24 1.20 - - 0.18 - 1998年10月 LR 0.07 - 0.48 - 0.44 - 0.33 0.45 - 0.24 0.20 0.07 - - - -   RR 0.08 - 1.62 - 0.12 - 2.52 0.19 0.57 0.15 0.24 0.20 0.38 - 0.13 0.02 1998年12月   - - - - - - - - - - - - - - - - 1999年2月   - - - - - 0.18 0.13 0.13 0.10 0.14 0.10 0.14 - 0.12 - 0.07 1999年4月 RR - 0.08 - 0.13 - - 0.16 0.16 - 0.14 - 0.66 - - - 0.13 1999年6月 RR 0.18 - 0.11 1.09 - 0.38 0.12 0.12 0.17 0.92 0.17 1.48 - - - 1.09

3 藻密度、藻毒素與水中氮、磷濃度的關系?

  從1998年8月—1999年6月對6個源水的藻密度[TA]、藍藻密度[BA]、總藻毒素濃度[MC][LR+RR]以及總氮、總磷濃度測定的數據及回歸計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

表3 藻密度、藻毒素與氮、 磷濃度的關系? 項目 源水 回歸方程 Y01 Y02 Y03 Y04 Y05 Y06 平均值 [TA](106 個/L)  1.48 3.00 3.81 4.79 3.38 3.50 [TA]=1.86+0.684[N]r=0.767,[TA]=2.30+11.8[P]r=0.735 [BA](106 個/L) 0.0959 0.187 0.246 0.294 0.196 0.208 [BA]=0.120+0.039 3[N]r=0.729,[BA]=0.139+0.753[P]r=0.770 [MC](μg/L) 0.0816 0.598 0.353 0.73 0.447 0.778 [MC]=0.267+0.118[N]r=0.504,[MC]=0.407+1.13[P]r=0.291 [LR](μg/L) 0.116 0.080 0.073 0.130 0.040 0.045 [LR]=0.011 0+0.024 4[N]r=0.729,[LR]=0.017 2+0.532[P]r=0.880 [N]mg/L) 0.59 2.15 1.77 3.86 3.22 1.25 [MC]=-0.054 5+2.73[BA]r=0.696 [P](mg/L) 0.04 0.07 0.11 0.21 0.07 0.02 [LR]=-0.030 6+0.541[BA]r=0.874 1998年10月單次值   [TA](106 個/L) 1.33 2.78 3.59 4.21 3.15 3.59 [TA]=1.96+0.600[N]r=0.604,
[TA]=2.52+7.03[P]r=0.551 [BA](106 個/L) 0.0347 0.0726 0.0937 0.110 0.0822 0.0937 [BA]=0.050 8+0.015 8[N]r=0.627,
[BA]=0.065 7+0.185
[P]r=0.555 [MC](μg/L) 0.15 2.10 1.56 3.49 0.86 0.71 [MC]=-0.454+1.01[N]r=0.846,
[MC]=0.278+14.4[ P]r=0.936 [LR](μg/L) 0.07 0.48 0.44 0.78 0.24 0.27 [LR] =1.17+0.197[N]r=0.803,
[LR]=0.140+2.88[P]r=0.913 [N](mg/L) 0.66 2.66 1.11 3.34 2.18 1.57 [MC]=-1.05+31.1[BA]r=0.675 [P](mg/L) 0.03 0.09 0.11 0.22 0.05 0.1 [LR]=-0.203+7.19[ BA]r=0.762 注:“[—]”為6次測定的平均值。

   ①總藻密度[TA]、藍藻密度[BA]、總藻毒素[MC ]及藻毒素[LR]與總氮[N]、總磷[P]呈不同程度的正相關關系,而1998年10月單次測定的[TA]、[BA]與[N]、[P]呈較好的正相關關系;
   ②[C]與[N]、[MC]與[P]、[LR]與[N]及[LR]與[P]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r)分別為0.846、0.936、0.803及0.913,均大于或接近置信度為95%的r值0.811(f=n-2),這是因為單次測定時,影響藻密度、藻毒素的其他試驗條 件(如光照、水溫)都相同的緣故。有研究者在室內培養基條件下培養銅綠微囊藻MES-90產毒株及MES-101原毒株時也發現氮、磷濃度與藻密度及總毒素含量呈正相關關系[2]。?

4 藻毒素產率與水中氮、磷濃度的關系?

   藻毒素的產率是指106個藍藻細胞所產生的藻毒素,表4列出了測定結果。

表4藻毒素產率與氮、磷濃度的關系 ? 表 項目 藻毒素產率(μg/106 個) Y01 Y02 Y03 Y04 Y05 Y06 回 歸方程 平均值 [YMC]MC/BA 0.851 3.10 1.44 2.50 2.28 3.74 [YMC]=1.87+0.216[N]r=0.246,
[YMC]=2.24+0.078 2[P]r=0.104 [YLR]LR/BA 0.121 0.428 0.297 0.442 0.204 0.216 [YLR]=0.143+0.066 4[N]r=0.627,[YLR]=0.168+1.35[P]r=0.705 1998年10月單次值 [YMC]MC/BA 4.32 28.9 16.6 31.7 10.5 7.58 [YMC]=-1.66+9.51[N]r=0.836,
[YMC]=6.28+123.8[P]r =0.847 [YLR]LR/BA 2.02 6.61 4.70 7.09 2.92 2.88 [YLR]=1.16+1.67[N]r=0.790,
[YLR]=2.46+22.9[P ]r=0.841

  表4顯示10月份總藻毒素產率為4.32~31.7μg/106個,其中LR毒素產率為2.02~7.09μg/106個,而年平均藻毒素產率則分別為0.851~3.74μg/106個和0.121~0.442μg/106個。各水源的藻毒素產率不同是由氮、磷濃度不同所致。回歸計算表明10月份的藻毒素產率與氮、磷濃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全年的平均藻毒素產率也與氮、磷的平均濃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關關系。?

5 常規處理工藝的去除效果

   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HZB 1—1999)的規定,6個源水中的總氮、總磷濃度已超過Ⅲ類湖泊水庫標準,有的已超過Ⅴ類,在高發期就更為嚴重。水源水中有一定濃度的藻毒素,但屬于WHO考核的LR藻毒素的濃度不高。C、M兩水廠采用常規水處理工藝除藻及除藻毒素效率見表5。

表5 常規水處理工藝除藻及除藻毒素效率 表 水廠 時間 藻細胞 藻毒素(胞內) 藻毒素(胞外) 源水(106 個/L) 管網水(106 個/L) 去除率(%) 源水(μg/L) 管網水(μg/L) 去除率(%) 源水(μg/L) 管網水(μg/L) 去除率(%) C 1998年8月 4.56 0.14 96.9 -     0.35 - 100.0 1998年10月 3.15 0.06 98.1 0.57 0.38 33.3 0.29 - 100.0 1999年2月       0.10 - 100 0.14 0.12 14.3 1999年4月       - -   0.14 - 100 1999年6月       0.17 - 100 0.92 - 100   1998年8月 5.03 0.08 98.4 0.24 0.18 25.0 1.20 - 100   1998年10月 3.59 0.02 99.4 0.44 0.13 70.5 - 0.02 -   1999年2月       0.10 - 100.0 0.14 0.07 50.0   1999年4月       - -   0.66 0.13 80.3   1999年6月       0.17 - 100.0 1.48 1.09 26.3

   由表5可見,藻類去除率均在97%以上,在C水廠管網水中胞內、胞外毒素各檢出1次,濃度分別為0.38、0.12μg/L(RR毒素);在M水廠管網水中檢出藻毒素次數較多,除1次胞外毒素達到1.09μg/L外,其余多為0.2μg/L以下,并且也多為RR毒素,可見常規水處理工藝對藻 密度為106個/L數量級的水源水除藻、除藻毒素效果良好。?

6 結論?

   ①高濃度氮、磷出現后,高濃度藻密度及藻毒素會相繼出現但不同步,中間約有2個月的漸進過程。?
  ②藻毒素存在于藻細胞內,也存在于水中,兩者的分配比例尚無規律可循,某市源水中藍藻毒素主要為RR毒素,只有10月份出現LR ([LR]<1μg/L),YR未檢出。
  ③藻密度、藻毒素濃度與水中氮、磷濃度呈正相關關系。?
  ④藻毒素的產率也與水中氮、磷濃度呈正相關關系。?
  ⑤在藻密度為106個/L數量級時,常規水處理工藝的除藻率>97%,并能有效地去除藻毒素,LR藻毒素含量符合WHO基準值。

參考文獻:

   [1]WHO.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2nd ed)[M].Geneva:[s.n.].1998.?
  [2] 連民,劉穎,俞順章,等.氮、磷、鐵、鋅對銅綠微囊藻生長及產毒的影響[J].上海環境科學,2001,20(4):166-170.?


  電  話:(0574)87870704?
  收稿日期:2001-08-21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