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模式在環保產業中的風險
論文類型 | 政策與市場 | 發表日期 | 2001-12-01 |
來源 | 2001中國水污染治理行業發展論壇高峰會 | ||
作者 | 文一波 | ||
摘要 | 文一波 (北京桑德集團公司,北京 101102) 許多東西經不住瘋狂的炒作或做秀。在股票市場上,網絡股、高科技概念股歷經瘋狂、耗盡了牛勁,終于走上漫漫熊途。億安科技、銀廣廈之流在美艷而虛偽的外衣被撕破之后,露出了罪惡的猙獰,并給監管部門、投資人送去了一身的虱子。在產業界,我們已看到了家電 ... |
文一波
(北京桑德集團公司,北京 101102)
許多東西經不住瘋狂的炒作或做秀。在股票市場上,網絡股、高科技概念股歷經瘋狂、耗盡了牛勁,終于走上漫漫熊途。億安科技、銀廣廈之流在美艷而虛偽的外衣被撕破之后,露出了罪惡的猙獰,并給監管部門、投資人送去了一身的虱子。在產業界,我們已看到了家電業價格大戰和有關炒作的惡果:上市家電企業今年中期業績同比下降50%以上。過分的炒作、包裝都潛伏著可怕的后果。我是環保項目BOT模式的最早提出者之一,并在軀體力行地推廣這個模式。但是現在,我看到了炒作這一模式的危險,并以今天的發言作為警示。
炒作的風險是系統外的風險。炒作往往引起盲從,先從專家學者撰文介紹BOT模式,接著媒體介入,宣傳這種模式在發達國家如何流行,怎樣適合在我國推行,然后忙著樹立樣板和媒體對樣板的鼓吹。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于是出現盲從,一窩峰似地搞BOT項目。盲從是什么?盲從就是沒有條件搞BOT,“創造”條件也要搞。這里往往潛伏著危機,也就意味著這種模式要泛濫、要衰敗。 從BOT模式系統內看,每個環節也存在風險,有些是巨大的風險。從項目建設(B—Building)環節看,有前期風險和工程總承包的風險。
前期風險
(1)遭遇競爭和惡性競爭。在環保產業領域中目前BOT仍屬新生事物,不少環保公司不管是否有過深入研究、是否具備相應實力,都想擠進來,最不濟沾沾光、感受氣氛、混點經歷也行。更有甚者,惡性競爭的公司只為爭一個項目,作為集資、圈錢的由頭。不少資產規模令幾百萬的環保企業也到處承攬市政BOT項目,他們甚至連投資成本如何測算都不知道,就去與業主談運行價格。這種不 規范的市場競爭使愿意踏實做事的正規公司面臨較大風險。
(2)業主變數的風險。當前,環保項目的業主不少是政府部門,也可能有仍受計劃經濟影響的國營大型企業。業主數包括政府的換屆、領導人的更替,業主對工程要求的變更等。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這種變化都可能使BOT項目不能順利推行。有人說,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仍在于人事的變更。前不久新疆某上市公司和在押罪犯做總經理恰巧說明這一點。甚或有的業主本身出發點就不對,試圖把乙方的錢弄過來再說,自己掌控。
(3)收費體系不健全。目前國內大部分地方尚未出臺收費政策。即使有政策也不見得能不折不扣地執行。另外,從費用數量方面講,收費收入或不足以滿足投資回報與運行,或收到的費用被緊張的財政部分或全部吞噬。
(4)融資風險。BOT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一般乙方都需要融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現在對貸款審查非常嚴格,而目前很多企業是先簽BOT協議再想辦法融資。這樣,融資風險就很明顯了。這種風險于己、于政府、于投資人都不利。
工程總承包風險
工程總承包風險主要針對的是,目前我國大型的、實力強勁的環保公司仍不多,環保公司大多缺乏大型工程總承包的經驗,而環保BOT項目一般金額多達數千萬、上億元。因此環保公司從事BOT面臨風是顯而易見的。這些風險就包含在技術路線選擇、系統優化、項目前期管理、征地、施工及施工管理、工程質量控制等工程行為之中。
在項目進入運營狀態(O--Operation)時,公司可能遇到的風險有以下幾方面:
(1)由設計規模與實際處理規模差異較大引起的風險。倘若實際規模小于設計規模,項目的投資回收期可能延長,甚或虧損;
(2)收費政策可能發生變化,從而使投資回收產生困難。
(3)各種運行成本因素發生價格上的變化,如電力成本、人員工資福利等與起初設計的不一致,使收回投資遇到風險。
(4)由于缺乏大型項目運行經驗,造成實際運行成本、處理效果等達不到預期目標,造成對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5)長達20年甚至更長的運營期中可能出現的政治、經濟及自然不可抗力諸方面的重大變化所帶來的對項目執行的影響,等等。 當項目進入移交(T--Transfer)階段時,可能遇到的風險更明顯。首先在環保領域還沒有一個BOT項目進行過移交,在中國這塊土壤上,將來會有怎樣的真實結局,還沒有經歷,談不上經驗參考。畢竟當初的協議要經過二十多年的世事變遷。其次,移交上甲、乙雙方是一個什么樣的心態,會采取什么樣的行為現在都是未知數,變數就意味著風險。三種可能都有:
(1)雙方友好移交;
(2)乙方將一付爛攤子“踢”給甲方;
(3)甲方克扣前數年巨款,不愿接受移交。第三,經過多年變遷,甲、乙雙方主體都可能發生巨變,由此給BOT項目最后的移交帶來風險。
當前,我國BOT項目特別是環保BOT項目目前仍缺乏政策、法規的支持,且在可預見的未來2~3年內也難做到法規完善,有章可循,這更是讓人感到風險難測。但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BOT形式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在全球環保風潮日盛的大環境下,在環境保護社會化的背景下,這一形式勢必會為推動中國環保事來的發展做出其應有的貢獻。我今天的發言,只為提請同仁注意其風險,也請有關各界為防范風險、化解風險做出努力,不使環保項目BOT形式的推廣陷入歧途。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