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排水系統和發展規劃
論文類型 | 技術與工程 | 發表日期 | 2001-06-01 |
來源 | 《中國給水排水》2001年第6期 | ||
作者 | 劉紅 | ||
摘要 | 劉 紅(中國農業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系,北京100094) 中圖分類號:TU992.03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0-4602(2001)06-0062-031 莫斯科排水系統及2010年發展規劃 1.1排水工程系統 莫斯科城市排水系統至今已有100年的歷史,采用的是完全分流制。根據莫斯科市給 ... |
劉 紅
(中國農業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系,北京100094)
中圖分類號:TU992.03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0-4602(2001)06-0062-03
1 莫斯科排水系統及2010年發展規劃
1.1排水工程系統
莫斯科城市排水系統至今已有100年的歷史,采用的是完全分流制。根據莫斯科市給排水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數據,目前莫斯科的供水量為700×104m3/d,供水管網總長為1×104km;排水管網的排水能力為600×104m3/d,總長為7000km,全線有140多個污水泵站和十幾個應急調節池,總容積為20×104m3,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能力為600×104m3/d。
近年來,莫斯科給排水公司開發了一套排水調節工藝技術,該技術利用應急調節池保證了在排水高峰時段的排水順暢,提高了系統的排水能力,減少系統運行管理費用達15%~20%,并有效防止了可能發生的事故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來水流量,允許在較短的時間內(花少量的錢)減輕城市排水壓力。
1.2污水處理系統
目前,莫斯科的城市污水處理率為100%。到1997年底,已建成的四座污水處理廠分別是:庫里揚諾夫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為312.5×104m3/d,留別列茲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為150×104m3/d,留布林斯基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為150×104m3/d,
位于衛星城結林諾格勒市的結林諾格勒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為9×104m3/d。
由于留布林斯基污水處理廠位于市中,周圍沒有發展余地,并且當初設計時沒有考慮深度處理,出水遠達不到新的污水排放標準——漁業用水標準(見表1)。因此,擴建了留別列茲污水處理廠,使其污水處理能力提高至150×104 m3/d,并且增加了污水深度處理——脫氮除磷工藝,采用的是兩級硝化、反硝化,污泥齡為25d,曝氣池的氣水比為10∶1。該廠于1997年底投入運行,同時關閉了留布林斯基廠。
莫斯科的城市污水水質:BOD5<(150~250)mg/L,NH4-N<25mg/L,SS<180mg/L,PO4-P<(5~6) mg/L,水量變化系數為1.35。
1998年在莫斯科郊外建成投產的南布特沃污水處理廠,其處理能力為8×104m3/d。該廠由外商投資興建,其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都將由征收排污費用陸續回收。其他污水廠的建設費用由國家投資,而排污收費僅夠支付運行管理費。俄羅斯的排污費是按照排污戶用水量來進行計算的。
莫斯科的污水排放標準是歐州最為嚴格的,主要因為它的污水受納水體為流量很小的莫斯科河(污水排放量與河水的比例為1∶1),而且流經莫斯科市,同時還是下游城市的飲用水水源。所以,現在新的標準要求處理后水質達到漁業用水標準,且排放前要進行充氣,使污水中的DO>4.0mg/L。
由于新標準要求很高,一步很難達到,決定經過幾個階段逐步達到。第一階段的控制標準為:BOD5<5mg/L,SS<5mg/L,NH4-N<1.5mg/L,NO3-N<9.1mg/L,TP<1.0mg/L。
目前,莫斯科的污水處理廠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除N、P措施。結林諾格勒污水廠還設置了過濾(其中有炭層)處理工藝,其出水水質已經達到:BOD5<5.0mg/L,NH4-N<0.5mg/L,SS<3.0mg/L,PO4-P<1.5 mg/L。庫里揚諾夫污水廠和留別列茲污水廠的出水指標為:BOD5<10mg/L,SS<10mg/L,NH4-N<10mg/L,PO4-P<(2~2.5)mg/L,細菌總數<1000個/mL。
1.3 2010年發展規劃
1998年1月莫斯科市政府批準了莫斯科市給排水系統至2010年總體規劃。該規劃和以前不同,它著重考慮了采用一系列節水措施來減小用水量(15%~20%),從而減少排水量。計劃再建11個應急調節池,總容積為45×104m3,用前述排水調節工藝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少的資金投入大幅度地減輕城市排水壓力。并且計劃每年改造和更新管道100km。
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那么到2010年就不再需要建設原來計劃中處理量為100×104m3/d的污水處理廠,因建廠投資要比建應急調節池要高50倍。
至2010年,規劃要對現有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改造,以進一步提高出水水質,特別是降低N、P含量。計劃通過一系列節水措施把供水量從700×104m3/d降到590×104m3/d,從而減少污水量。同時建造一系列新的大型污水處理設施,以達到去除N、P的目標,因為現有設施改造成除N、P處理工藝,自然要引起污水處理能力的大幅度減少,所以在減少城市污水量的同時,還要進行新的污水廠建設。如第三期新留別列茲工程規模為100×104m3/d,結林諾格勒廠的處理能力增加到20×104m3/d,以及其他的三個小廠總處理能力要達到36×104 m3/d。所有水廠的出水都要符合莫斯科的生態標準。
此外,將建立工藝上更加完善的污泥處理體系,發展污泥機械脫水加工能力,其中包括庫里揚諾夫污泥廠的機械脫水車間,從而在2010年前加工處理完積壓在存放場上的污泥,這將顯著改善莫斯科近郊區以及莫斯科南部的生態環境狀況。該項計劃實施后將減小污泥場面積900hm2。
2 污水再分配技術
城市排水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網絡系統,它的建設發展速度常常滿足不了城市工業和居 民生活排水的需求。在系統中發生非常事件的情況下,常常因為缺乏當時的、可靠的基本技 術參數而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和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由于城市排水量在時間上分布非常不均勻,排水系統中的設施(包括污水處理廠)不得不按高峰流量進行設計建設,從而耗費了大量資金投入。
為了較合理地利用莫斯科的排水設施,莫斯科給排水管理局開發了兩項技術。它們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排水系統,不需要大的投資,這就是“利用應急調節池調整城市排水技術”和“城市排水系統中污水高效再分配軟件系統”。據說這兩項技術在世界上也是獨有的。
2.1利用應急調節池技術
該技術可以在水量高峰時段利用應急調節池的容量,減輕城市排水系統中的設施,包括污水處理廠的水力負荷,從而形成叫做“系統的再分配資源”。而“城市排水系統中污水高效再分配軟件系統”能夠在非常情況下,更有效地利用“系統中的再分配資源”。
通過建設新的排水管道、泵站和污水處理設施等這些傳統的形式來發展莫斯科的排水事業已 經趕不上大規模的住宅和工業建設速度。與再分配排水技術相配合,在城市排水系統結構中建設應急調節池,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用較少的投資顯著地降低主要排水設施的水力負荷,特別是在高峰時段。因此可以實現:
①通過提高再分配資源來提高城市排水系統職能的可靠性,減輕污染元素的負荷,減小高峰時段設施的水力負荷達20%~25%;
②在引入應急調節池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排水系統的通過能力,從而可以接受擴建的城市小區來的額外污水。
對于莫斯科的排水系統,需要總的應急調節池容積為65×104m3,也就是全部排水系統排水量的10%。
在排水設施組成中加入應急調節池,將從根本上改變系統的傳統結構,形成新型的排水系統——可以調節污水流量的排水系統,而調節是在改變時變化系數的區間內實現的。
應急調節池用的是典型的鋼筋混凝土貯水池,配有閘門、回廊,從而保證配水的順暢。當池底部凹陷槽中液體流速超過流往排水泵站管道中的流速時,調節池借助凹陷槽實現分批排空。轉彎處的閘門給放空操作以保障,并且使沉到池底部的沉淀物清除出去。過濾吸收器吸收應急調節池在充滿過程中擠出的混合氣體。噴射器則保證供給空氣,從而杜絕產生腐化,形成硫化氫和其他有害氣體。
調節池底高于流向排水泵站管道中的最高水位,從而確保重力流排空。調節池配水或排空等工藝過程由遠程監測和控制系統完成。對于莫斯科排水系統來說,如果能完全地應用該項技術,可減少運行費用達15%。
1996年8月在莫斯科可雷拉斯區啟用了應急調節池技術,容積為1×104m3,分為三個相互隔離的部分。泵站的輸水能力為2.6×104m3/d。目前莫斯科正在進行一系列其他應急調節池的建設。
2.2城市污水高效再分配軟件系統
1995年由莫斯科給排水管理局投資開發該軟件系統,現已開始投入使用。
莫斯科排水系統不論從工程設施結構上,還是系統構成上都是非常復雜的。采取一個控制決定,即使是改變一個參數,例如負荷或一個排水系統設施的過流量,都要求對系統有充分的了解和進行大量的工程資料分析研究,但是常常在時間上不允許。由于作業信息和高效分析方法缺乏,在實踐中又常常不得不做大量收集必須的作業信息(數據)的工作,從而消耗大量經費。如在1996年底,出動一個事故隊測定排水管道中的水位,花費了莫斯科給排水管理局約25~30萬盧布。
在1999年—2000年,莫斯科給排水系統可實現全自動控制,與之相應,將完成該軟件系統的 安裝調試,這將把城市排水事業的管理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保證在非常情況下(事故、定期檢修和大修)高效選擇和優化控制操作。除此以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關于城市排 水系統即時的基本參數和包括所有設施負荷變化的遠期預測。
電 話(傳真):(010)62893505
E-mail:zhaoming@ht.rol.cn.net
收稿日期:2000-01-06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