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處理混凝投藥控制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論文類型 | 技術與工程 | 發表日期 | 2001-05-01 |
來源 | 2001年全國水處理自動化控制學術研究會年會 | ||
作者 | 崔福義,李圭白 | ||
摘要 | 崔福義 李圭白 哈爾濱工業大學 在水處理單元環節的自動控制方面,混凝投藥是最困難的環節,因為它涉及的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但由于混凝在水處理工藝中的重要地位,混凝投藥也是最為人們關注的環節。幾十年來,我國在混凝投藥控制技術方面,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本文將對此進行回 ... |
崔福義 李圭白
哈爾濱工業大學
在水處理單元環節的自動控制方面,混凝投藥是最困難的環節,因為它涉及的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但由于混凝在水處理工藝中的重要地位,混凝投藥也是最為人們關注的環節。幾十年來,我國在混凝投藥控制技術方面,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本文將對此進行回顧。
一、傳統的人工投藥控制技術
幾十年來,我國的混凝投藥控制技術十分落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基本上采用原始的人工控制方式。傳統的投藥及控制方式有:
1、 按藥劑投加形態分為干投與濕投。干投是用干投機將固體藥劑直接投入水中或投入溶解容器內,再投入水中,其計量與控制都是比較困難的,調節性能較差。濕投又可以分為重力式和壓力式兩種形式。
2、 重力式投藥。藥液自高架溶液池中流出,經過恒液位水箱依靠重力作用投入水中。較早的一種投藥控制調節方式是苗嘴調節。根據對投藥量的要求,更換恒液位水箱出口苗嘴的規格,由水力學可知流出流量會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不能太頻繁的間歇式調節方式,在90年代初期仍有個別水廠應用。另一種常見的調節方式是對投藥管路上的閥門進行調節,觀察轉子流量計的指示,改變投藥量。
3、 壓力式投加。傳統上最常見的方式是采用離心式投藥泵,將藥液送入水中。調節方法是對投藥管路的閥門調節、轉子流量計指示。后來在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了計量泵投藥的應用。
無論上述何種投加與調節方式,都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決定當前投藥量應該是多少。傳統上采用的方法有:
1、 經驗法。操作人員根據工作經驗、或者觀察絮凝池礬花生成情況,決定投藥量。
2、 有的水廠根據試驗或生產統計經驗,制成濁度-礬耗對照表,作為決定投藥量的依據。事實上,這是以原水濁度為控制參數的一種控制方法。
3、 燒杯試驗法。在70-8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水廠采用燒杯試驗作為確定投藥量的參考方法。燒杯試驗每天或每周進行一次。由于間隔時間長,而且許多水廠燒杯試驗結果與水廠實際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多數水廠只是將燒杯試驗結果作為參考。這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燒杯試驗條件不應是千篇一律的,每個水廠應該研究與該廠水處理工藝有相似性的特定燒杯試驗條件。
上述各種方法都屬于人工控制方法,都難以追隨水質水量等因素的變化,對投藥量進行及時準確的調節。投藥的準確性不僅取決于操作人員的技術與經驗,而且和操作人員的責任心有很大關系,工人的勞動強度也較大。由于投藥控制技術落后,嚴重影響了水處理的質量,也造成藥劑的較大浪費。
二、混凝投藥控制技術的活躍研究
長期以來,許多研究者對混凝投藥控制技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嘗試了多種方法,較為典型的包括下述幾種。
1、數學模型法
一些研究者希望建立一個描述投藥量的數學模型,作為投藥控制的依據。1964年,蘇州胥江水廠就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投藥量模型,其中包括原水濁度、溫度、耗氧量等幾個參數。后來,重慶高家花園水廠(1981年)等也陸續建立了投藥量模型,但是都一直未能實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當時的自動化儀表水平限制,很少有幾個水質參數能實現可靠的在線連續檢測,更何況還涉及耗氧量等參數,至今未能解決在線檢測問題。
進入80年代,在線檢測儀表與控制技術發展較快,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為自動控制提供了關鍵性手段,數學模型法混凝控制也有了實現的可能。蘭州第一水廠于1983年在高濁度水的投藥控制上首先建立了數學模型,主要根據高濁度水的泥沙濃度,用計算機控制混凝劑的自動投加,取得了成效[1]。此后,有研究者對高濁度水投藥控制數學模型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精度較高的比表面積模型,但未見應用報導[2]。
早期的數學模型是前饋模型,難以實用。80年代后期,哈爾濱市第三水廠和上海石化水廠分別建立了前饋-反饋投藥量數學模型,利用前饋水質模型粗調、以沉淀水濁度反饋微調修正的方式,用計算機自動控制投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4]。
數學模型法未能獲得推廣,其原因包括:混凝的影響因素眾多,準確建模困難;建立數學模型,需要長期大量的準確數據統計;涉及儀器儀表多,投資大,維護要求高;模型靈活性差,難以適應混凝劑品種改變、控制目標調整等變化。
2、模擬濾池(沉淀池)法
這是研究較多的另一種方法。利用一個小的模型濾池或沉淀池,使水處理生產系統中得到初步絮凝的水流過該模型,計算機控制系統以該模型的出水濁度來評價投藥量是否合理,并作為調節投藥量的依據。1984年,無錫中橋水廠報導了這種技術的試驗研究[5],有一些水廠將之作為控制投藥量的輔助手段。
這種方法的控制過程有10-20min的時間滯后(水樣流經模型的時間),在原水水質變化急劇的水廠不能適用。方法的準確性也較差,因為其依據是模型與原型(生產系統)的相似性,然而保證其相似是困難的。例如在原水濁度較高時,僅以一個小濾池模擬水處理全系統工況是不全面的。這些不足也限制了該方法的普遍應用。
3、膠體電荷法
由混凝理論知道,常規混凝過程就是水中膠體雜質電荷特性改變的過程,通過測定膠體電荷來控制投藥量是混凝控制的根本性方法。最初,曾有研究試圖用控制ζ電位實現混凝控制,后來又有膠體滴定等研究,但都由于不能實現在線檢測而無法成為混凝自動控制技術。
此外,還有一些采用各種技術的嘗試。如沙市水廠在1978年試用了按電導率差值控制投藥的技術[6]。
在80年代后期,由于混凝控制技術沒能取得突破,一些引進技術設備、具有較高自動化程度的水廠,在混凝環節仍采用了按流量比例控制等簡易的控制技術,不能隨水質變化對投藥量進行自動調節,成為水廠控制技術的“瓶頸”。
三、投藥控制技術的突破與發展
80年代,國際上出現了流動電流投藥控制技術,其關鍵是通過測量流動電流,實現了對水中膠體電荷的在線連續檢測。
1989年,流動電流投藥自動控制技術被首次介紹到了國內[7],隨后國內對該項技術開展了全方位、系統化的研究,包括了基礎理論、檢測技術、工藝技術、設備開發、產業化應用等各個方面,解決了檢測器制造等一系列技術難點,并采用微電腦控制器進行控制,開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特點的流動電流混凝投藥自動控制系統。1991年,國內首套引進流動電流檢測設備建立的投藥控制系統投入使用[8]。由于當時引進的檢測器屬初級產品,控制部分是286普通微機也不適應連續運行,因此這套設備運行幾年后已被新型產品替換。但首次應用所取得的開創性成果,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1992年,首套國產流動電流混凝控制系統在牡丹江應用成功[9]。與流動電流技術相配合,還將變頻調速技術應用于包括計量泵和離心泵在內的投藥泵的調節。在應用中,流動電流技術得到了不斷的改進,發展出了流動電流-濁度串級反饋控制系統、流量-流動電流前饋-反饋控制系統等[10]。
流動電流技術在我國許多水廠獲得了較普遍的應用,已被列入我國“城市供水行業2000年技術進步發展規劃”,成為水處理混凝控制的主導技術之一[11]。
流動電流技術是基于電荷的控制技術,不適合一些特殊水質情況,例如黃河高濁度水和某些污染較嚴重的水質。絮凝脈動檢測技術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該技術測量水中雜質絮凝過程中尺寸的相對變化,檢測過程不受水中雜質玷污的影響。我國將國外尚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的該項技術進行了應用開發,并于1992年首次成功地應用于黃河高濁度水的投藥控制[12]。
流動電流和絮凝脈動檢測技術的應用成功,解決了從常規濁度水到高濁度水的全濁度系列、從較清潔水到污染嚴重水的全水質的投藥控制問題,開創了混凝投藥控制的新局面。
與投藥控制技術的發展相對應,自80年代后期起,投藥設備的發展也較快,計量投藥泵得到了較多的應用,而且較為普遍地采用變頻調速技術對計量泵的工況進行調節。這一設施上的進步,也為混凝投藥自動控制技術的應用創造了基礎條件。
四、展望
技術進步是無止境的。同任何技術一樣,混凝投藥控制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近年來,流動電流和絮凝脈動檢測技術在日臻完善,已經形成了系列化產品。最近,又有應用水下攝影和計算機處理技術進行投藥控制的研究報導[13]。隨著水質在線檢測儀表的發展、完善與普及,水廠自動化系統的進步,新一代數學模型、模糊控制等方式也將出現。可以預計,水處理投藥控制技術將出現更加豐富、完善的局面,這將促進水處理系統自動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為生產安全飲用水提供可靠的技術保證。
參考文獻
1、蘭州市自來水公司、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100米直徑輻射式沉淀池凈化工藝”,城鎮供水,N.4,1986年;
2、陳保平、金同軌,“高濁度水處理時聚丙烯酰胺與水中泥沙顆粒表面積關系的研究”,西安冶金建筑學院學報,N.2,1985年;
3、王大志、柳秉潔,“混凝劑投加量數學模型”,中國給水排水,V.4,N.4,1988年;
4、鐘淳昌等,“數學模型加礬自動化技術”,中國給水排水,V54,N.5,1989年;
5、黃鳴崎等,“自動加礬前驅性裝置——模擬濾池的試驗研究”,中國給水排水,V.6,N.1,1990年;
6、國家建委武漢給水排水設計院、沙市自來水公司,“沙市水廠自動投藥裝置”,給水排水,N.2,1979年;
7、崔福義,“混凝劑投加的優化自動控制——檢測器法的試驗研究”,給水排水,N.3,1989年;
8、崔福義、洪覺民、李圭白、陳保華,“流動電流單因子凝聚投藥自動控制生產性試驗研究”,給水排水,N.5,1991年;
9、崔福義、曲久輝、李虹、李圭白,“國產流動電流投藥控制系統的基本性能與應用評價”,給水排水,N.8,1994年;
10、 崔福義、李圭白著,《流動電流及其在混凝控制中的應用》,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5年;
11、 汪光燾主編,《城市供水行業2000年技術進步發展規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年;
12、 于水利、李圭白、孫景浩,“高濁度水絮凝投藥自控系統生產試驗”,中國給水排水,V.12,N.1,1996年;
13、 楊凱人,“顯示式絮凝控制系統(FCD)在水廠的應用”,中國給水排水,V.16,N.3,2000年。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