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眉村水廠采用新技術改造平流池實例

論文類型 技術與工程 發表日期 2000-05-01
來源 《中國給水排水》2000年第5期
作者 潘強,李會明,李冬,邢洪杰,張勇
關鍵詞 供水 技術改造 平流池
摘要 濰坊市自來水總公司眉村凈水廠利用“渦旋混凝網格平流”技術對原工藝進行技術改造,由于分析準確,方法得當,運作周密,改造工程達到了提高水質、提高水量、高效運行的要求。改造混合—反應—沉淀系列在原水高濁期的處理能力由原來的5×104 m3/d提高到8.7×104 m3/d,提高幅度達74%,同時確保沉后水濁度穩定在2.0 NTU以下。

潘強 李會明 李冬 邢洪杰 張勇
(濰坊市自來水總公司,山東 濰坊 261041)

  摘 要:濰坊市自來水總公司眉村凈水廠利用“渦旋混凝網格平流”技術對原工藝進行技術改造,由于分析準確,方法得當,運作周密,改造工程達到了提高水質、提高水量、高效運行的要求。改造混合—反應—沉淀系列在原水高濁期的處理能力由原來的5×104 m3/d提高到8.7×104 m3/d,提高幅度達74%,同時確保沉后水濁度穩定在2.0 NTU以下。
  關鍵詞:供水;技術改造;平流池
  中圖分類號:TU991.2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4602(2000)05-0047-02

  眉村凈水廠建成于1992年,水源地為濰坊峽山水庫,設計供水能力為10×104 m3/d,生產工藝采用網格反應—沉淀平流池—濾池,其中反應沉淀部分分成1、2兩個系列,各自具備5×104 m3/d的處理能力。水廠投產后在平常期可以滿足供水要求,只是在每年的汛期高濁期(原水濁度在100 NTU左右)處理較為困難,出水水質下降。雖然該水廠原處理工藝在現階段基本可以滿足市區供水需要[約(7~9)×104 m3/d],但考慮到該市日益增長的市區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著眼于遠期規劃,濰坊市自來水總公司在1998年決定對該廠工藝部分進行改造,目標是在維持原凈水車間土建結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將處理能力提高到12×104 m3/d以上,同時達到優質(沉淀水濁度低于3 NTU)、高效(節省藥耗)的要求。

1 原反應沉淀工藝分析

  ① 混合部分:水廠原工藝采用傳統管式靜態混合設備,藥劑在水體中只完成了宏觀上的擴散作用,無法進行亞微觀尺度上的擴散,這為下一步水體中反應的順利進行造成了困難。
  ② 反應部分:水廠原反應池采用傳統網格反應工藝,自反應池中部孔室開始,螺旋形向外行進,最后由反應池單側進入過渡段。其主要問題有:水體在反應池中停留時間偏短,只有十幾分鐘,反應池為單路串聯結構,流速較大;為控制流速,只能將孔室間過水孔尺寸設置較大,造成可供布網的反應有效路程太短,進一步縮短了有效反應時間,使得反應無法充分完成;反應工藝過程中前端水頭損失過大,造成后部水體不能充滿過水孔,流速過快,使得礬花易破碎,難以長成大而密實的絮凝體;反應池出水口置于一側,引起較嚴重的配水不均,進而影響沉淀池首端的流態,使得沉淀池首部產生較大的渦流,不利于沉淀作用的進行。水廠曾就配水不均問題對反應池出口部分進行過改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出水不均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③ 沉淀部分:水廠原沉淀工藝采用平流沉淀池,單系列池長108 m,池寬14.4 m,池中建有一道隔墻將平流池分為左右兩個,兩池在首部連通。由于反應池與沉淀池連接部分配水不均,導致沉淀池首端水體形成較大渦動,破壞了平流池的水流狀態。

2 改造總體方案

  改造工程總規模定為6.0×104 m3/d以上(一個混合—反應—沉淀系列)。
  ① 混合部分:采用管式微渦初級混凝設備,該設備外觀為圓管形,長4 m,直徑1 m。設備安裝在反應池進水口前8 m處。與傳統靜態混合器相比,此種混合器解決了藥劑在水體中的擴散不均問題,不但實現了宏觀擴散,而且還實現了藥劑在水體細部的亞微觀擴散。
  ② 反應部分:反應池改造部分是整個改造工程的核心部分。為高效快速地完成絮凝反應,新反應工藝將原反應池分為兩個反應流程,同時對反應池孔室和孔洞尺寸進行了重新配置,減少了孔洞尺寸,增加了有效布網長度,反應設備采用小孔眼網格絮凝反應設備;同時充分利用過渡段空間,在過渡段布網,可使反應時間增加約1 min。這樣一來,不但實現了絮凝反應的快速高效,而且基本解決了反應池出口的配水問題。
  ③ 沉淀部分:為進一步強化反應并徹底解決沉淀池首端的配水不均問題,新工藝采用網格平流沉淀技術,在沉淀池首端安裝了8道格網,進一步完善了絮凝反應,增加反應時間約2 min,同時改善沉淀池首端來水的流態,達到配水均勻的效果。

3 改造后工藝與原工藝的對比分析

  眉村凈水廠改造工程于1999年6月24日竣工,并于6月25日開始通水運行。同年8月中旬,進入原水高濁期,該年度原水濁度超過200 NTU,創該廠建廠以來最高記錄。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將這一時期作為水廠改造工程的調試運行期。將調試運行期間一天(1999年9月2日)的運行數據與去年同期運行狀況對比,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改造前工藝運行當日原水濁度55 NTU,改造后工藝運行當日原水濁度147 NTU。

t4801.gif (2325 字節)

  改造工程對水質及水量的提高取得明顯成效,水量由4.3×104 m3/d(原設計水量5×104 m3/d)提高到8.7×104 m3/d,提高幅度達74%,沉后水濁度穩定在2 NTU以下。另據現場運行記錄表明,改造后的混合反應部分外觀效果良好,當反應進行至第六孔前后時(改造后的反應池每系列共12孔),礬花已初步形成,并且隨著反應的進一步進行不斷長大,這表明改造采用的混合反應技術由于對流體反應動力學有較為深入透徹的認識,通過對混合反應各步水體流速和渦旋作用的控制,利用小孔眼網格產生的大量小渦旋,在慣性離心效應的作用下,大大提高了礬花的碰撞幾率,最終實現了藥劑與水體的充分混合及反應絮凝體的合理生長,為下一步沉淀作用的順利實現做好了準備。過渡段中布設的格網在加強這一作用的同時,利用網格產生的渦動和阻力,還起到了一定的均勻配水作用。
   現場運行記錄還表明,改造后平流沉淀池首端的配水問題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通過觀察反應池出水中所帶礬花的走向,可以判斷沉淀池首端水流實現了平推行進。由于礬花生長得粗大密實,礬花在沉淀池網格區后1 m左右即迅速下沉,在水體表面形成清水層,證明網格平流技術的使用確有助于加強混凝反應。而反觀原處理工藝,由于反應池出水配水不均,當處理水量達到一定數量后,即會在沉淀池首端產生大渦旋,對沉淀作用形成較大干擾,礬花長時間難以下沉。可見,網格平流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均勻配水,同時還有進一步完善絮凝反應的作用。

4 結論

  “渦旋混凝網格平流”技術對濰坊市自來水總公司眉村凈水廠改造工程由于以下三個方面的成功,取得良好效果,超過了預期的目標。
  ① 管式微渦初級混合設備的采用使藥劑在水體中順利實現了宏觀及亞微觀擴散。
  ② 小孔眼網格絮凝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絮凝體快速有效的碰撞生長。
  ③ 網格平流技術的應用在強化絮凝反應的同時,有效控制了平流沉淀池的均勻配水。


電話:0536-8218599
收稿日期:1999-12-03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