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法處理淀粉生產廢水
(東北大學,沈陽 11006 )王乃芝,蘇永渤
摘 要:介紹了用DSZ(工業廢渣)、PAM、活性炭等化學處理方法,進行靜態、動態處理淀粉廢水的實驗研究。其結果表明用化學絮凝。活性炭吸附的流程處理淀粉廢水的方法是可行的;所用的DSZ為工業廢渣,解決了DSZ的綜合利用問題,減少了污染,達到以廢治廢的目的;絮凝物經壓濾脫水后摻在煤中做燃料,無二次污染問題;該方法經濟合理。該實驗結果在某市淀粉廠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淀粉廢水;廢水處理;絮凝;活性炭
中圖分類號:X7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455(2000)01-0029-03
Chemic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Starch Production
WANG Nai-zhi, SU Yong-bo
Abstract: Chemical methods, such as DSZ( an industrial solid waste),PAM,activated carbon,etc,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of static and dynamic treatment of the wastewater from starch produc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use the process of chemical flocculation and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wastewater from starch production. The use of DSZ, since it is an industrial solid waste, found out a way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it, which helps minimize pollution and attain the goal of treating wastes by using wastes. The flocculated matter is dewatered by filter-press and then mixed with coal for fuel without creating the problem of second-time pollution, Therefore this method is both economic and reational. The result of the said experiment was practised at a starch plant in a city, with good effect achieved.
Keywords: wastewater from starch production;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locculation; activated carbon
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淀粉時,產生大量高濃度的有機化合物及懸浮物質的廢水。一般水質情況見表1。
國內外常用的淀粉廢水處理方法是生化法[2]。該方法具有技術成熟,效果較好、可靠等優點。其缺點是占地面積大,基建投資高,技術難度大,操作管理復雜等。國內一些中小型淀粉廠由于技術和經濟條件有限,尤其是北方地區,冬季氣溫低,采用生化法處理淀粉廢水更加困難。實踐證明,采用化學絮凝處理方法具有投資少,適應性強,操作簡單等優點。因此,化學絮凝法處理這類廢水更有前途。
1 化學絮凝法處理淀粉廢水的機理[1][2][3]
淀粉廢水含有蛋白質、淀粉、糖類及懸浮物。廢水呈高分散系的親水膠體溶液,這種膠體一般比較穩定。因此,治理這類廢水首先要破壞膠體狀態。化學絮凝法就是通過藥劑的物理化學作用,使廢水的膠體破壞,使分散狀態的有機物脫穩、凝聚,形成聚集狀態的粗顆粒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通過混凝可以去除分子量較大的有機物。而分子量較小的有機物,可以通過活性炭吸附法去除從而達到治理這類廢水的目的。
2 實驗結果及討論
實驗采用靜、動態兩種方法
2.1 靜態實驗
靜態實驗是采用燒杯實驗,即向5只燒杯中分別加人同樣的水樣做條件實驗,分別加人混凝劑、絮凝劑,經沉淀、砂濾、再吸附,最后測清水中的CODc、SS、氨氮及pH值。
2.1.1 混凝劑的選擇
分別用CaCl2、FeCl3、聚鋁、PFS、FeSO4、CaO及DSZ(工業廢渣)作混凝劑,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測知DSZ的混凝效果最佳,其加入量為廢水體積:DSZ懸浮液體積(DSZ配成2%乳濁液)=1000:60。
2.1.2 絮凝劑的選擇
通過實驗并考慮經濟成本,確定PAM(分子量為300萬)為最佳的絮凝劑。其用量為廢水體積:PAM溶液體積(PAM配成0.1%的溶液)=1000:15~20。
2.1.3 沉淀實驗
通過混凝、絮凝后實驗測知,沉淀時間越長處理效果越好,但考慮到生產實際的需要,沉降30min可以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
2.1.4 吸附實驗
沉降后的上清液通過砂濾已經接近國家的排放標準,為使出水完全達到排放標準,可再經活性炭吸附。實驗結果見表2。
2.2 動態試驗
在篩選靜態實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動態試驗,其流程如圖所示:
流程說明:
①DSZ藥溶解陳化打入反應池并調節pH值為9.0~11.0;
②利用流量計控制系前PAM溶液加人量;
③加人DSZ,PAM的廢水,經管道反應器反應后進入斜板沉淀池沉淀分離;
④斜板沉淀池上清水溢流后,滴加工業廢酸調pH值為6-9,經砂濾后回用或經碳塔處理外排;
⑤斜板沉淀池底的絮凝物經壓濾脫水,濾液返回反應池,濾餅去掉。實驗測試結果見表3。
2.3 實驗結果討論
①DSZ加入量的增加,各項指標的去除率增大;當藥劑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去除率增加緩慢,這符合混凝劑對膠體的破膠機理。
②PAM絮凝劑的用量在一定條件下越多,效果越好,即出水水質越好,絮凝體越牢固,沉淀效果越好。但考慮經濟效益,其加入量為廢水體積:PAM溶液體積=1000:15--20為益。
注:表中出水pH值不同的原因是DSZ加入量不同所致
③實驗結果表明,沉淀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考慮生產實際的需要,沉淀時間為30-40min,可滿足山水水質的要求。
④實踐證明,砂濾速度為8-10m/h可滿足出水水質的要求。
⑤活性炭吸附濾速為15-20m/h即可。
3 結論
按上述工藝流程在某市淀粉廠上了治理工程,經1年的運行證明:
①用化學絮凝、活性炭吸附的流程處理淀粉廢水的方法是可行的。優點是基建投資少,工藝簡單,操作容易,能耗低,對氣溫的變化適應性強,且出水水質達排放標準。
②所用的DSZ為工業廢渣,解決了DSZ的綜合利用問題,減少了污染,達到以廢治廢的目的。
③絮凝物經壓濾脫水后摻在煤中做燃料,無二次污染問題。
④處理每噸廢水藥劑費在0.20-0.35元之,運行費在0.50元/t水以下。
參考文獻:
[1]顧夏生, 水處理工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5
[2]張永吉,化學絮凝法在工業有機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工業水處理[J],1991,(3):11-13
[3]劉光榮 混凝反應機理概述[J],工業水處理,1986(2):25-29
[4]張自杰.環境工程手冊[M],高等教育出版法,1996
作者簡介: 王乃蘭(1962-):女,工程師。 蘇永渤(1946-):男,教授。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