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強化節水宣傳教育 提高公眾參與程度

論文類型 技術與工程 發表日期 1999-09-01
來源 21世紀中國城市水管理國際研討會
作者 劉愛民
摘要 劉愛民 淮北市城市水資源管理辦公室   缺水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嚴重危機。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水資源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世界第109位,也可以說是水資源的貧窮大國。在城市人口和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水資源的缺乏會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并使環境惡化。我們目前所面臨的 ...

劉愛民
淮北市城市水資源管理辦公室

  缺水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嚴重危機。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水資源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世界第109位,也可以說是水資源的貧窮大國。在城市人口和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水資源的缺乏會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并使環境惡化。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是:水質惡化、水資源日趨缺乏。節約用水和污水處理再利用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節約用水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是要有節水意識(軟件支持),二是要有節水技術(硬件支持)。全面強化節水宣傳,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是實現節約用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 公眾認識的誤區障礙

  節約用水的公眾參與,不僅包括公眾積極參加和實施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有關項目或有關行動,更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進而運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而現實當中,公眾的思想認識中存在諸多的誤區和障礙,直接影響著節約用水的深入實施:
  (1) 認為地球上的水資源是無限的。這種意識的危害在于如果我們沒有節制地無限制開采,就會使環境的變化超過不可逆轉損害的閥值,進而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
  (2) 環境的相互依存性認識障礙。僅憑淺顯的感官印象或狹窄的學科知識來判斷因果關系,有意或無意地破壞環境各部分之間、環境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和微妙的平衡。
  (3) 水是自然資源,是無價值的。以為只有能換成貨幣的東西才是有價值的。而現實當中人們難以用貨幣估價被轉移和已造成的污染和資源衰減所造成的影響。
  (4) 即使有危機也不可能即時顯現出來。對未來的線性外推和狹隘的經驗主義思維,并不知道一旦一些事情進入“正反饋”,就有可能出現突變而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
  (5) 技術的進步會處理一切。這是一種既飽含希望,又在制造危險的觀念,其必然導致出一種單純“迷信”,為急功近利者制造借口。
  (6) 人沒有必要為后代考慮,那是“杞人憂天”。缺乏對人類整體最深層基礎的觀念,和十分自然而又最起碼的覺悟。

  2. 輿論監督與行政機制的關聯

  據統計,以淮河的防污治污為例,自1977年至1994年,國家頒布的關于保護淮河流域環境的政策和法令就有十余項之多。但1994年7月的淮河特大污染事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元。我國著名的七大水系污染也日益嚴重(見表一)。黃河自1972年開始出現斷流,至今已達8次之多。據1988年至1992年資料統計,黃河上游的人口不足全流域的10%,而平均每年引用河川徑流量占黃河流域內及其供水區平均量的50%。上游地區用于農業灌溉的畝均灌溉水量為全國的1.5--3.2倍,長期使用黃河水灌溉致使耕地鹽堿化,導致又必須多灌水用以壓堿。而上游地區農業水價只是全國本以很低的平均水價的大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表1 1995--1996年我國七大水系污染狀況比較(占全流域數量)

水質類型

95 96 95 96 95 96

1、2類標準

3類標準

4、5類標準

長江水系 45 38.8 31 33.7 24 27.5
黃河水系 5 8.2 35 26.4 60 65.4
珠江水系 31 49.2 47 31.2 22 19.4
淮河水系 27 17.5 22 31.2 51 51.2
松遼水系 4 2.9 29 24.3 67 72.8
海河(含水庫) 42 39.7 17 19.2 41 41.4
浙閩 63 40.7 25 31.8 12 27.5
內陸 61 63.5 29 25.4 10 11.1

  據《中國21世紀議程》中截止1994年的統計,我國已制定出4部環境法律、8部資源管理法律、260多項環境標準,20多項環境資源標準,已初步形成了環境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框架。在國家現在正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的過渡性過程中,造成上述不應有的狀況,除歷史和自然原因外,還有體制和行政機制問題。長于取水,短于節水;強于搞工程,弱于建機制;勤于組織運動,怯于調整利益關系。使當前水資源的配置,既無統一計劃,又不講市場經濟效益,是做起來最容易但也是最危險,形式上管而實際上是搶的配置方式。上述分析的結論是:如果回避、推遲部門、地區之間固有的政策及利益強有力度的調整,就會使得國家的法律和政策效力弱化和衰減甚至失效。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現實中體制上的矛盾,難以避免產生經濟行為的政績化和政府行政功能經濟化的現象。因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要使各級政府的行為變得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必須調整其組織和權力的配置,建立一個對政府的政績有真實評價的機制。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離不開政府的行為,而離開了監督的政府也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因此,必須建立健全一個超越權力和金錢制約的評價系統,能體現社會成本的經濟效益或政績的指標體系,用知識去監督權力,讓公眾有權了解更多的實情,發揮民主的而不是官僚主義、主觀臆斷的科學決策功能,把可持續發展和資源與環境意識根存于公眾當中,這便是對輿論監督作用的最終定位。

  3. 強化節水宣傳教育的內容和方式

  節約用水,是以社會節水、全民節水為目標。在宣傳節約用水時,應立足于本地的水資源狀況,充分考慮其開發利用的前景及城市現實狀況,因地制宜,因事而地選擇不同的宣傳方式,針對公眾節水意識上的認識誤區及障礙,展開富有成效的宣傳和教育活動。
  首先,要強化對政府官員的法律、政策和理論認識上的宣傳,使其樹立正確的節水和水資源的管理觀念,在決策中自覺重視到節約用水。
  其次,要面向公眾,發動群眾,把宣傳節約用水的重點放在公眾中間;放在基層。通過舉辦專題文藝晚會、進行知識競賽、舉辦節水成果展覽和舉行各種以節約用水為主題的各種群藝活動,并注重運用板報、公益廣告、宣傳標語、有線廣播、電視以及公共互聯網等媒體形式進行常年不懈的滲透式宣傳,逐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
  第三是要立足長遠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應當把我國現實的水環境及水資源狀況納入中、小學教育,使公眾從小就接受到水憂患意識的熏陶。經常性地在廣大中小學生中間開展主題性質的征文、講座、歌詠比賽、夏令營和郊游活動,使公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節水觀念。
  第四、輿論媒體有關部門及時接納并受理對跑、冒、滴、漏浪費水、造成水環境污染的行為的嚴肅查處,及時予以曝光,進行深層次地追蹤報道,抓好正反兩個方面的典型事例,以引起公眾的充分觀注,逐步形成全民節水、人人節水、愛水、珍惜水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
  強化節約用水的宣傳教育,應確立起“面向公眾、重在基層、從中小學生抓起”的長遠目標,以適宜的方式,較低的投入成本,取得較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4. 公眾參與途徑探討

  水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實施可持續發展,從概念到行動,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公眾的覺悟和道德,即環境美德。二是研究開發公眾參與的有效途徑。塑造公眾的環境美德、開展充滿創造力的群眾性自我教育運動,為實施公眾充分參與探索了可供選擇的途徑。
  (1) 自愿責任。把保護水環境的某一具體內容當做公眾自己的自愿責任,為實踐自己的諾言而開展行動。
  (2) “藍天碧水”行動。主要參加者以中小學生為主,可由自愿的社會公益者出面組織。以輕松自然的風格,進行文藝演奏和演出、繪畫、簽名等活動,讓公眾與孩子在一起感受自然的美好與和諧,引起人與人的共鳴。
  (3) 監督新聞媒體。可分階段展開調查統計,對各媒體、報刊對環境與資源的關注程度、報道條數、篇幅進行統計打分,并對其動向進行研究、剖析。每年向獲環境意識最高得分的和最低得分的媒體及記者發出衷懇的感謝和建議。
  (4) 創立相關主題為宗旨的基金會。資助進行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并開展其他相關活動。
  (5) 寫作出版相關的內容和科普、啟蒙讀物。
  (6) 組織舉辦節水知識講座。主要針對是中小學的教師及師范院校的高年級學生等。
  (7) 組織建立節水志愿者網絡,交流節水經驗、傳播有關信息。
  (8) 進行節水 講演和多種形式的研討會社會宣傳活動。
  《中國21世紀議程》中指出:“公眾、團體和組織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將決定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進程”。因此,積極探索公眾參與的途徑和方式,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