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旋流斜管沉淀池運行的對策
論文類型 | 技術與工程 | 發表日期 | 1999-05-01 |
來源 | 《中國給水排水》1999年第5期 | ||
作者 | 章雙和 | ||
摘要 | 章雙和 (安徽省九成監獄管理分局自來水廠) 安徽九成監獄管理分局自來水廠(5 00m3/d)于1997年9月建成通水,采用240m3/h穿孔旋流反應斜管沉淀池,蜂窩斜管安裝角度為47°,側向進水。水源屬二類湖水,每年10月—次年3月湖水濁度較高(1500~1800度),4月—9月湖水比較清澈,但水中懸浮物和藻類含量 ... |
章雙和
(安徽省九成監獄管理分局自來水廠)
安徽九成監獄管理分局自來水廠(5 00m3/d)于1997年9月建成通水,采用240m3/h穿孔旋流反應斜管沉淀池,蜂窩斜管安裝角度為47°,側向進水。水源屬二類湖水,每年10月—次年3月湖水濁度較高(1500~1800度),4月—9月湖水比較清澈,但水中懸浮物和藻類含量高。混凝劑采用堿式氯化鋁,在一級泵房吸水管上投加,接觸時間為15min,藥劑濃度根據生產實踐經驗而定。在反應池絮凝過程中,4月—9月礬花很難凝聚到一起,結構較為疏松,沉淀緩慢,且松散礬花隨集水槽流到濾池,增加了濾池的阻力(濾池為240m3/h重力式無閥濾池),使自動反沖洗頻繁,耗水量大,而且出水濁度>3度。為此曾幾次更換藥劑和調整投加量,但均未取得理想效果。
1 存在的問題
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找到了一系列影響沉淀的因素:①進水流速過大,接觸時間短,造成礬花結構比較疏松,且因水流速度過大而破碎。與此相反,反應池出口處洞孔較大,流速減小,在沉淀池形成第二次絮凝。②每周排泥兩次,由于上升流速經測定大于設計上升流速27.78%,將下部泥斗內的泥漿帶到清水區,產生翻渾現象。③斜管安裝角度經測定為47°,而且為側向進水,影響沉淀和排泥效果。④反應池各室出口洞孔尺寸是按超載水量50%施工的,致使反應池過水太快,顆粒雜質碰撞接觸時間短,絮凝效果差。⑤沉淀池集水槽上部三角堰安裝調整不一致,較低的三角堰流水過快,將下沉的礬花帶入集水槽,使泥斗內渾水不斷上升。⑥排泥球閥開啟太慢,排泥不暢,且耗水量多,排泥時間需15min。
2 措施及對策
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 將反應池的絨體控制在1mm左右,并與水有明顯的分離傾向,使礬花在沉淀池下沉。如果湖水發生季節性變化或下雨刮東北風,則及時調整投藥量,投藥量由化驗室攪拌試驗確定,同時在投藥管上安裝轉子流量計,嚴格按照規定投加。
② 將反應池各穿墻洞口按照設計說明書所注明的處理原水240t/h的規格,用機制紅磚水泥砂漿補砌,縮小孔洞尺寸。
③ 將蜂窩斜管側向進水改為逆向進水,斜管安裝角度調整為60°,加快了沉淀和排泥速度。
④ 將原設計的三角堰板拆除,改用δ=10mm聚氯乙烯孔板,孔徑為Ø12mm,間距為7cm,均勻集水。
⑤ 用自制的快裝閥代替排泥球閥,加快了排泥速度,排泥時間只需7min。
⑥ 7月--9月河水濁度低,懸浮物及藻類不沉淀,采取向反應池內加粘土的辦法,增加顆粒粒徑和濃度,同時加大藥劑投加量,使粘結架橋作用強烈,沉淀效果較為明顯。
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出廠水質得到明顯提高。由于不同季節采用不同方法,濁度均控制在2度以下,使穿孔旋流反應斜管沉淀池設計和操作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作者通訊處:246221 安徽省望江縣100信箱 九成監獄管理分局自來水廠
電 話:(0556)7280401×8269(O) 7280217(H)
(收稿日期 1998-10-16)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