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冷卻水處理新工藝研究
李松田 (平頂山師范高等??茖W校)
李長浩 (平頂山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王占生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摘 要 提出了一種新工藝--前期預膜加臭氧、磁化聯合處理。動態模擬試驗結果表明,該工藝可同時阻垢、緩蝕、殺菌,又不造成再污染,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冷卻水 水處理 預膜 臭氧氧化 磁化
1 試驗設備和材料
1.1 主要裝置
蒸氣發生爐(換熱器);聚氯乙烯材料的冷卻塔和貯水池;FZM型不銹鋼水泵;LIB型轉子流量計;C6-46-3C型排塵風機;0.4 T的磁力阻垢器;臭氧發生器。
1.2 試驗儀器
723分光光度計;DDS型電導率測定儀;pH3-3C型酸度計;HG-3型火焰分光光度計。
1.3 試驗材料
試驗管:Ø 10mm×1mm碳鋼管,外壁鍍鉻;
試片:50mm×25mm×2mm,A3鋼。
2 試驗方案及結果
工藝流程簡圖見圖1。
2.1 試驗方案
試驗分A、B兩個系統。
A系統:用200mg/L的Na2MoO4進行預膜,同時在貯水池中投加臭氧,保持剩余臭氧濃度為0.03~0.10mg/L,5d后將預膜劑換作冷卻水。磁力阻垢器安裝在換熱器前的管路上。
B系統:用20mg/L的Na2MoO4進行預膜,臭氧投加方式為間歇式,每2d投加一次,每次60min,其它同系統A。
2.2 試驗結果
2.2.1 水質分析
試驗過程中每天定時取水樣進行常規分析,其中SO42-、Cl-每周做兩次分析,結果見表1。試驗用水為北京某石化公司生產用水。
2.2.2 污垢熱阻測定
本試驗的試前準備、開車、正常運轉、停車及試后處理均按中石化總公司生產部執行的方法進行,試驗過程中及時記錄有關數據。污垢熱阻測定按文獻[3]進行,結果見表2。
2.2.3 結垢和腐蝕情況
系統運行21d后停車,試驗管按GB5776方法進行處理,并按下式計算污垢沉積率和腐蝕速率,結果見表3、表4。
mcm=(G2-G3/AT)×30
F=[(G1-G3)/AT]×2.4×106
式中 mcm--污垢月沉積率,mg/(cm2·月)
? A--粘附面積,cm2
? T--試驗時間,d
?F--腐蝕速率,mg/(dm2·d)
?G1--試驗管試前質量,g
?G2--試驗管除垢前質量,g
?G3--試驗管除垢后質量,g
2.2.4 掛片的腐蝕情況
系統開始運行后在兩個系統的貯水池中各掛一組試片,此時試片可看作預膜片。在停止加藥后再掛一組試片。試驗結束后取出處理,計算腐蝕速率,結果見表5。
3 討論
① 按照中國石化總公司執行的標準[3]對試驗結果進行評價,A系統試驗管和預膜試片的腐蝕速率均達到“好”等級,未預膜試片處于“好”的等級。B系統試驗管腐蝕速率達到“好”的等級,預膜試片在“可以允許”范圍,所以本試驗方案對腐蝕的控制是成功的。A系統比B系統緩蝕率更高,原因在于A系統預膜劑濃度更高,且連續投加臭氧,A系統未預膜片腐蝕速率比B系統更低也證實了這一點。
② 兩個系統由于采用臭氧殺菌,所以管路比較清潔,生物污垢減少(可從流量計觀察),而A系統由于連續投加臭氧,幾乎不產生生物粘泥。這說明臭氧有效地控制了微生物繁殖,大幅度減少了粘附和垢下腐蝕作用。
?、?兩個系統極限污垢熱阻均達到"好"的等級,說明磁化作用使得垢層疏松,傳熱效率降低幅度較小。與以前所做空白試驗[4]相比,阻垢率為70%~80%。粘附速率接近允許值,偏高的原因之一是計算時未扣除膜層的質量,另外水的硬度、離子強度、磁場強度等會影響磁化效果。據稱水的硬度大于350 mg/L時處理效果稍差[5]。
4 推薦工藝
預膜是為了防腐,磁化的主要作用是防垢,而臭氧的殺菌作用最出色,三者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本工藝將三者結合起來,為循環冷卻水處理探索了一條新的途徑,而且基本上是一種“綠色”工藝。其特點是:①同時殺菌、緩蝕、阻垢,處理效果好;②排污無污染,符合環保要求,社會效益好;③一次投資,長期受益,經濟效益好。
根據A、B兩個系統的試驗結果,建議在試驗水質條件下,預膜劑濃度20mg/L,磁感應強度不小于0.4T,臭氧采用連續投加為好,為節能也可間歇投加,使其主要發揮殺菌作用。剩余臭氧濃度約0.05mg/L,其它參數:濃縮倍數3.0左右,流量Q=180L/h,?Re>4000,換熱器熱負荷q≤17.5W/m2,循環比1/4~1/5。實際應用時,尚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運行參數。
參考文獻
1 陳昭威?磁場處理水的機理探討?物理,1992;21(2):109
2 Odgen M.Industrial Water Engineering,1970;7(6):36
3 中國石化總公司生產部、發展部?冷卻水分析和實驗方法?安慶:安慶石化信息中心,1993.402
4 李松田,李漢斌,王占生 臭氧處理循環冷卻水的動態模擬實驗?工業水處理,1997;17(4):19
謝綺芬 磁化水及其應用 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2.55
作者簡介:李松田 男 36歲 副教授?
通訊處: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建設路西段240號 平頂山師范高等??茖W校
(收稿日期 1998-08-23)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