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傳紅 文湘華 錢易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摘要 在中試的基礎上,提出了膜--生物反應器工藝設計的基本原則、方法、步驟。以某居民小區的中水回用為目標進行了模擬設計計算,并探討了該工藝的運行能耗及固定投資。 關鍵詞 膜生物反應器 城市污水 工藝設計 膜——生物反應器( Membrance Bioreactor,簡稱MBR)是膜分離與生物處理技術組合而成的廢水生物處理新工藝[1],具有對有機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質好、流程簡單、結構緊湊等優點,在廢水回用與資源化領域具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3~6]。至今國內外尚無MBR工藝放大設計的成熟經驗和理論,設計手冊中亦無此實例可資參考。因此,探討MBR工藝放大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義。 1 工藝設計基本原則 1.1MBR工藝流程 MBR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進水由提升泵提升至生物反應器后與活性污泥充分混合,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使廢水得以凈化。生物反應器的混合液則經加壓泵加壓后,送入膜組件實現液固分離,清水透過膜流出;濃縮液被送回生物反應器,參與下一個循環或經循環泵提速后再進入膜組件。? 
1.2 放大設計的基本原則 在近三年的中試規模試驗研究期間,對MBR工藝流程各組成單元運行特性的考察表明:MBR工藝的放大設計應主要包括生物反應器設計參數選取、泵系統選擇、膜組件選擇等幾個方面。 ① 生物反應器參數的選取。大量試驗研究顯示:采用MBR工藝處理城市污水,污泥負荷、體積負荷已不再是制約處理效果的重要指標[2]。根據中試運行的經驗,可將水力停留時間HRT、污泥停留時間SRT作為MBR工藝生物反應器單元的設計依據,因為這樣不僅能確保工藝操作的長期穩定性,而且能簡化設計過程。? ② 泵系統選擇。MBR工藝中加壓泵的特點是揚程高、流量小;而循環泵則要求揚程低、流量大。考慮到加壓泵和循環泵并聯工作的需要,兩種泵的揚程必須相等,即H2=H3。泵流量的選擇,則只需達到膜組件對設計膜面流速的要求即可。在此前提下,為節能起見,循環泵的流量宜大一些,而加壓泵的流量宜小一些(至少應滿足Q2>Q)。? ③ 膜組件選取。膜組件是MBR工藝的關鍵組成單元,它的選擇對MBR工藝的運行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研究表明:以回用為目的的城市污水生物處理應優先選用超濾膜組件[2]。膜通量是膜組件設計中最重要的技術參數之一。當處理能力一定時,設計選擇的膜通量越高,所需的膜面積就越小,膜組件部分的固定投資就越少;但另一方面,MBR工藝的運行周期也就會越短,從而增加膜組件清洗的次數和費用。因此,在具體的放大設計中應兼顧工藝的運行周期和膜組件的固定投資兩個方面。設計運行周期一般不小于3周。 2 放大設計方法與步驟 2.1 生物反應器設計 從中試結果來看:當進水COD為50~2 234 mg/L,SS為80~1 327 mg/L,HRT在2.0~5.0 h范圍內時,系統運行的穩定性以及對污染物的處理效果均較好。SRT的選取則相對靈活得多,例如根據硝化的需要可選用一個較長的SRT。 生物反應器中微生物濃度X(即污泥濃度)的理論計算公式[2]如下: (1) 式中 Ci--- 進水COD濃度? Ce--- 出水COD濃度? Csup --- 污泥上清液COD濃度? MBR工藝的生物反應器宜設計成完全混合式,其形狀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尺寸亦很容易確定。這里以圓形生物反應器為例進行計算,設計采用生物反應器n3座(考慮工程實際,n3≥2),有效水深為h,則每座生物反應器的直徑為: D=((4×V)/(n3×h×π))0.5 (2) 式中 V --- 生物反應器體積 2.2 膜組件設計 根據試驗結果[2]?,建議超濾膜的通量F取0.1~0.2 m3/(m2·h)(膜孔徑為450 nm),設計運行周期則為3~5周。所需膜組件的有效面積為: A=Q/F (3)? 若已知膜組件制造廠家給定的基本參數,可容易地計算出所需的膜組件數:? N=A/A0 (4)? 式中 A --- 膜組件的有效面積? A0 --- 單個膜組件的有效面積? 進而,可利用式(5)求出膜組件通道的總橫截面積: A截=N×n1×n2×π×(d/2)2 (5) 2.3 曝氣裝置設計 為有效利用高速循環的污泥混合液的能量,建議采用射流曝氣裝置進行曝氣,具體可參閱《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5冊。一般,射流曝氣器的工作壓力在98~196 kPa,建議回流流量 Qr 取 2Q。 2.4 選泵計算 提升泵的選擇較為簡單,只需滿足設計流量Q、提升高度 H1 即可,可直接查《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11冊進行選泵。流經膜面的總流量 Qt 則可由最小膜面流速與膜組件橫截面積的乘積來計算,而最小膜面流速和生物反應器中的污泥濃度線性相關[2]。 從圖1中的流量平衡關系可知,流經膜面的總流量 Qt 等于加壓泵與循環泵的流量之和。加壓泵揚程 H2 的選擇非常重要,必須能夠滿足膜組件過濾操作對壓力的需要以及整個系統管路的沿程、局部水頭損失。根據中試經驗,加壓泵的揚程H2≥147.1 kPa即可。為達到經濟的目的,加壓泵流量的選擇應盡量小并使運行工況盡可能在最佳狀態。如果考慮到射流曝氣的需要,加壓泵的流量須滿足: Q2≥Qr+Q (6) 若不考慮射流曝氣的需要,在實際MBR工藝的運行中則只須: Q2≥Q (7) 選泵時可參考泵生產廠家給定的技術參數,使Q2大于Q有一個余量,確保工藝長期穩定的運行。 循環泵流量Q3等于流經膜面的總流量和加壓泵流量Q2之差(由于循環、加壓泵并聯工作)。 2.5 污泥負荷、體積負荷校核 MBR工藝的污泥負荷比普通活性污泥法略低,而體積負荷則是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數倍。換句話說,與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這種工藝不僅對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而且占地面積可以很小。 3 放大設計計算實例 3.1 基本設計資料 ① 設計流量 模擬設計以北京西北郊某居民小區的中水回用為目標,設計服務人口為2.5萬人。考慮到公共建筑及服務設施用水,用水指標取為200 L/(人·d )。 擬采用MBR工藝進行處理并回用,故障檢修時則將全部或部分污水排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統。 ② 進、出水設計水質 設計水質選取中等強度的城市污水,參考中試的近三年運行結果,確定進、出水設計水質如表1。 ③ 流程與裝置參閱圖1。 3.2 膜組件計算 ① 膜組件數? 設計采用超濾膜組件,膜通量F取0.15 m3/(m2·h)(膜孔徑為450 nm),運行周期3~5周。? 以Modules KERASEPTM系列產品K07BC1XX為例,每根膜長1200 mm,直徑25 mm,內有19個通道,通道內徑約3.5 mm,7根膜裝配成一個膜組件,膜組件直徑約為100 mm,每個膜組件的有效表面積為1.72 m2。? ② 膜組件的通道總橫截面積及安裝占地面積已知膜組件有關尺寸,可由式(5)得到膜組件通道總橫截面積A截及占地面積A占。 3.3 生物反應器計算 ① 生物反應器中的污泥濃度? 根據2.1的分析,取SRT=15 d、HRT=4 h,可得生物反應器中的污泥濃度X。? ② 生物反應器的直徑? 設生物反應器為圓形完全混合式,有效水深h=3.0 m,可由式(2)得到D。? 上述各參數見表1。 表1 MBR 工藝設計的基本參數Q (m3/h) | 208.3 | 進水 水質 | CODi | (mg/L) | 500 | SSi | (mg/L) | 200 | 出水 水質 | CODe | (mg/L) | 20 | SSe | (mg/L) | 0 | 生物反應器設計參數 | CODsup | (mg/L) | 50 | X | (g/L) | 11.1 | V | (m3) | 833 | D | (m) | 13.3 | 膜組件設計參數 | A | (m2) | 1389 | A截 | (m2) | 1.02 | A占 | (m2) | 8.08 | N | (個) | 808 | 3.4 曝氣部分計算 根據2.3的分析,采用射流曝氣,查《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5冊選用射流流量Qr≥2Q,此處即416.6 m3/h;工作壓力Hr要求98~147 MPa。 3.5 選泵計算 ① 提升泵 由2.4的分析知,污水提升泵的選擇較為簡單,只需滿足設計流量Q、提升高度H1即可。其基本參數見表2。 ② 加壓泵 為節能需要,設計采用射流曝氣。根據式(6)和2.4節的分析,確定加壓泵的設計流量應為:Q2≥624.9 m3/h。 此處取加壓泵的流量Q2=800 m3/h,揚程H2=161.8 kPa,已能滿足超濾操作的需要。其基本參數見表2。 ③ 循環泵 循環泵的設計流量Q3主要功能是為膜組件提供適宜的膜面流速,以減緩膜堵塞的發生;而揚程H3還應滿足與加壓泵并聯工作的需要。選泵結果見表2。 表2設計泵的基本參數 | 泵型 | 電機功率(kW) | 流量(m3/h) | 揚程(kPa) | 轉速(r/min) | 效率(%) | 提升泵 | IS150-125 - 200A?清水泵 | 7.5 | | | | | 加壓泵 | 300S-19A | 4.5 | 800 | 161.7 | 1450 | 78 | 循環泵 | 300S-19A1200?HLB-12立式?離心混流泵 | 440 | 9000 | 156.8 | 485 | 84 | 臺數 | 各2臺,1用1備 | 3.6 污泥負荷、體積負荷校核 經校核污泥負荷FW、體積負荷FV分別為0。14 kgCOD去除/(kgVSS·d)、2.88 kgCOD去除/(m3·d)。普通活性污泥法中FW=0.1~0.4 kgCOD/(kgVSS·d),FV=0.4~0.8 kgCOD/(m3·d)。顯然,與之相比,MBR工藝的污泥負荷略低,而體積負荷則是普通活性污泥法的3~7倍。 3.7 運行成本分析 MBR工藝回用城市污水的運行成本主要由電費、藥劑費、人工費等三部分組成。其中藥劑費主要指膜組件化學清洗所消耗藥劑的費用,在運行周期3~5周的情況下,該部分費用占運行成本的比例很小,且所用藥劑可分別存放,經簡單沉淀后可重復使用,因此藥劑費可忽略不計。同時由于MBR工藝自動化程度高,設崗少,人工費也較少。所以,電費在運行成本的三個組成部分中是最主要的。本文在此僅就MBR工藝回用城市污水運行成本中的電費部分作一估計。? 根據3.5計算,可得總耗電功率為492.5 kW。? 回用城市污水的電耗為: E=P/Q=492.5/208.3≈2.36kW·h/m3 按工業用電0.5 元/(kW·h)計算,MBR回用城市污水的運行成本約1.18 元/m3。目前北京市賓館、寫字樓等場所的自來水費為2.0 元/m3,超過用水指標的部分還要加倍收費。顯然,MBR工藝的出水回用到賓館、寫字樓等處還是可行的。 3.8 固定投資分析 ① 膜組件購置費用? 以膜通量F=0.15 m3/(m2·h)為例,相當于每m2的超濾膜組件處理能力為3.6 m3/d。國外每m2膜組件(包括壓力表等附件)的售價約1.0~1.5萬元人民幣。因此,處理1.0 m3/d所需進口膜組件的購置費為2778~4167元人民幣。? 若采用國產同類產品的超濾膜組件(包括壓力表等附件),每m2膜組件的售價約0.4~0.6萬元人民幣,處理1.0 m3/d所需膜組件的購置費可以降至1111~1667元人民幣。? ② 膜循環回路的雙泵系統? 根據3.5選泵結果:選用300S-19A型單級雙吸離心泵2臺(包括配套電機)約需人民幣4萬;1200HLB-12型立式離心混流泵2臺(包括配套電機)約需人民幣110萬元,合計共需人民幣114萬元。即處理1.0m3/d的泵系統購置費約228元人民幣。? ③ 處理構筑物及附屬設備從進水格柵到生物反應器單元的土建、管線、設備等固定投資費用計算,借鑒傳統二級生物處理設計的經驗:當設計規模為5000 m3/d時,處理1.0m3/d的固定投資約需1800~2000元人民幣。? 綜合以上三部分的費用,處理1.0 m3/d的城市污水采用進口膜組件固定投資為4 806~6 395元人民幣,其中膜組件的購置費占57.6%~65.2%。若采用國產膜組件,處理1.0m3/d的城市污水只需固定投資約3139~3895元人民幣,其中膜組件的購置費占35.4%~42.8%,此已和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為主處理單元的中水回用工藝的固定投資(處理1.0m3/d約3500元)相當,但MBR工藝的出水水質要明顯優于生物接觸氧化法。 4 結論 ① 根據近三年的中試運行結果提出的MBR工藝放大設計基本原則、方法和步驟可成功地應用于以某居民小區城市污水回用為例的MBR工藝設計計算。? ② MBR工藝處理城市污水的運行能耗約2.36 kW·h/m3。處理規模1.0 m3/d的固定投資(采用國產膜組件)和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為主處理單元的中水回用工藝的固定投資大致相當,但前者的出水水質要明顯優于后者。 參考文獻 1 邢傳紅,Tardieu Eric,錢易. 無機膜--生物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試驗研究. 環境科學,1997;18(3):1~4 2 邢傳紅. 陶瓷膜--生物反應器工藝處理城市廢水及膜堵塞機理研究:[博士學位論文]. 北京: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1998 3 Bailey A D,Hansford G S,Dold P L. The use of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an activated sludge reactor.Wat Res,1994;28:297~301 4 Manem J,Sanderson R.Membrane bioreactors.In:Mallevialle J,ed.Water Treatment Membrane Process.1996?17.13~17.14? 5 Xing C H, Qian Y,Wen X H et al. Performances of microfiltration membrance bioreactor for domestic wastewater reclamation. Proceedings of WEFTEC Asia‘98, Singapore.1998(1):119~126 6 Yamamoto K,Hiasa M,Mahmood T et al. Direct solid-liquid sepration using hollow fiber membrance in an activated sludge aeration tank.Wat Sci Tech,1998;21:43~54
作者簡介:邢傳紅 博士 現在法國做博士后? 通訊處:100084 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文湘華? (收稿日期 1998-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