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錳酸鉀的氧化助凝效能研究
出 自: 《中國給水排水》 1992年第4期第4頁
發表時間: : 1992-4
馬軍 ① ;李圭白(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范萃苓;賈永新(大慶市供水公司)
摘要:通過燒杯攪拌試驗及大型生產性試驗,探討了高錳酸鉀對地表水的氧化助凝效能。研究結果表明,高錳酸鉀對地表水有顯著的助凝效果,沉淀后濁度明顯降低,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
1 概述
地表水的特征之一是水中含有一定色度,溶解性天然有機物濃度相對較高,一般為幾~十幾mg/L。其主要成份為腐植物質、丹寧、木質素、藻類及一些嗅味物質。
近來很多研究結果表明,天然有機物的存在大大地增加了水中膠體濁質的穩定性 〔1〕 ,例如,據報道如果水中溶解性天然有機物濃度增加3mg/L(以TOC計),則硫酸鋁混凝的有效劑量增加5.3倍;若溶解性天然有機物濃度增加7mg/L,則硫酸鋁混凝的有效劑量增加10.2倍 〔2〕 。O′melia等人報道 〔3〕 ,在溶解性天然有機物存在下,水中無機濁質的凝聚動力學過程,一般不取決于其本身的性質,而主要取決于水中溶解性天然有機物的濃度與性質。一些學者認為 〔4〕 ,膠體穩定性的增加是由于腐植酸等溶解性天然有機物,在無機膠體濁質表面形成一有機涂層(organicrcoating),造成膠體顆粒間的空間阻礙或雙電層排斥作用,從而使其保持分散、難于聚結。因此,對于地表水,特別是當水中溶解性天然有機物濃度較高時,要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保證良好的出水水質,不得不加大混凝劑投量 〔5〕 ,這勢必會大大地增加制水成本。
氧化助凝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常用措施。以往使用的氧化劑主要有氯和臭氧。氯多被用于地表水的預處理,但由于氯化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有害的鹵代有機物,近來人們紛紛對預氯化助凝提出質疑;臭氧在一定投量下對地表水有助凝作用 〔6〕 ,可使水中有機物電荷密度降至最低,但臭氧投量過高會導致混凝效果下降 〔7〕 ,由于臭氧設備投資較大,一般水廠難于采用。
筆者提出采用高錳酸鉀對地表水進行氧化助凝,并以幾種不同的地表水為研究對象,對其氧化助凝效果進行了探討。
2 試驗過程
2.1 燒杯攪拌試驗
取地表水,靜置2h后用虹吸法抽取上部水樣,移至1000mL玻璃燒杯中,用DBJ-621六聯定時變速攪拌器在室溫條件下進行燒杯攪拌試驗。投加一定量高錳酸鉀和混凝劑后,首先以300r/min快速攪0.5min,再以35r/min慢速攪5min,靜置15min后用真空法在液面下2cm處吸取上部清液測定剩余濁度。必要時用慢速定性濾紙或玻璃砂蕊漏斗作進一步分離手段,考察濾后水質。
2.2生產性試驗
選用大慶市水庫水廠進行生產性試驗。大慶水庫為大慶市的主要飲用水源,水庫水由嫩江引入。據試驗期間測定,水中耗氧量與總有機碳分別達10.5mg/L和8.0mg/L,pH為7.80,總硬度100mg/L。
水廠采用傳統的給水處理工藝,以液體聚合鋁作混凝劑,通過靜態混合器,經隔板反應池、斜板沉淀池、虹吸濾池,最后進行氯化消毒。
水廠工藝流程有平行的兩套系統,如圖1。這兩套系統的設計參數及構筑物結構完全相同,每個系統的進水流量均為1512m 3 /h,因此可用來進行高錳酸鉀助凝效果的對比試驗。
3 試驗結果
3.1燒杯攪拌試驗
首先考察了高錳酸鉀對松花江水的助凝效果。試驗用水取自春季,濁度200度左右,色度約20度,COD Mn 9~13mg/L,試驗結果如圖2。高錳酸鉀氧化對松花江水有明顯的助凝作用,在所試驗的任何混凝劑投量下,沉淀后水的剩余濁度與單純硫酸鋁混凝相比普遍下降幾度,而且高錳酸鉀投量僅為0.5mg/L,就可取得明顯的助凝效果。從圖中還可看出,用高錳酸鉀助凝,硫酸鋁的最佳投量沒有改變,沉后余濁曲線向下發生平移。
值得注意的是,高錳酸鉀處理對濾后水水質改善更為明顯。圖3為上述混凝、沉淀后上清液經濾紙進一步過濾后的濁度變化情況??梢?,當高錳酸鉀投量僅為0.5mg/L,濾后水的濁度即可明顯下降。隨著高錳酸鉀投量增加,濾后水濁度進一步降低。
考慮到一般隨著水中溶解性天然有機物濃度升高,對膠體濁質的保護作用增強,在此條件下為考察高錳酸鉀的助凝效果,向松花江源水中投加5mg/L腐植酸溶液進行試驗,結果如圖4所示。腐植酸的投入大大地增加了松花江水中膠體的穩定性,單純硫酸鋁混凝后濁度下降幅度很小。用高錳酸鉀助凝,隨著高錳酸鉀投量增加,濁度有所下降,濾后濁度下降幅度更為顯著。如高錳酸鉀投量僅為0.5mg/L,濾后水濁度比單純用硫酸鋁時下降約50%,若高猛酸鉀投量增至4mg/L,濾后水濁度下降約70%。由此可見,隨著水中溶解性天然有機物濃度增加,高錳酸鉀的助凝作用更加顯著。
對大慶市八百坰水庫水進行了高錳酸鉀助凝試驗,該水庫水色度高達30~50度,而濁度僅為幾十度,是一種不易處理的地表水。試驗結果表明,高錳酸鉀對該水庫水助凝效果很顯著,見表1。
?、?以每L水中投加的液體聚合鋁計
高錳酸鉀投加量是其助凝過程的重要參數,高錳酸鉀投量過高,有可能造成其剩余濃度過大。為探討高錳酸鉀投加量與其剩余濃度的關系,進行了下述試驗:
向松花江源水中加入5mg/L的腐植酸以模擬高色度地表水,然后改變高錳酸鉀投量進行助凝試驗,硫酸鋁投量為90mg/L,高錳酸鉀與水中腐植酸的接觸反應時間為20min?;炷⒊恋砗?,將上清液分別在420、530、680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變化。其中,530nm波長為高錳酸鉀的特征吸收波長,該波長下的吸光度可以反映高錳酸鉀剩余濃度的變化情況;420和680nm波長可分別反映出水中腐植酸濃度與濁度的相對變化情況,結果如圖5所示。高錳酸鉀投量為2mg/L時,在530nm波長下的吸光度略高于不投加高錳酸鉀的對照水樣,說明混凝后水中殘留有微量的高錳酸鉀。但隨著高錳酸鉀投量繼續增加,在該波長下的吸光度逐漸下降,并低于對照水樣,表明水中高錳酸鉀沒有剩余;當高錳酸鉀投量高于8mg/L以后吸光度開始上升,即高錳酸鉀剩余濃度升高。該現象表明,高錳酸鉀投量較低時與腐植酸反應緩慢,水中殘留有微量的高錳酸鉀;隨著高錳酸鉀投量增加,初期產生的水合二氧化錳可能對反應起催化作用,使之反應速度加快,導致高錳酸鉀耗竭。此外,由420和680nm波長下吸光度變化可知,高錳酸鉀投量<8mg/L,助凝效果均隨高錳酸鉀投量升高而增強;當高錳酸鉀投量>8mg/L,隨高錳酸鉀剩余濃度上升,其助凝效果也開始下降。由此可見,對于特定水質而言,高錳酸鉀助凝存在著最佳投量。
圖5 高錳酸鉀投加量與其殘余量的關系
松花江源水吸光度E 420 0.195,E 680 0.070 加入5mg/L腐植酸后吸光度E 420 0.650,E 680 0.245
3.2 生產性試驗
分別在夏、秋季進行了兩次生產性試驗。
圖6 為1991年6月22日~25日所做的生產性試驗結果。Ⅰ、Ⅱ兩套試驗系統的聚合鋁投加量均為34.7mg/L,沉淀后水的濁度基本相等,兩條曲線重疊。當向I系統中投加0.96mg/L高錳酸鉀后,兩套系統的沉后水濁度很快出現明顯差別,I系統比對照系統的沉后濁度低5.0~11.0mg/L。同時還觀察到,在投加高錳酸鉀的I系統中,反應池絮體尺寸明顯增大。
圖7 為1991年8月31日~9月2日所做的生產性試驗結果。同樣,兩套系統的聚合鋁投量控制在34.7mg/L,待兩套系統沉后濁度相同后,向I系統中投加1.9mg/L的高錳酸鉀,再繼續穩定工作8h,分別測定兩套系統的沉后濁度,結果I系統比Ⅱ系統下降了約4~8度。
由上可見,高錳酸鉀助凝能夠使沉后余濁下降、提高出廠水水質。如果保持相同的出廠水水質,則有可能減少混凝劑用量、降低制水成本。為探討高錳酸鉀助凝所產生的經濟效果,進一步做了下述試驗:
I系統的混凝劑及高錳酸鉀投量不變,然后逐步地提高Ⅱ系統的混凝劑投量,同時連續觀測兩套系統的沉后余濁,如圖7所示。I系統的沉后余濁基本沒發生變化,而Ⅱ系統的沉后余濁則隨著混凝劑投量的增加逐漸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濁度降得越低,所需混凝劑的投量就越大,即濁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單靠提高混凝劑投量再進一步降低濁度、提高出水水質便很困難,所需的混凝劑的量也很高。當Ⅱ系統的聚合鋁投量增加到54.6mg/L,兩套系統的沉后余濁接近,但I系統的出水濁度仍比Ⅱ系統低約1度。據此,由于高錳酸鉀的助凝作用,I系統至少可以比Ⅱ系統節省聚合鋁20mg/L。聚合鋁的使用溶液濃度為15%,每套系統的處理水量為1512m 3 /h,則可節省20kg/km 3 的液體聚合鋁。一個產水量為10萬m 3 /d的水廠,可節省2t/d液體聚合鋁,如果1000元/t計算,每年可節省價值73萬元的聚合鋁;高錳酸鉀投量為1.9mg/L,一個產水量為10萬m 3 /d的水廠需投加190kg/d的高錳酸鉀,如果按6500元/t計算,則每年需消耗價值45萬元的高錳酸鉀。由此可見,高錳酸鉀對地表水的助凝作用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4 結語
燒杯攪拌試驗及生產性試驗結果均表明,以高錳酸鉀為助凝劑能夠提高出廠水水質、節省混凝劑用量、降低制水成本。該工藝運行操作簡便,易于在給水處理中推廣應用。
5 參考文獻
1 Jekel, M. R. , "The Stabilization of Dispersed Mineral Partices by Adsorption of Humic Substance", Water Research, Vol. 12,1543,1986.
2 姚重華等,“硫酸鋁的除濁除色性能”,上海給水排水,1989 年第1期
3 Or melia,C. R. ,"Particle--Particle Interaction‘, Aquatic Surface Chemistry, Wiley-- Interscience, New York, ! 987.
4 Gibbs, R. J. , "Effect of Natural Qrganic Coatings on the Coagulation of Particles", Envir. Sci. and Technol. , Vol. 17,237,1983.
5 N. Narkis and M. Rebhum, "The Mechanism of Flocculation Processes in the Presence of Humic Substances", J. Am. Water Works Assoc. ,Vol. 67,No. 2,101,1975.
6 Mohamad R. Farvardin, "Preozonation as an Aid in the coagul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Optimum Preozonation Dose",Water Research,Vol. 23. No. 3,307,1989.
7 Rechhow, D. et al. , "Ozone as a Coagulant Aid‘, Am. Water works Annual Conference,Denver colo, 1986.
① 現在同濟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工作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