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供水管網漏損水平的評價
論文類型 | 技術與工程 | 發表日期 | 1990-02-01 |
來源 | 《中國給水排水》 | ||
作者 | 厲靜明,馬福康,宋仁元 | ||
摘要 | 厲靜明;馬福康;宋仁元 供水管網的漏損,通常包括輸配水管網及供配件的漏水;用戶水表前的支管及其配件漏水、給水管網中的水池水塔及水表前的屋頂水箱、水池漏水、溢水,以及一切未報數量的用戶私自接水等。 供水管網漏水將浪費大量水資源,增加供水設備造價,提高供水成本, ... |
厲靜明;馬福康;宋仁元 供水管網的漏損,通常包括輸配水管網及供配件的漏水;用戶水表前的支管及其配件漏水、給水管網中的水池水塔及水表前的屋頂水箱、水池漏水、溢水,以及一切未報數量的用戶私自接水等。 1.對計量正確性要有一個評價 漏失率決定于出廠水與用戶用水的計量值,因此首先對計量的完整性和正確性要有一個評價。我國國家標準的用戶水表,當表內漏網阻塞時計量會偏高,偏高程度決定了漏網孔口垃圾阻塞嚴重程度,計量可能偏高10%30%,甚至50%-80%。 2.用管道比漏失量指標來衡量 國外不少專家指出,用漏失率衡量漏失水平忽視了管網因素。如果二個城市年供水量均為1000萬m3 ,年損失量均為100萬m3 ,前者管網長度為250km,而后者為1000km,雖然從漏失率統計講,兩個城市相同,均為10%,很顯然,從漏損控制工作和漏失水平講,后者要比前者好得多,因此有人提出要以單位管道長度在單位時間內的漏水量(簡稱比漏水量)來衡量更為合理。 比漏水量(m3/h.km)=年總漏水量(m3)/[管道長度(km)×365×24] 聯邦德國水與煤氣科學技術委員會統計后認為,在粘土層里排管的管網合理的比漏水量為0.1~0.3m3 /h·km,在砂層中為0.15~0.30m3/h·km。
3.用管道比表面漏水量或折算后管道比漏水量來衡量 雖然比漏水量指標比漏失率更為合理,但忽視了管徑大小的因素,管徑越大,即管道表面積和接口的圓周越大,漏水機會也就越大,單純按比漏水量統計,如漏損控制工作水平相同,供水規模越大,則比漏水量會越高。我們認為比較合理的辦法是以單位管道表面積在單位時間內的漏水量(稱單位面積比漏水量)來衡量,管道表面積可以75mm及以上口徑的管道總面積來統計。 單位面積比漏水量(m3 /h/km-m) =年總漏水量(m3)/[ΣLD×365×24] 由于缺乏該指標的有關對比統計資料。我們假設采用統一的管道經濟流速(實際上略有差別),只要有供水規模資料,不同規模的比漏水量可折算成統一的規模,這樣基本上可以在同等的基礎上進行對比。 也就是說管道直徑與供水規模的0.42次方成正比,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比例關系把不同規模的管網比漏水量均折算成10萬m3 /d規模來進行比較,以代替各自的單位面積比漏水量。折算后的比漏水量簡稱為折算比漏水量。 初步結論: 1.衡量管網漏損控制工作的指標,以單位面積比漏水量或折算比漏水量,比漏失率為合理。 |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