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論文類型 基礎研究 發表日期 1985-05-01
來源 《中國給水排水》1988年第5期
作者 傅文德,裘本昌
關鍵詞 高濁度 應用技術 理論
摘要 我國是高濁度河流眾多的國家之一。對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水資源開發中一項重大研究課題。本文主要針對高濁度河水提出了詳盡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探討。

出  自: 《中國給水排水》 1988年第5期第47頁
發表時間: :1988-5

傅文德;裘本昌
(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院)

  我國是高濁度河流眾多的國家之一。據初步統計,黃河中游地區每年每km 2 被沖去的土壤約為3,700t,為全世界土壤平均侵蝕模數134t/km 2 年的27.5倍。黃河是典型的高濁度水河流,年輸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首位;1977年8月初黃河下游出現一次高含沙洪峰,小浪底的最大含沙量達到898kg/m 3 ,黃河支流某些河段的實測最大含沙量達到1,600kg/m 3 ,亦即泥沙的體積占水體體積60%左右。黃河年輸沙總量16億t。長江上游高濁度水也較嚴重;黃河、長江的總輸沙量占世界十三條大河總沙量的29.3%,其它地區也有季節性的高濁度河流。因此,對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水資源開發中一項重大研究課題。

一、高濁度水的理論研究

  本文中高濁度水的含義是“濁度較高的含沙水體中,大于均濃水層的極限粒徑的泥沙,按其粒徑大小,以各自的沉速下沉,而等于和小于極限粒徑的泥沙組成均濃渾水層。此均濃水層中的穩定泥沙,其大小不同的泥沙顆粒以相同的沉速組成群體下沉,此群體的沉速就是渾液面沉速”。其含沙量一般為10~30kg/m 3 以上。
  1.流變特性的研究
  高濁度水排泥泥漿輸送流變特性與清水是不同的,屬于非牛頓體流體。1922年賓漢提出非牛頓體流體的滯性定律公式:
  τ=τ o +
  式中:τ o ——極限(初始)切應力;
  η——剛體系數(或滯性系數);
  du/dy——流速梯度。
  所以非牛頓流體又可稱為賓漢流體。這種流體在靜止時具有足夠剛度的三維結構,足以抵抗小于屈服應力τ 0 的任何力。因此,在高濁度水河流中,有時會發現“槳河”的現象,也就是在一定的能坡作用下,而流速等于“零”。引起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濁度水中泥沙達到一定數值之后,滯性系數η增大,從而使切應力τ 0 和流速梯度du/dy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使切應力τ成為極限切應力τ 0 ,如果切應力τ超過屈服應力τ 0 這種三維結構就分解和清水流體(即牛頓流體)一樣。
許多學者研究認為極限切應力,主要受含沙量和泥沙粒徑的影響;即在相同的泥沙組成條件下,含沙量越高越容易形成賓漢流體,但在泥沙組成不同的流體中,組成的泥沙顆粒中細顆粒越多越容易形成賓漢流體。高濁度水中形成賓漢流體的流變特性,是高濁度水水流中特有的性質,它直接影響渾液面沉速和水流的阻力變化規律。
  2.自凝作用的研究
  在高濁度水中,由于泥沙顆粒眾多,顆粒間的碰撞機率較高,自凝作用尤為一般水體要強烈。在研究中發現影響顆粒自凝過程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粒徑,粒徑越細,自凝越強烈;另一是濃度,濃度越高,自凝也越強烈。由此可見:在高濁度水中,由于自凝作用,使粗細不同的泥沙,在沉淀中通過凝聚成絮凝體而提高沉速。因此,在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研究中,經常被由于自凝作用產生的影響所干擾,使某些研究成果得出掩蓋真相的參數。為了更好的研究高濁度水的沉淀機理,經常采用分散劑處理高濁度水的泥樣,使其消失自凝作用。
  3.穩定泥沙的研究
  在高濁度水處理技術中,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泥沙組成中的穩定泥沙,因為非穩定泥沙容易去除。對穩定泥沙的研究,許多論文提出≤0.016~0.031mm的粒徑為穩定  泥沙粒徑的科學論據,這些提法在一定的研究范圍中都是合適的。但許多學者發現高濁度水中穩定泥沙體積濃度并不是一個固定數值,穩定泥沙體積濃度隨穩定泥沙重量濃度的增高而增大。
  4.極限粒徑的研究
  極限粒徑是研究高濁度水沉淀機理的一個重要參數,其數值和穩定泥沙的體積濃度和重量濃度有關。極限粒徑指的是組成均濃層的穩定泥沙顆粒中的最大粒徑。由于>d 90 的粒徑不易選取正確,故一般取d 90 的粒徑作為極限粒徑的代表值。通過對極限粒徑的研究,能掌握高濁度水中的穩定泥沙含量。在高濁度水處理技術中,很多設計與生產運行參數主要是根據穩定泥沙含量決定的。
  5.渾液面的沉降特征和曲線研究
  渾液面沉速是泥沙約制沉降的表觀特征,渾液面沉速就是均濃渾水層中穩定泥沙的群體沉速,渾液面沉速是高濁度水研究及處理中的一項重要參數。影響渾液面沉速的主要因素是穩定泥沙濃度、水溫、泥沙比重、穩定泥沙含量、泥沙粒徑及不均勻系數等。
  對渾液面沉降曲線的研究,很多著作已有詳盡論述,這兒只把沉降曲線形式(見圖1)簡單介紹如下:由A至B是加速沉降區段,在沉降開始由于泥沙自動絮凝過程進行,使渾液面沉速不斷加快,B至C點渾液面沉速保持不變。C點至K點渾液面出現減速后又重復出現等速階段,因此,把這段曲線稱為第二等速沉降階段,K點后沉速迅速轉入急驟減速階段,進入泥渣濃縮階段。

  6.泥渣濃縮研究
  高濁度水的泥渣濃縮是高濁度水凈化技術中一個重要參數。在研究中得出了積泥壓力及泥漿高度是影響泥渣濃縮的兩個重要因素,并且是兩個相反方向的因素。前者促使泥漿濃縮,后者則阻礙之。積泥壓力和泥漿高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積泥壓力的計算公式

  適宜于處理高濁度水的聚丙烯酰胺,其分子量在200~600萬之間,分子量過低降低混凝效果,分子量過高增加溶液配置的難度。聚兩烯酰胺分子為線型結構,其酰胺基團從碳主鏈伸出,與泥沙顆粒結合,產生架橋作用,將原來分散在水中的泥沙顆粒結成絮濃度更高的絮凝體,從而提高渾液面沉速,大大縮小所需沉淀池的容積,使凈化高濁度水的技術在大規模生產中切實可行。
  8.普通混凝劑與聚丙烯酰胺比較的研究經過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普通混凝劑和聚丙烯酰胺處理高濁度水時其最大含沙量為:
  硫酸鋁最大處理含沙量10~20kg/m 3
  三氯化鐵最大處理含沙量20~30kg/m 3
  聚丙烯酰胺最大處理含沙量100~150kg/m 3
  9.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研究
  水解的聚丙烯酰胺比不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絮凝效果提高2~9倍。最佳水解度為25~31%。攪拌罐中過高的攪拌強度會使聚丙烯酰胺的線狀分子鏈斷裂,導致分子量降低,絮凝效果變差。絮凝劑配置濃度為10%。
  10.投加濃度和分部投藥的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為使藥劑在水中迅速分散,充分混合,投加聚丙烯酰胺絮凝劑最佳濃度值為1~2%。
  聚丙烯酰胺在處理高濁度水中,分部投藥比一次投藥的絮凝效果為佳,如以渾液面沉速為比較值,則前者為后者的3倍多。所謂分部投藥,就是將投藥量分成兩部份分別加于水中,每加入一部份藥劑后,使與水迅速混合,然后立即加入另一部分藥劑,再與水迅速混合。由于分部投藥,避免了過高的藥劑濃度與泥沙結合,造成活性基團被封閉的后果,因而達到了較佳的效果。分部投藥的比例一般先投加60%,然后再投加40%為佳。
  11.投加劑量的研究
  影響聚丙烯酰胺的投加劑量的兩個主要因素為高濁度水的含沙量及泥沙顆粒組成。增加投藥量可提高渾液面沉速,但不能增加等速階段的沉降水深。在運行中控制排泥,有助于降低投加劑量。經生產實踐證明聚丙烯酰胺投加劑量精確掌握與控制,是處理高濁度水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12.排泥濃度的研究
  投加聚丙烯酰胺處理高濁度水時,在濃縮時間為1h,亦即連續排泥的情況下,排泥濃度一般在380kg/m 3 左右。排泥濃度的高低,隨混凝沉淀和自然沉淀的濃縮時間長短而變化;濃縮時間短,混凝沉淀的泥漿濃度較自然沉淀高;但濃縮時間長,混凝沉淀的泥漿濃度遠遠低于自然沉淀。在生產實踐中,一般生產構筑物濃縮室體積有限,濃縮時間都較短,所以還是采用混凝沉淀的排泥濃度效果較佳。
  排泥水率一般隨進水含沙量的增加而增高,在無實驗資料時可參考(3)式計算。
  N=0.26F(3)
  式中:N——排泥水率%(排泥水量占進水量的%)
  F——進水含沙量(kg/m 3 )
  13.聚丙烯酰胺與泥漿顆粒表面積關系的研究
  水中泥沙顆粒表面積是高濁度水混凝中影響聚丙烯酰胺投加量的主要因素,該研究為生產中準確地確定投加量提供了依據,深化了理論研究成果。
  14.最佳絮凝條件的研究
  在高濁度水處理的聚丙烯酰胺最佳絮凝條件的研究中,探索出影響聚丙烯酰胺的抗剪切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分子鏈的長度(與分子量有關)和單位體積內分子鏈的數量(與藥劑濃度有關)。并且得出了一般規律:臨界抗剪分子量隨剪切速度的增加而減小,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加。
如最佳絮凝條件用最佳GT值來表示,從研究中得出:沉降開始時,渾液面沉速隨GT值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出現一最大值后,又隨GT 值的增加而減少,最后穩定于某一值,不再隨GT值發生變化。渾液面沉速的最大值與穩定值相差很大。當原水含沙量為100kg/m 3 時,采用較低的攪拌速度,最大值比穩定值高2~5倍,對在設計中保證最佳絮凝條件的實用和經濟意義是很大的。良好絮凝效果的最佳GT值,一般在2000左右。
  15.斜板技術的研究
  斜板技術用于高濁度水處理,已有許多大專院校、科研、設計單位進行理論與半生產性研究,取得一定的效果,初步確定了上向流與平向流斜板處理高濁度水的有關工藝參數,并從理論上加以探討后,得出若干經驗公式與半理論公式,為生產上應用提供了可靠的數據。
  16.泥漿輸送的研究
  在高濁度水的處理技術研究中,為妥善解決排泥問題,泥漿輸送是一個重要課題。
  高濁度水處理后的排泥,一般通過輸泥管道排除,其濃度一般為300~600kg/m 3 。排泥管道的阻力損失,主要是水流阻力和內摩擦力。研究中得出管中輸送的排泥泥漿濃度的流變特性,均屬賓漢流體范疇。不同濃度沉淀泥漿體的剛度系數及屈服應力值見下表。

  研究中還發現投加聚丙烯酰胺的泥漿在管道輸送中,與不投加聚丙烯酰胺的泥漿相比,在層流狀態下為增阻,但在紊流狀態下則為減阻,其數值可減少15%左右。原因是投加聚丙烯酰胺后,改變了紊流中動能和動量的傳遞,遏制了橫向脈動流速,減少系流旋渦的阻力,最終導致紊流動能的減少。

二、應用技術

  高濁度水處理應用技術,目前水平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在總結我國三十余年處理高濁度水設計、科研、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用了七年時間,編出國內外第一部《高濁度水給水規范》,它反映了我國凈化高濁度水給水技術的特色和水平。
  2.編寫了有實用價值的處理高濁度水的設計手冊,對今后的凈化高濁度水的水廠設計和研究有指導意義。
  3.高濁度水的取水口位置選擇,是工程設計中首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現已摸索出在穩定河段取水、不穩定河段取水、游蕩型河段取水的設計要點和各種取水構筑物的適用條件,為高濁度水工程取水口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經驗。
  4.基本掌握處理高濁度水技術中各環節的要點,對高濁度水的定義統一了看法,確定了一級處理流程和二級處理流程的選擇原則,為保證供水安全可靠,提供了有效的數據。
  5.總結了黃河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取水口與凈化工藝,為進一步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提供了初步的經驗。
  6.基本掌握處理高濁度水的各種藥劑的最大含沙量值,總結了聚丙烯酰胺的最佳配置濃度和投加濃度,配置藥劑的攪拌罐已有一套標準設計圖,聚丙烯酰胺產品標準目前正在編制。
  7.對高濁度水處理中排泥方法和泥渣出路問題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認識。處理構筑物內泥渣的濃縮與排除,以及排出泥渣的合理利用,是保證凈化工藝正常運行的關鍵。如以黃河中下游一座出水量為10萬m 3 /d的水廠為例,當凈化100kg/m 3 的含量的高濁度水時,每天需排出含水率為26%的干泥13500 t。如根據黃河平均年的含沙量計算,該水廠的每年總泥量(26%的含水率)高達100萬t,如不妥善解決,就會影響凈水工藝的正常運行。
  8.初步總結出高濁度水處理構筑物的特點是,應具有快速混合聚丙烯酰胺絮凝劑和使進水泥渣兩次分離的構造要求,還應有足夠的泥渣濃縮面積和容積,適于安裝排泥機械,排泥系統暢通等。如果用作一級處理構筑物的池型,還應有處理低溫、低濁度水的要求:如良好的反應條件和回流活性泥渣等。另在池體的構造方面,應避免泥渣易于沉積而不易排除的角落和引起泥沙淤堵的小縫隙和小孔眼等設施。處理高濁度水的新型構筑物有XB——1型、XB——2型水旋澄清池、水力——水旋型斜管綜合池、新型豎流式沉淀池等。
  9.新理論指導的輻流式沉淀池
  輻流式沉淀池是我國處理高濁度水的傳統池型。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對輻流式沉淀池沉淀機理的研究有了根本性的改變。輻流池原先的計算理論和計算公式是根據單一顆粒自由沉降的機理推導,現在是根據群體沉降理論來推導計算公式。用新理論計算的輻流池,無論從理論上還是生產實踐上都有了較大的進展。
  10.對長江上游多沙型的高濁度水處理,已掌握了初步規律和設計要點,在長江上游根據其組成的泥沙濃度中沙量大于泥量的特點,設置沉砂池設施,預沉粗顆粒砂粒后,再進入沉淀(澄清)設備,有較佳的經濟與技術效果。
  11.高濁度水處理流程自動化
高濁度水處理流程自動化,已在蘭州市自來水公司等單位實現。為了提高水廠運行可靠性,保證水質,消除渾水季節緊張情況、降低產水成本,已實現投藥、排泥、輻流池運行的自動化管理,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