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污泥處理處置特別關注案例”評選結果已于日前揭曉。內蒙古呼和浩特污泥處理系統工程(以下簡稱“呼和浩特項目”)、南口污水處理中心污泥高速資源化成套裝置項目(以下簡稱“南口項目”)兩個案例榜上有名。兩個案例均采用水熱工藝。
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王凱軍在于日前舉辦的“2011(第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對上述兩個案例進行了點評,并由此分析了水熱工藝的發展。
呼和浩特項目(100噸/日):實現水熱工藝由試驗向工程的邁進
“呼和浩特項目改變了目前我們在水熱工藝上雷聲大雨點小的現狀!”王凱軍表示,從北小河項目(5噸/日)、東莞項目(5噸/日)、太湖項目(10噸/日)到北京機電院、天津機械進出口公司相繼開展中試,盡管業界對于水熱工藝的關注程度日趨增加,但始終僅停留在試驗階段。“呼和浩特項目的出現實現了水熱工藝由試驗向工程的邁進。這是非常可喜的!” 盡管項目目前尚未運行,但足以引起業界的特別關注。據王凱軍介紹,同時進入工程化的項目還有北京機電院于青島的項目。
另外,王凱軍表示,從工藝角度來看,與當前大部分水熱工藝都是后續進行厭氧消化不同,呼和浩特項目在污泥脫水后即考慮作為RDF燃料。
南口項目(50噸/日):提出水熱加氧化 降低能耗
南口項目采用由北京綠創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HiROS工藝。據王凱軍介紹,與一般的水熱工藝不同,南口項目提出濕式氧化,即水熱加氧化。王凱軍說,低溫低壓的濕式氧化過程中會放熱,每噸污泥的處理能耗僅為一般水熱法處理能耗的1/10。
另外,南口項目中設備的標準化程度也較高,現場非常規整。“這也是一個高起點的表現。”王凱軍說。
此外,據了解,從事該項目的工作人員在產品——肥料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較為系統的評價指標標準。(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