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至17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生態建筑建材及城市建設博覽會(以下簡稱“城博會”)在河北省廊坊市舉行,博覽會以“打造綠色生態建筑,建設環保低碳城市”為主題。
本屆城博會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河北省政府支持,中國建筑文化中心、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廊坊市人民政府、中化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陳大衛、河北省副省長宋恩華、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曹汝濤、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朱正舉等領導,以及部分駐華大使、國內外四十余個省市領導、和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及千余名建設領域的投資廠商出席盛會。
本屆城博會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為主線,以“高水準的展覽展示、高層次的專業論壇”為載體,共由開幕式、主題論壇、專題論壇、展覽活動和公益活動等部分組成。為國內外目前最前沿的技術產品的推廣,服務區域經濟一體化、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提升城市整體形象貢獻力量。
城博會盛大開幕
9月14日晚,第十六屆城博會舉行開幕式,陳大衛、宋恩華、朱正舉與廊坊市市委書記趙世洪一起為城博會啟幕。
宋恩華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辭,他說,建設生態宜居城市,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已經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方向,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本屆城博會通過舉辦高水準的展覽展示、高層次的專業論壇,交流推廣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技術、新觀點,為全國各地構建了合作交流的平臺,必將進一步推進生態城市探索與實踐,引領城市未來發展。
從左至右順序應為:廊坊市委書記趙世洪 河北省副省長宋恩華 河北省住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陳大衛 城鄉建設廳廳長朱正舉
陳大衛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和節能減排。《“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強調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國內許多城市進行著有益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些好經驗和做法。他還表示本屆城博會的定位,是順應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形勢和要求。關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展覽和研討,對健全經濟、適用、環保和節約資源的住房標準體系,促進住有所居具有積極意義。
奏響城市樂章的最強音
9月15日上午,作為本次城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重大活動保障工作交流會”大型主題論壇,在廊坊國際飯店舉行。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翟樹杰和董倩共同主持本次以“奏響城市樂章的最強音”為題的主題論壇。
宋恩華、曹汝濤、朱正舉等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其他省市的政府官員、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房企高管及投融資機構和各界媒體出席了本次論壇。
包括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田義祥、北京市朝陽區副區長李春、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局局長章興泉、原上海世博局副局長黃耀誠在內的近20名重量級嘉賓在交流會上同臺暢議,并針對中國成功舉辦的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園博會及各地城市特色大型活動的保障工作,分別從環衛、交通、消防、安保、市政建設、場館后期經營等方面進行經驗分享和借鑒。
本屆城博會在主題論壇之余,還同時舉行了以“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融資研討會”為題的專題論壇。圍繞“擴寬投資模式,提升居住水平 ”介紹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先進經驗,探討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途徑及做法,保障性住房資金籌措模式等。
三萬平米展區 七大展覽活動
在學術探討之余,本次城博會還舉行了豐富的主題展覽活動,在展覽面積近3萬平方米的展覽場館中,相繼舉辦了“保障性住房建設產業化示范與投融資展”、“生態宜居城市(社區)及建筑體驗展”、“全國建筑節能與新型建材展”、“百優建筑部品進駐保障房活動主題展”、“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展”、“全國城市建設配套設施及服務展”和“中國廊坊城市開發與生態人居展”等主題展覽活動。
展覽活動匯聚國內外最先進的生態建材和建造技術,濃縮三年大變樣工作的建設成果和城鄉巨變。為與會代表和各界參展商搭建了良好的經驗交流和學習的平臺,為廣大參展商贏得了無限的商機,同時也實現了觀看展覽的群眾與這些最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產品活動了生動和直接的接觸,直觀感受我們的科技發展變化。
同時,城博會舉辦方于9月16日,在廊坊開發區會展中心還舉行了廊坊市城鄉規劃建設項目發布會,在城博會期間還舉辦了“舊燈換新燈,星空送光明”低碳生活進萬家大型公益活動。這也體現了第十六屆城博會以“節能、環保、綠色、和諧”的宗旨。
據悉,本屆城博會共有238家參展單位,參加展覽工作人員2430人左右,展覽面積28000平米,展位數量1500個國際標準展位;展覽期間簽訂3.82億人民幣,美元4606萬元,意向訂單5.13億元人民幣;本次展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加拿大、丹麥、荷蘭、日本4個國家共計65000人參觀。
城博會的成功舉辦,對于河北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建筑、建材及城市建設博覽和招商引資平臺,服務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對于促進城鄉建設行業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城鎮建設三年上水平穩步實施,實現城鄉建設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李冬輝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