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加石灰見效快、效果好,但是從污泥處置整個發展路徑來看,還是一種偏簡單、臨時性的解決問題的一種技術方法。”2011(第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中國水協排水委員會主任楊向平以“北京小紅門污水處理廠污泥石灰處理工程”為案例,對石灰穩定技術進行了中肯點評。
楊向平分析,北京小紅門污水處理廠污泥石灰處理工程之所以會入選“2011年度污泥處理處置十大推薦案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該工程符合國家城鎮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政策。
第二, 該工程規模大,一天加石灰的污泥量大約達到500噸,最高時日產量曾達1000噸。
第三, 加入石灰后,污泥狀態改變,含水率明顯降低,在氣味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大大降低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便于輸送,也減輕了周圍居民的怨言。
第四, 項目投資有限,運行費也可接受,便于實施。與污泥消化、堆肥等工程動輒一兩年的建設時間不同,石灰穩定工期短,見效快。隨著污泥量的逐年遞增,污泥處理對時間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從這一點上來看,石灰穩定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也是將其評為十大推薦案例的重要原因。
楊向平介紹,北京之外,這類項目在廣東、山東、河北等地也有很多,直接的效益還是很明顯的。但他同時提出,運用石灰穩定來進行污泥處理在運作過程中面臨著一大困難,即后續的污泥怎樣繼續處置。
污泥加石灰后含水率下降,但固含量并沒有減少,未能有效實現減量化;同時加入石灰后污泥的PH值也會發生變化,一般會達到10-13,堿性增強,給后續的利用帶來困難。他舉例表示,如果用這類污泥做磚,磚廠能否持久應用是一個問題;如果用這類污泥做覆蓋土,垃圾管理部門會否長期使用也是個問題;如果用來填坑,雖然未對環境帶來太大污染,但基本上也是屬于一種棄置。
楊向平估計,作為一種臨時的有效技術,石灰穩定有其可取之處,但隨著我國在污泥處置這方面投入的資源越來越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該項技術或許會被其他技術取代。
相關鏈接:
張辰點評2011污泥焚燒及熱干化推薦案例
黃鷗點評2011污泥脫水處理推薦案例
王洪臣點評2011污泥好氧發酵技術推薦案例
杭世珺點評2011污泥厭氧消化處置案例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