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訊 6月17日,在“環境產業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研討會”暨“清華大學-北控水務集團環境產業聯合研究院”成立儀式上,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發表主題演講,分析我國城市水環境,提出多項發人深省的觀點。
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進行主題演講
陳吉寧校長表示,曾用“單位土地第二產業增加值”來表征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對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美國、中國等國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國的這一數據已經是日本、德國等在50年前達到最高水平時的兩到三倍,也就是說我們要付出德國、日本等國兩到三倍的代價才能解決工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再考慮到當下中國所面臨的工業化、城市化雙重壓力,這個倍數恐怕已遠超“兩到三倍”達到“十倍”左右的水平,這勢必給技術研發帶來新的挑戰,如果沒有“十倍”的技術進步的話,那今天所有復制歐洲和美國的治理模式都將很難成功,今后必然會遇到問題。陳吉寧校長向中國水網等媒體介紹,技術進步、行為變化、系統結構重構可否解決“10倍”問題、城市自然水循環與社會水循環的多層次成本效益問題、城市二元水循環高效調控的機制問題等都是當下中國城市水環境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解決城市水問題過程中,陳吉寧校長分析,出現了以下幾大誤區:
城市水資源量的有限性和經濟性誤區 人們經常將水資源看作是可再生、可重復利用的,但實則不然,在理論極限狀況下,單個城市的最大可用水資源量是取水量的6.69倍,超過這一極值就無法再生。同時從經濟性角度來看,在當前經濟可接受范圍內,通過再生得到的最大可用水資源量可達到城市取水量的1.3-1.7倍,因而許多城市所說的污水回用達到100%,經濟上實則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值得的。
排水體制選擇誤區 按照城市排水體制規范,各個城市都要開展排水分流制。分流制有其優勢但也難免弊端。陳吉寧校長曾以兩年一遇30mm的場次降雨分別對北方地區20個城市合流制與分流制排水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并對兩種排水系統在歷時相同、重現期不同的場次降雨下的污染物削減能力進行模擬。結果顯示,降雨量對于排水體制選擇的結果影響顯著,年均降雨量小于500mm時,合流制系統優勢明顯;降水量大于2200mm時,分流制系統優勢明顯;介于兩者之間時,各自的優勢并不是那么大,而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意義的思維。
城市污染負荷控制的成本效益誤區 中國水網觀察到,我國水環境改善過程中往往缺乏對成本效益的考量。陳吉寧校長表示,花大錢辦小事的局面經常出現。以太湖流域的成本效益為例,目前,太湖流域最急迫的工作并不是水質一級A的提升,而是在于污泥問題和城市管網輸送問題的解決,這兩大問題解決后帶來的效益恐怕要遠遠大于一級A升級改造所帶來的附加值。實施綜合的工程與非工程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城市非點源污染的峰值濃度以及徑流沖擊負荷,能使城市徑流COD峰值濃度降低30%左右,COD總徑流負荷平均削減45%。
重建設輕運行的誤區 目前我國污水處理中“重建設輕運行”現象較為普遍,中國水網在研討會現場了解到,如果將負荷不足70%的污水廠提高到70%,那么每年將可多處理21.5億立方米污水,與新建一座日處理量843萬噸污水廠效果相當。陳吉寧校長表示,運行領域的開發潛力巨大,對工程建設、產業發展、政府監管等多領域都有一定影響。整個環保產業正從重投資建設逐漸向重運行服務轉型,這對中國城市環境來說,是一個標志性的拐點。
在發言中,陳吉寧校長對城市水系統結構與布局、污水排放統一標準、再生水利用率計算等問題的分析同樣精辟入里。6月24、25日,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及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聯合主辦的“2011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陳吉寧校長將就“十二五”期間的水環境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戰略思考。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