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編者按:2010年的中國水務市場不能忽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碧水源”,下同)這個名字,它不僅創造了創業板估值的記錄,而且點燃了無數環保企業家的資本野心。雖然碧水源稱自己的利潤主要來自膜設備和工程,但是奇高的募集金額將其推向了水務投資,使其成為水務投資企業的一員,成為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中的年度新星。同時,2010年,借助上市,碧水源涉足許多領域,它的發展戰略、發展前景值得關注。盡管碧水源的發展還伴隨著一些懸念,但是,我們期望和相信碧水源會在水業競爭的艱途上順利前行。
碧水源創建于2001年,自成立以來,公司致力于解決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雙重難題。2010年4月21日碧水源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上市,為水處理工程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近日,碧水源宣布將進入凈水器市場,計劃三年左右進入領導品牌行列;同時,開始涉獵污泥處理等領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的采訪,再一次讓我們印證了這句老話。
成功來源于努力創新
“非常感謝中國水網舉辦的2010年度水業評選活動,碧水源公司的此次入選‘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得到了各位領導、專家、客戶和社會各界的認可與支持,我代表碧水源公司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謝。”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說,碧水源發展至今整十年,公司始終堅持以膜技術為核心解決方案治理污水、實現污水資源化,在國內做了一些有一定影響的工程,在國家重點關注水環境敏感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0年4月,碧水源在創業板成功上市,公司技術能力、資產和資本運作能力都得到較大的釋放,獲得更快的發展。董事長文劍平認為碧水源入圍“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的最本質的原因在于,碧水源是一個具有鮮明特點的公司,長期以來堅持自主創新,開發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膜材料制造、膜設備制造和膜應用工藝技術,是世界上同時擁有上述三項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少數公司之一;碧水源作為中國污水資源化技術的開拓者和領先者,采用膜技術解決我國“水臟、水少和飲水安全”問題,目前實現膜處理工程總量超過每天300萬m³,每年產生高品質再生水超過10億m³,位居世界前列,公司未來發展市場空間巨大,前景美好。
2010年,碧水源碩果累累
2010年對于碧水源來說是輝煌的一年,除了在創業板上市以外,碧水源在北京懷柔“中關村創新基地”建成了高水準的膜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中心,他們的生產工藝、膜片品質、膜絲種類和膜生產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僅高強度PVDF膜的生產能力就達200萬平米/年,同時,濕法、熱法高品質多種超濾膜也于2010年底投產,總產能達150萬平米/年,產品供不應求。
繼太湖流域之后,碧水源成功拓展了云南市場,于2010年2月成立了云南城投碧水源公司,目前,環滇池流域治理,昆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以及未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治理都很認同碧水源的膜技術和整體實力,同時公司在太湖流域、南京、湖南、湖北、天津、河北等地市場和項目進展也較順利,預計2011年北京以外的外地市場產值貢獻比重可達60%以上。
在拓展市場的同時,公司的業務領域也得到了拓展,成立了北京碧水源凈水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民用凈水設備和產品的研發和銷售,關注民生。同時公司還收購了普瑞奇環境工程公司,重點拓展工業廢水處理領域,之后,公司還成立了污泥處理事業部,進入固廢領域。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碧水源作為“國家第三批創新型企業”和“首批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型企業”,非常重視研發和人才建設,今年公司已成功申報博士后工作站和北京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同時聯合國內17家單位發起成立膜生物反應器(MBR)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招聘了眾多海外人才。
碧水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極強的研發創新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和項目服務能力。文劍平董事長說:“碧水源膜產業鏈涵蓋了從膜材料生產、膜設備制造、膜工藝設計到膜技術應用工程建設、運營服務這些關鍵核心環節,而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碧水源發展的歷程就是中國MBR發展的歷程”,文劍平董事長自豪的說,但我們始終很清醒,碧水源能成功上創業板,首先是符合國家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宏觀大環境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其次在于碧水源始終苦練“內功”,視創新為生命,自主開發的40余項專利技術,填補國內多項空白,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首批國家自主創新產品、國家重點新產品、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等榮譽。
碧水源長期堅持自主創新戰略和膜產業發展方向,十年來堅定不移、勤奮努力,得到了政府、客戶和廣大股民、同行的認可。文劍平董事長表示碧水源會繼續創新進取,不斷完善、發展MBR技術,攻克難關,不負眾望。同時,他期待更多的環保公司能夠上市,脫穎而出。
膜的魅力
5年前,膜技術在污水處理行業發展較慢,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個人投身膜領域,膜處理污水已經成為我國水環境領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國家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中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領域均涉及到膜科技產業的內容,《節能環保產業規劃》中明確提出重點攻克膜生物反應器、重點研發和產業化示范膜材料。
膜技術的應用前景已不容置疑。目前,碧水源致力于攻克應用過程出現的一些問題。在快速做大膜技術應用市場蛋糕的過程中,碧水源大力加強自主創新,整體提高國產膜材料品質和膜設備性能,以及膜工藝系統設計和運營管理規范化、標準化水平,使國內膜技術應用市場更成熟,膜企業成長更健康,膜產業發展更可持續。去年12月份,碧水源聯合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環科院、天津膜天膜、海南立昇、華北院、西南和中南院、無錫市政院等共18家單位,發起成立了膜生物反應器(MBR)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碧水源作為首屆聯盟理事長單位,通過聯盟技術創新資源優勢和產業鏈資源集聚的優化配置,突破MBR技術發展的瓶頸,帶動相關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我國的自主創新力量及MBR污水資源化產業,使之成為解決我國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依靠技術。
有發展就會有競爭。目前,國內外不少企業都在從事或關注MBR這一領域,碧水源目前占全國市政污水MBR市場約60%以上的份額,具有整體技術能力和實力,特別是在萬噸以上大型MBR項目上,碧水源更是業績眾多。
近年來,從事膜技術的企業的發展迅速,MBR蛋糕越做越大。文劍平董事長認為,MBR技術門檻較高,從膜材料、膜設備到膜工藝系統設計和應用,都不是一個企業簡簡單單就能做好的,但是,任何時間,碧水源都會保持開放積極的心態,努力扎實做好自己的事情,為做大做強MBR產業,為國家解決水環境問題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企業義務。他說:“解決中國仍至全球‘水臟、水少’的問題,出路就在膜技術!通過規模化來降低成本,通過創新攻關來降低運行能耗,這兩個方面都會在‘十二五’期間得到解決”。
技術+資本+管理,形散神聚
碧水源的發展定位和方向是用膜技術解決我國“水臟、水少和飲水安全”問題。在以膜技術為核心的業務基礎上,碧水源開展投資運營業務、飲用水處理業務,使公司的業務方向得到拓展。
“十二五”期間將有大量的污水廠要提標改造,大量的再生水廠要改造建設,自來水廠也要按106項新標準提標改造或新建,這給膜處理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碧水源亦將帶著先進的膜技術產品和資金,在某些市場區域和項目運作中,通過“技術(產品)+資本+(運營)管理”的模式,使公司的業務經營更加靈活、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而且這種模式是以碧水源膜技術產品服務為內涵,確保碧水源項目的技術含量、核心價值和服務增值,并有效的補充EPC經營模式。
水務行業與碧水源的“十二五”之路
“十一五”期間中國水務行業結合國家相關政策,發展非常迅猛,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整合,形成當前水務市場大的格局。“十二五”期間,結合節能環保產業規劃和國家水利發展規劃,水務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將從先前重點關注污水治理轉移到加強污水資源化、污泥處置以及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保障供水和飲用水安全處理這一更高領域中來,解決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帶的“水臟、水少和飲水安全”問題,進而解決我國“水危機”,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水務行業管理上還需提高標準,嚴格執法,在行業發展上我們要攻克核心技術,創新占領技術高地,而不是搞簡單的‘拿來主義’”,文劍平董事長說。
“十一五”期間,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碧水源及時、規范、透明的披露信息并接受大家的關注和監督。“十二五”期間碧水源將立志成為解決我國水污染與水資源短缺的依靠力量,成為我國自來水廠建設和保障飲水安全的骨干力量;公司自主研發的超/微濾中空纖維膜品質和產能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O低壓反滲透膜品質和產能達到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MF/UF/RO三膜工程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年銷售收入較大規模的增長。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啟年,碧水源計劃重點做好高碑店100萬噸、小紅門60萬噸(CMF工藝)再生水項目,加強重點區域市場的深度開拓,加強膜技術在自來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垃圾滲濾液處理等領域的推廣應用,以及碧水源民用凈水設備和產品的銷售及市場推廣;同時加快膜產業基地三期建設,擴大產能以滿足市場項目訂單需求,并不斷完善膜絲、膜元件、膜組器的系列化、標準化工作,加強新型膜材料、新一代節能降耗型膜生物反應器的研制和新工藝。
編輯:孫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