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的環境氛圍,實現騰飛更需要政策支持和自身模式轉變等多重跨越。
隨著國家新興產業規劃刮起的春風,很多關注環保的業內外人士都驚呼,環保產業發展的春天到了。可在春天到來之時,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模式還需要更多臺階需要跨越。
能源經驗催生服務新模式
現在的BOT方式是市場主流,但BOT也僅是嘗試,在促進環保產業快速路上,還需要有一種更直接方式的服務機制推動,那就是環境合同服務。
記得一位做節能的朋友,去年從深圳殺進天津時,信心滿滿。支撐他高漲信心的就是從中央層面,政府開始大力強調節能減排,并將其作為一種制度考核,另外就是合同能源管理制度作為一種市場機制得到中央政府層面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在他認為,合同能源管理解決掉了一個業務困境,以前給客戶談節能,客戶一沒有節能動力,二對節能效果不信任,先掏錢實驗節不節能的風險太大,三是采取后期節能分成存在政策盲區,需要分給節能公司的收益沒有出處,容易被認定為節能公司和客戶公司及決策者的黑幕交易。而如今節能是考核目標,有政績壓力和動力;另外,因為國家肯定了能源合同管理機制,就可以在前期免費為客戶服務,后期參與節能效益分成。收益分成可以寫進合同里,帳目問題可以解決。
事實上,他也的確獲得了機會,在過后不久,天津市政府相關單位發布了全市范圍內的節能行動,并以補貼形式促進公司和個人換領新式節能燈。
回轉到水行業,這個在節能行業相對成熟的模式也正在成為水行業摸索發展的方向。
環境合同服務現身“十二五”規劃
在一次中國水網組織的媒體發布會上,作為環保部牽頭制定的《環境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起草建議人之一———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透露,該《規劃》草稿,擬將在環保領域引入合同環境服務概念,初步計劃選定部分試點,在土壤、河流、生態修復等多方面進行合同環境服務。他認為,通過引入合同環境服務,未來環保企業將逐漸向綜合環境服務商轉變。
另根據《南方都市報》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的采訪,環境服務的市場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說無限,“幾乎任何一個工業環節、乃至住宅附近的環境,都可做環境服務。”目前我國從事環境治理工作的人員有幾十萬人,如果引入市場力量將部分事業單位的環境監管、治理職能釋放出來,將催生監測、環評、影響評價、審計、設備等多個方面的環保市場。林伯強建議,我國應強制或鼓勵國企來做合同環境服務,同時由政府提供擔保,壯大民企服務商的融資能力,從而促進綜合環境服務的發展。未來綜合環境服務將成為環保企業發展方向。
三大問題阻礙發展步伐
雖然愿景良好,尤其是政府已經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考核指標,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都具備了投入環保的壓力和動力,但現階段實行環境合同服務還是有很多的障礙需要克服:
首先是模式中強調的收益分享.其中的收益如何界定,如何評估,由誰買單。不比上述的節能燈,節省的用電數可以明確計量,但環境治理的收益比較難于量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制約收益分成的實現。而且難以評估收益也自然難以評估投入產出,不解決這個問題,就難免會出現現在很多環保投入不但超支,而且最終打了水漂的惡劣現狀。
同時環境的收益者相對可能比較廣泛,比如鄱陽湖治理,即使收益可以計算,誰最后來為收益買單,買多大比例的單,即使讓相關政府來作為受益主體買單,也很可能造成部門利益糾纏等,這也將直接決定著環境治理公司的成本回收和利潤。
其次,實行合同管理,也需要治理方先行負擔成本,必然對治理方的實力提出了要求。如果完全依靠自有資金發展,實際可行,但相對使用融資手段等資本杠桿進行撬動式發展,其成本優勢和速度必然會遜色很多。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金融渠道支持,也決定著此模式和行業發展的質量和速度。
而現實情況是,現在的國內融資環境惡劣,尤其是很多私營企業遭遇嚴重歧視,提供有引導性的金融政策必要而且重要。
另外,能源合同管理一樣,環境合同服務也必須解決先花錢后分利的制度障礙,尤其是作為環境產業主要受益人的政府及國家企事業單位,要允許財政資金采購環境服務。《規劃》的建議人之一,傅濤接受<中國環境報>采訪時也強調認為,目前各級財政只允許采購環保工程和設備,還不支持采購環境服務。而作為環境服務最大的采購商,地方政府如果無法動用財政經費購買環境服務,將是合同環境服務開展的最大障礙。
傅濤認為,目前國家對產業的思路往往是要扶持哪個產業,就大筆給產業投錢。但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對于有些產業而言,投給供給方,不如獎給需求方。如果國家對環境服務業提供扶持經費,最好能夠補貼用戶。“對于工業排污客戶而言,同樣可以實現政府采購環境服務,可以通過轉移支付對工業用戶進行補貼。需求的打開對產業、市場的刺激將十分直接。”
在法律方面,也必須盡快加強有關此的相應法律法規建設。和能源合同管理一樣,因為環境治理收益目前難以也沒有明確科學的量化標準,所以此模式前期一般也僅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進行。如何保證治理企業的技術、資金等條件可以實現持續保持品質的提服務,如何保證收益單位可以按合同進行收益分成,在當前市場魚龍混雜、信用嚴重缺失、決策不透明等等環境下,這些都將成為影響環境合同服務快速發展的殺手級障礙。
資本盛宴聚焦產業錢途
問題重重,方顯開拓者的偉大。在政策大的利好形勢下,行業發展還是給了行業從業者更多的信心。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統計,目前全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約3.5萬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環保企業有58家。有專家預言,在未來的“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間,他們中間將有望誕生中國的世界級環保企業。
而在國家新規劃出臺后,據悉,行業知名政策專家傅濤最近幾月幾乎成為眾多金融單位尤其是PE基金的咨詢熱線。很多的金融投資單位開始把眼光投向了環保產業,向他咨詢行業政策、公司情況。
同時行業媒體也成了資本窺晲的對象。據筆者了解,不少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清華大學戰略合作伙、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水行業門戶網站中國水網。也許不久將來,我們在見證水業整體春天的同時,也可以看見中國水業媒體的資本春天。
相對政府的金融引導,市場資本的熱捧更能反映一個行業的熱度,其關注的范圍也更能反映其關注的深度。也許這個盛景不僅可以彌補政府作為的不足,也成為資本推動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
環境合同服務,猶如箭在弦上,也許只待聽那一聲響亮的呼哨。
注:本文來自水網博客http://blog.h2o-china.com/html/99/348899-201432.html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