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但目前看來我國環境污染仍未得到遏制,重大污染事件頻發,我國已進入環境污染事故頻發期,2008年環保部處理的全國突發環境事件上升22.7%(2008中國環境公報)。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嚴重威脅民生安全,在水環境方面地表水污染范圍已由支流向干流、下游向上游、區域向流域、地表向地下蔓延,50%城市地下水受污染,飲用水安全存在嚴重隱患。
環保產業已現雛形 戰略產業亟待發展
環保產業不僅為環境污染治理提供必要的技術與裝備基礎,也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08年我國環保產業總產值7900億元,在GDP中的比重僅占1.3%,遠遠低于德國的8%,甚至低于國際平均的4%;據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環境技術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有望達到16%;我國已經將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預計到2020年,我國GDP總量將達到68萬億元,人均GDP將超過5600美元,城市化率將達到58%,人口總量超過14億,能源消耗近40億噸標準煤,因此我國未來將面臨更大的環境壓力。
環境技術需求巨大 部署“十二五”期間環境技術規劃
從“十五”開始環境技術列入863計劃中,“十一五”環境領域有兩個重大項目,分別是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技術和典型城市群的大氣復合污染控制技術,以及30幾個重點項目和一大批的專題課題,所涉及經費接近13個億。以目前趨勢來看,“十二五”期間國家仍會加大環境資源保護領域的科研投入。面對“十二五”期間對于環境技術的迫切需求,將會對先進的環境監測技術、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技術、區域清潔空氣關鍵技術、污染土壤/場修復技術、化學品風險控制技術五項技術開展重點工作。對于環境監測技術,意在針對常規污染物、優先污染物,研發環境監測核心設備,組建環境監測技術創新聯盟,提升我國環境監測儀器和設備的研制水平;建立環境監測技術方法體系、環境質量評價技術方法體系和支撐國家節能減排的監測技術平臺。對于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技術,針對可能導致水、大氣、土壤等嚴重污染,并對生態系統及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的累積性和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基于環境污染事件的全過程解析,著重研究以“預測預防—預報預警—典型預案”為主線的環境風險控制前端技術,形成及技術、設備、模型、方法、規范、指南、數據庫和管理系統于一體的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技術體系,為有效防范和應急環境污染事件提供系統方案,保障我國生態環境安全和社會穩定。
(注:本文根據“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除磷脫氮及深度處理技術交流大會”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資源環境處王磊處長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編輯:周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