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1月25日召開的中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公布了2010年污染減排目標以及2009年污染減排完成情況。2010年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將力爭比2009年再削減40萬噸;化學需氧量減排在完成既定目標的基礎上,力爭再削減20萬噸以上。
關于2010年的污染減排工作,周生賢表示,再接再厲,在確保實現減排目標的基礎上爭取更大成績。”污染減排是環境保護工作的硬抓手。二氧化硫減排任務提前一年完成,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還有很大困難,各地減排進展還不平衡,一些地方離完成減排目標還有不小差距。絕不能有一絲一毫“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念頭,一定要堅持到底才能取得完勝,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在充分消化2010年新增排放量的基礎上持續推進減排工作,全面完成減排任務。各地要切實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對完不成任務的地區,嚴格追究有關領導責任,實行“區域限批”。各省(區、市)要將“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完成情況向國務院作出書面報告。
2009年,我國的污染減排工作面臨著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而根據環保部公布的最新成果,我們看到的是“污染減排”交出的一份合格的并且令人滿意的答卷——我國首次實現了完成十一五進度要求。
對此,環保部總量司司長趙華林人表示,目前的減排效果得益于制度的創新。他表示,環保部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研究并設計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污染減排管理方略。
環境保護要參與國家宏觀調控,要實現優化經濟的三個轉變,進入國家經濟活動主戰場,出路在于必須從基礎下手:必須與煤炭消耗量掛鉤,必須與GDP掛鉤與城市化率掛鉤。增量部分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科學的測算。
體現減排的效果關鍵看統計,為了保證統計的科學性,環保部門改變過去各地部門上報數據的辦法,以地方GDP的增量乘以一個系數,得出增加的污染量,再看地方上污染物的是削減量,首次把GDP與COD捆綁起來,這樣就真正地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了起來。
由于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領導存在著錯誤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每每面臨GDP與COD選擇的時候,政府都選擇前者,于是GDP便成了硬指標,而COD所代表的環境質量則是軟指標甚至是沒指標。這種錯誤的發展觀、政績觀也是一些地方政府包庇、縱容污染現象屢屢發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將GDP引入COD增量計算,實現了COD與GDP的動態平衡,GDP的上升必然會帶來COD的上升,因此地方政府在追求經濟高增長的同時,必須也相應大范圍的建造污水處理廠和各項先進的環保措施,更是有效促進環保先進設備和技術“物盡其用”,同時有效避免現有污水廠“曬太陽”的現象。
從而形成政績與減排掛鉤,構建了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對地方政府作了要統籌兼顧GDP和COD的明確要求。
此外,為了增加各地的減排動力,環保部門還對減排不積極的省份,提出預警等問責制度。趙華林稱,2009年環保部向8個省份發了預警,隨后部里的領導帶隊奔赴上述8省,并與主要領導進行約談,指導和督促地方政府以推進減排工作。從目前來看,上述接到預警的省份,減排面貌已煥然一新。
一系列嚴格的考核問責引起了強烈反響,各地紛紛創新招數,河北出臺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河南出臺水污染防治條例,山東等省對沒有完成年度減排任務的市縣主管領導給予行政記過或撤職處分,安徽、福建、江西、黑龍江等省對減排進展較慢的市縣實行區域限批,解決了長期以來不能解決的環境問題。同時,為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奠定了基礎。(中國水網)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