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環境產業發展的真正動力?這一問題引起了諸多行業人士的關注與熱議。在不久前舉辦的“2009中國環保產業發展高峰會”上,清華大學環境系教授王凱軍坦言,隨著市場化改革,盡管設計院與市場的結合較以往更加緊密,但高校和其他一些科研院所與市場的分離狀況卻愈發嚴重。
當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仍是環保行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而產、學、研之間脫節的現狀也將企業推向了“自主創新”的前線。上海凡清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凡清公司)正是其中力行 “以科技創新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和實力”的一員猛將。
近日,就環保企業技術創新與環境產業發展等問題,中國水網記者采訪了上海凡清公司董事長劉凡清教授(以下稱為劉教授)。
上海凡清公司董事長 劉凡清教授
技術研究應從實際問題出發
我國技術創新的現狀是以高校為核心,而企業通常只是扮演“陪襯”角色。以上海為例,據劉教授介紹,上海市委正在力抓高新技術產業化。上海的高校和科研單位很多,科研成果也很豐碩。但本地企業很少能夠“享用”上這些成果。“上海本地企業的發展并不因新技術的產生而有所推動。” 劉教授說。
據劉教授介紹,高校專家組立項的技術課題,往往面臨著技術轉化問題。而上海凡清公司技術創新則是以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從而實現由技術向產業的自然轉化。實際需求啟迪新技術研發;研發成功的新技術更好地服務實際需求。如此實現技術與產業化轉化的良性循環。劉教授建議,工程技術創新應轉變為由企業牽頭、高校配合來進行研究。因為企業技術課題的立項目的很明確,即定要實現技術轉化。
據了解,上海凡清公司每年都會有幾項新技術成果出爐。目前,其研究的重點方向為各種單元水處理技術。劉教授說,高分子、流體力學等各個學科的發展都會帶動單元水處理技術的進步。上海凡清公司致力于污水和給水各個處理單元技術的創新,從而實現水處理技術的提升。據了解,上海凡清公司對沉淀本體、混凝本體、尤其是對過濾本體的研究已很成熟,目前針對國家對污水排放要求的提高和中水回用的重視,主要側重于纖維束過濾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加大對技術創新的保護力度
劉教授同時表示,中國技術創新正面臨著一個瓶頸問題,即國家對知識產權及知識價值的尊重與保護力度薄弱。
劉教授稱,目前,技術仿造者比技術原創者會獲得更多收益。因為仿造沒有原創過程中的成本投入,不會維護技術信譽,更不會對其進行升級和完善。而中國專利保護力度卻尚處“不疼不癢”狀態,這不免使得技術原創者的利益受到侵害,也同時阻礙了技術創新的發展。
鼓勵創新應嚴格禁止仿造,同時加大法律對仿造者的制裁力度,以凸顯新技術的價值及社會對知識產權的尊重。
加強環保技術與資本的結合
談及中國環保產業的現狀,劉教授流露出幾分無奈,“中國環保產業過于分散、過于混亂,而且競爭無序。”大型企業難以突破發展瓶頸形成更大規模,其嚴重影響了中國環保企業乃至產業的強大,也成為了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絆腳石。
劉教授認可中國環保企業之間的整合,他尤其強調了技術與資本的結合。“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技術公司與資本實力雄厚的資本公司強強聯手勢必增加國際競爭實力。”
但劉教授同時也指出,這種整合需要驅動力。所謂驅動力,歸根到底還是國家對技術的認可程度。他解釋說,目前,相對于資本投資而言,技術投資尚處劣勢,因為技術沒有明確價碼。所以企業更青睞于“用錢賺錢”而非“用技術賺錢”。(中國水網)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