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慈溪市天元鎮大力推廣凈水、節水技術,以加強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現在,該鎮潭東村不少村民的農家小院里都深挖一個水池,鋪設軟石層、碎石層和粗砂層,上面種植美人蕉等花卉,用管道接入所有生活污水,經過濕地處理和植物吸收,污水凈化后再利用。
自2008年以來,潭東村牢牢抓住創建寧波市生態村的契機,通過積極推廣戶用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池,徹底解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難題,改善村內生態環境。人工消濕地處理池處理模式,也稱為無動力厭氧酸化加濕地處理模式,這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針對不同廢水類型采取的六種模式之一。這一模式適合于農村分散型的住宅,可以聯戶或獨戶建設,也適合有一定土地資源的農村住宅集聚點。目前,潭東村首批試點建設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池已經完成并投入使用,群眾反響較好。
此外,天元鎮還推廣生物修復技術,加快鎮級生態河道項目建設。從2006年開始,天元鎮著手規劃建設鎮級生態河道項目。前期規劃建設生態河道兩條,長5100米,從而大大加強鎮級河道兩岸的水土保護。同時,以生態浮島、小型濕地景觀建設為重點,對部分無排澇要求的河道進行生物修復治理,修復水域面積達到7500平方米。
天元鎮還有一個舉措是普及節水知識和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水資源。通過組織農戶參觀學習,首先對“建清”和“利鋒”兩個果蔬農場率先開始進行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這就為普及推廣噴滴灌技術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據了解,“建清”、“利鋒”這些農場使用的噴滴灌技術,平均每次灌溉一畝地可節約2噸水,灌溉時間也由過去的三四天縮減為現在的20個小時。同時,還在中小學校開設節水知識普及教育課程,組織學生開展“生活節水小竅門”發明活動,以此帶動全鎮家庭節約利用水資源。
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