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蕭條時期以來全球的最猛烈的一場金融危機中,亞太地區國家也未能幸免并且同樣經受著經濟發展放緩的陣痛。2009年第一季度,經初步核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57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5個百分點,創下1992年有季度統計數據以來的歷史新低。
據全球知名增長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觀點,目前不確定的金融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環境產業,但是也有一些領域的增長逆勢而上。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11.3個百分點到5.1%,比去年四季度還低1.3個百分點。其中又以外向型加工企業受到的沖擊最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了16個百分點。工業市場的不景氣使得工業廢物產生量的增速放緩,其服務的收入比去年同期有所減少;但是另一方面,來自于城市廢物處理的需求卻在持續不斷的擴大。
盡管經濟形勢在下半年仍然可能保持較低位的運行,中國政府對于今年經濟增長“保八”的目標,以及對于環保投入的重視程度,都將會帶動廢棄物管理市場恢復到高速增長的水平。
而在水和污水處理市場,更多的項目也是來自于市政領域,和固廢相似工業領域的增速在一季度有所下降。整體市場來看,今年預計將獲得10-12%的增速,而在2010年有望恢復到16%的增速。這一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亞洲新興經濟體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在2008年,有大約4800萬人口遷移到了亞洲地區的城市,未來幾年這一數字還將繼續擴大。以中國為例,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46%,Frost & Sullivan認為這一比率在2012年很有可能會突破50%的大關。
6月初環保部公布的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平均已由2005年的52%提高到了2008年的66%,但距2007年制定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2010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的目標仍有一段路要走,和發達國家85%的平均水平更是存在著較大差距。加速的城市化腳步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給我國污水處理和廢棄物管理服務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同時也揭示了環境產業在中國的巨大發展空間。
Frost & Sullivan中國區環境部門研究經理Vivian Chen認為,在繼續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程的同時,各級政府也必須加強對現有設施的管理和統籌,提高現有設備的利用率,以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現在的一個現象是,某些地區在“四萬億”投資的推動下,盲目上馬新項目,卻沒有后續的資金和措施來維護好污水廠的日常運行。而另外一些地區的老項目,由于設備年久失修,也已經處在了停運或者半停運的狀態。
這一現象可以從一些數據中發現端倪,6月22日,環保部發布《關于公布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的公告》稱,全國投運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總設計處理能力9092萬噸/日,但實際平均日處理水量僅為6693萬噸/日,總負荷率只有73.6%。換句話說,全國有超過1/4的污水處理能力是閑置的。隨著全國污水處理廠數量的持續增加(2008年末全國設市城市、縣及部分重點建制鎮共建成1521座),如何提高已有設施的負荷率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
根據“十一五”規劃,2006年到2010年期間我國的環保投入總額將達到1,4000億人民幣,占GDP的1.5%以上。加快推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為環境產業中不同類型的參與者提供的廣泛的機會,如運營商、工程咨詢和設計、設備和技術供應商等等。工程方面,目前市場的主導仍然是國內的企業,而外資企業更加擅長于通過提供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來增加其影響力和市場份額。國內企業也不甘落后,一些具有觸覺的領先企業已經開始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在產品研發上了,這對跨國企業無疑也是具有相當挑戰的。
與此同時,政府對環保的日益重視、法律法規監管的頒布和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順應全球對環保的呼吁,都成為了我國環境產業更好更快發展的利好因素。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