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擴散和蔓延,尚未見底。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一次對經濟發展乃至文明進步的洗禮。哪個國家能夠在危機中抓住主要矛盾并科學解決,就能在危機后從更高起點上更加穩健地發展。反之,則可能陷入社會危機的困境,甚至使發展成果毀于一旦。在6月5日由環境保護部主辦、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承辦的“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六•五世界環境日特別論壇”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大會上這樣分析。周部長此次報告的主題為“堅持以建設生態文明為指導,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
圖為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
他在報告中強調,按照一般規律,經濟危機形勢下的環境保護往往容易被忽視或放松。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情況下,也為我們探索環保新道路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應對危機過程中,還要不要加強環境保護,怎樣加強環境保護?全世界都十分關注。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李克強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對環境保護作出許多重要指示,強調指出要把應對這場危機看作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機遇,看作推進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機遇,要求把加強環境保護、振興環保產業作為克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把生態環境建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形勢比預料的好,擴內需、保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已初見成效。但是,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內外部環境依然十分嚴峻。我們要積極做好有效應對的各項準備,從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研究解決環境問題,努力重塑危機后的發展方式。具體而言,要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充分發揮環評制度的宏觀調控作用。深化環評制度改革,實現從過去單純注重環境問題向綜合關注環境、健康、安全和社會影響轉變,處理好服務與把關、當前與長遠、效率與質量、宏觀與微觀的關系,開辟“綠色通道”,設置“防火墻”,拓寬領域,加強調控,強化驗收,全程監管。
(二)深入研究主要污染物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關系。著力把污染減排與改善環境質量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減排目標著眼環境質量、減排任務立足環境質量、減排考核依據環境質量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通過污染減排,從總體上遏制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逐步改善環境質量。
(三)繼續創新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的有效途徑。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不斷研究將“休養生息”政策全面滲透到重點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具體措施,推動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努力讓江河湖海煥發生機和活力。
(四)切實統籌推進區域與城鄉環境保護。尊重自然規律,進一步研究制定區域環境管理政策,落實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把城市環境和農村環境作為有機整體,堅持城鄉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城鄉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五)主動利用倒逼機制深化工業污染防治。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為我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倒逼機制。要研究制定推動重點產業振興的“綠色”環保政策措施,構建全方位的污染防控體系,促進產業發展的速度、結構和效益相協調。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推動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生態化改造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導傳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六)進一步發展壯大環保產業。環保產業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騰出和擴大環境容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產業,是形成直接生產力、創造綠色物質財富的重要產業,是有市場有潛力有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采取有效手段,推進環保產業全面升級,盡快形成一個門類齊全、裝備先進、富有活力的環保產業體系。
(七)通過市場機制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積極推動出臺有關環境經濟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等多種經濟手段,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逐步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使企業污染治理成本內部化,減少環境保護對行政手段的過度依賴。
(八)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長效機制與可持續發展體制。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動的環境保護新格局,強化政府責任,明確企業是污染防治主體,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等制度。
(九)有序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以“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推動環境問題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走出一條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體制機制,為探索環保新道路積累經驗、創造模式,發揮示范和帶頭作用。
最后,周部長在大會上發出號召,他說環境保護事業崇高,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堅定信心,同心協力,銳意進取,以建設生態文明為指導,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讓祖國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水網)
編輯:呂春香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