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源自世行“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的分析、建議背景文章中的《水資源管理的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水網消息,面臨水資源管理的巨大壓力,各國從多個不同層面積極尋求因應之策,包括轉變管理模式、改進和創新政策手段、鼓勵私營部門和公眾參與、大力開發和應用新技術。實踐表明,這些措施在改善水資源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由于人口持續增長、經濟快速發展、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加上管理體制、制度和政策措施不完善,中國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和水質退化問題,特別是廣大的北方地區,水資源問題尤其突出,已經對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危及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為解決水資源問題,中國正在積極采取多種措施。上述幾個國家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為中國改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第一,政府在水資源管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資源有別于一般物質資源和商品,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必需品之一。因此,無論是聯邦制國家還是單一制國家,無論是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還是嚴重稀缺的國家,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水資源的管理,明確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應承擔的職責,通過完善體制、加強立法、創新政策,不斷強化和優化水資源管理。
第二,綜合管理是水資源管理的一種有效模式。由于水資源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往往涉及多個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利益群體。過去那種多頭管理、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易于造成政出多門、彼此矛盾和沖突等問題。通過整合涉水管理部門、建立跨行政轄區的流域管理機構等措施,由部門管理轉變為綜合管理,可以較好地避免這些問題,有利于有限水資源的高效、公平的分配和利用。
第三,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傳統上,各國在水資源管理中,更多地是采用行政命令之類的規制手段。這類手段盡管有結果確定、見效較快等優點,但往往不夠靈活,監督成本很高。因此,很多國家在水資源管理中越來越多地采用各種經濟手段、鼓勵私營部門和公眾參與、應用新的技術和工藝等,將多種手段結合起來。
第四,各國水資源管理需要結合本國的國情。水資源管理模式是與特定的行政管理體制相聯系的,管理手段的采用需要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因此,在一個國家適用的管理模式在別的國家未必適用,一個國家采用的政策手段別的國家可能無法采用。例如:日本政府在水資源方面提供了巨額的財政補貼,這種做法不僅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難以效仿,即便是歐美發達國家也沒有采用;再如:水權交易手段美國采用得較多,其他國家采用得非常少。中國必須根據本國地理環境條件、水資源特點、行政管理體制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各種因素,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水資源管理模式,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前提下,改進水資源管理,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