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環保從業者心口的痛
古語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又言,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拿句俗話簡言之,賺錢的是少數才人,賺錢的是愿意推陳出新的后浪。曾記否?當年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文大掌門和韓龍頭指點江山,憑借睿智的目光帶著一票弟兄從環保上掘出第一桶金之后又憑借人無我有的優勢迅速做大,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曾記否?以國禎鵬瑤為代表的后浪開創全新BOT模式,靠運營創造這個行業豐厚的現金流時,江湖為之側目!再往下,誰能做當今環保界執牛刀者?有繼續做污水廠這類大項目的,吃國債吃世行貸款;有繼續做BOT的,游走于銀行和政府之間;有靠著數年技術積累在某一領域做大做強的;更多數的是惶惶然不可終日,勞碌奔波只為生存的,達之目前就屬于這一類。
列位看官可能嫌達之文不對題,其實達之不過有感而發!看過一個很煽情的話,那不是滔滔江水,那是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多少志存高遠者,在這個領域全其畢生精力只為實現自己在這個行業的世界觀。達之敢言,今后的掘金方向必然是運營,對于大公司來說,搞些污水廠的運營,成規模了就可以上市了;但對于大多數中小公司來說,污水廠的運營是搞不了的,可各個工廠廢水或者各個小規模水處理裝置的運營則是可以搞的。
這是大勢所趨,光靠做工程,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借是沒有前途的。為什么?(1)接工程和項目周期太長,往往一個項目會牽扯公司一兩年的精力,精力總是有限的,有些公司不是接不了單,是怕接來做不了,精力上顧不過來,每個項目都是各案,都得從商務技術上一點點滲透,一點點做工作,做過的人會發現,開始做市場工作的時候是春天,可開始做就變成了下一個春天了,老板和市場人員全情投入,洞中方十日,人間已百年!開始做了,總工和技術人員全情投入,忙得不亦樂乎,能在第三個春天做完撤離現場就很不錯了,如果遇到技術難題,就變成了一個泥沼了,不能自拔;(2)任何一個項目都需要從老板到文員的一條龍配合,小公司競爭力強的原因是管理成本低,即這條龍很小,吃的利潤不多,報價就不會太高,而小公司良性循環下去小龍變大龍了,為了讓這條龍生存下去,報價就會提高,報價高了,項目拿的就少了,于是這條龍又開始變小,為什么大多數公司總是做不大,我估計這是一個主要原因,沒有獨特的東西,只能靠報價拿單,報價靠的是管理成本的高低;(3)項目的收益很難預知,經營者時刻生存在危機之中,沒有項目進來,公司的運轉就會成問題,變數太大了,沒有固定的收益。
所以很多人迷上運營,我有個好朋友,前些日子給我說他這兩年不像前兩年那么賣命,這要是接了幾個運營的項目,年收益在200萬左右,就是一年沒單公司都能正常運轉。這就是運營的魅力,不僅僅是大規模水處理廠要運營,小的更是如此。這是因為(a)水處理尤其是高難廢水的處理運行成本很高,廠家苦不堪言,處理一噸焦化廢水的成本有的廠竟然到了14塊錢,這說明什么,說明光在水處理上這個廠每年就要投入600萬資金,兩年就是一個水處理項目的錢,廠方希望能有專業的隊伍來降低成本;(b)廠方的人雖然懂環保但不精通,雖然也在搞調試但缺乏責任心,這就是環保公司的優勢,能盡量避免調試過程中的失 誤;(c)環保力度增大,管理者在水處理這個不產生效益的環節上投入了過大的精力,疲不堪言,極希望能有人代替他們監管,代替他們和環保局打交道。
一邊是廠家愿意搞,一邊是環保公司需要這塊業務來旱澇保收,那么就能一拍即合了嗎?不是,這就切題了,運營目前確實是環保從業者心中的痛,但我敢斷言,這不是永遠的。當前,運營方面存在著幾大矛盾無法解決,無法產生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矛盾一:項目的迫切需要和準入資格的矛盾,環保的事情就是這樣,不看能力看資質,一個運營資質的申報沒有半年時間辦不下來,這又不像工程投標可以搞聯合體蒙混過關,本來就是長期才能獲益的事情,在這期間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誰愿意聯合?就連業主也不愿意長期責任不明確的聯合體,出了事找誰?
矛盾二:業主對技術的高要求和技術方的低承諾的矛盾,好多運營項目一談就崩原因就在這里,業主總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要求必須達到什么標準,而技術方總想放余量,且想通過進水指標這些事想把業主套進來,畢竟高難廢水處理難度較大。所以越往下談就越產生分歧,后來直接停止談判。
矛盾三:業主要穩定的要求和技術方消減人員的矛盾,業主不愿意看到運營后崗位上產生那么多下崗工人,影響穩定,況且好些人都是領導介紹過來的,誰的面子都不能不給。而對于技術方來說,小規模運營廠人員成本占總成本的一大塊,不砍掉人員成本,就不能產生利潤。業主要談穩定壓倒一切,你要談港人治港,最終也不會有結果。
本文的內容來自水網論壇:http://bbs.h2o-china.com/thread-234801-1-1.html
編輯:王哲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