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當地走出來的,在鎮上工作,每當我回去看到鄉親們,還有我的老父親為沒水吃而痛苦的時候,我也是一身沉重,如果我的收入更大一點,或是能力更強一點,也許我能幫助解決一些問題,但是數代人的沒水吃的問題不是三兩個錢能解決的,在這里,是想也許能碰上一些個好心的機構或是好心且有實力的人,能幫助我的鄉親們圓上一個有朝一日能吃上泉水的夢……
我的老家位于天河坪村一組和柿貝村六組交界的地方,(原瓦屋場村和張家灣村),總計31戶,109人,其中家中僅有60歲以上老人的住戶有6戶。因為居住環境差,經濟條件差,這里的學生剛初中畢業就走上打工的道路。大部分家庭只留下50歲以上的人在家種田。由于這些村民住地是一面黃土坡,方圓2公里內沒有清潔水源,所以能夠吃上一口清水就成了這里村民們數代人的夢想了。雖然20多年前政府出資鋪設了白色水管由遠在3公里外的石井灣引來了自來水,但也由于水管質量有限和沒有配套的大水池,至少在15年前,人們又吃上又渾又臟的土堰水。
而現在,這里村民們的吃水問題越來越嚴重。主要體現在水源枯竭,水質極差。目前村民們吃水主要有兩種形式自我解決。經濟條件好一點,就在自家周圍做一個水池,有幾間平房的,就在天下雨時把樓坪上的水引到池子里。再有的,當下雨后,就把旱溝里的水或土堰的渾水用水管引到池子里。而靠這并不能解決全年的吃水問題,每當到了枯水季節或冬天,水池里的水用完了,村民就只好到處找水吃了。當然,沒有水池的情況就更糟了。每到這個季節,家家戶戶背水的行頭就拿出來了。一個背簍,一個五十斤容量的白塑料壺。那個堰里有水,就到哪個堰里去背,哪家鄰近的有自來水,就到哪家去討上一壺,但去過幾次后,也就不好意思了。下雪了,就把雪鏟到炊壺里,在火上加熱熔化,再儲起來。而那些年過六十的老人們,吃水就更艱難了,特別是下雨天,背著個水壺,到處找水,讓人為其安全擔心不已。我們這里有一個鎮上的退休老干部,去年80歲了,曾經有一次到附近的土堰里去背水,一不小心還摔了一跤,當時就把水壺摔壞了。就這樣,慢慢的熬過沒水的季節,待到來年春雨到來的時候,就又可以吃上樓平上的水和山上的山水了,(而這樣惡劣的水會不會在某一天給這些村民們染上疾病,那就不得而知了),畢竟不用和我們小學課文里學到的,和烏鴉一樣到處找水喝了。
我每次回家,看到我的父母和鄰里吃水的困難,也提出過一些解決的辦法,比如說,集資,把遠在3公里外的泉水引來,然后在一個比較集中的地方修一個大池子,然后在旺水的季節,把家家戶戶的自己的水池裝滿。但村民們說,那要多少錢哪,我們自家修水池,就用了幾千塊。從3公里外引水,塑料水管肯定管不幾天,得要鋼管,還得修一個大池子,那得要多少錢?每個戶拿得出嗎?也是!看來,還是得依靠我們的政府,20多年前不是政府給我們把水引來了嗎?但現在的政府面臨的事情比以前多得多了,能管得了我們這里的百十號人嗎?我們真不敢有這樣的奢望,政府也有政府的難處。
編輯:廖廷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