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為中國敲開了經濟發展的大門,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令世人瞠目。但是,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遭到了嚴重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現象頻繁曝光。中國政府和人民已經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在積極探尋環境修復的道路。那么中國環境修復的市場前景如何?環境修復的難點又在哪里?管理難度大還是技術難度大?帶著一系列的疑問,中國水網記者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丁愛中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丁愛中教授
環境修復剛起步 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丁教授在水環境修復、地下水修復、土壤修復等方面頗有研究,他告訴中國水網記者,在發達國家環境問題暴露與治理經歷了100年的歷程,中國的環境問題隨著近30年來的經濟飛速發展集中顯現出來,中國目前面臨的環境修復壓力非常大。發達國外在環境修復方面走在中國的前面,環境保護意識覺醒比較早,從環境質量狀況來看,中國至少落后國外20-30年。
意識的覺醒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當經濟實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們會回過頭來關注自身的生存環境。有報道認為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這時候人們就開始普遍關注環境問題。中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國政府等各方面都開始重點關注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已列入國家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領域,他指出科技部的“水專項”重大計劃的啟動就是契機。
水環境修復市場前景大。丁教授指出,一方面降水量的減少、水資源問題日益突出,西北、內蒙草原的一些湖泊和濕地呈萎縮態勢;二是水體污染問題很嚴重,尤其是在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很多城市的河湖成為了排污口。水環境修復在國家層面覺醒的大背景下,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上海的蘇州河治理、北京小清河、溫榆河等河道修復、廣東等幾個城市也都陸續開始了河流修復工作,已經有一些工程案例,工作都取得較大的成功,這些工程案例促進了科學研究的開展,也奠定了一定的市場基礎。
土壤地下水修復市場前景也不容忽視。政策層面,環保部的“三定方案”中已經提出了土壤修復的環境污染防治內容,環保部的生態司、科技司也已經著手開展相關的工作,如要求企業在搬遷中,對土壤進行評價,并將其納入到交易成本中;同時,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標準體系也在建立,正在修訂《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配套的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已發布,土壤環境評價技術規范正在制訂。
工程層面,土壤修復自2007取得了積極進展,北京化工三廠項目的實施,使土壤修復從實驗室研究真正走向工程實踐中。近日,由消息稱北京焦化廠原廠區受污染的土壤將進行修復,以便于將來的開發利用。同時,北京市已出臺相關辦法,具體規定工業企業搬遷后,污染場地的處理標準和責任。
資金層面,“十一五”規劃中剛剛對全國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做出部署,國家也安排了10億資金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但目前還缺少對土壤污染的標準和立法做出具體安排。丁教授透露,如果將北京現有的垃圾填埋場等污染場地進行修復,需要近2000億資金,如果國家加以爭取引導、鼓勵、支持,這將是一塊巨大的待開拓的市場。
排污口問題解決是關鍵 管理難度大過技術難度
丁教授指出水環境修復應由從末端治理轉為源頭控制,“點源”“面源”治理相結合。水環境污染的問題的癥結在于排入水體的污染物超過了水環境自身的自凈能力,超過其可承受的污染物負荷,尤其是河流、湖泊等大水體和地下水,與工廠的污水處理不一樣,一旦污染,很難根治。
根據中國目前面臨的實際情況,必須先解決水質問題,然后水生態問題。國內外的水環境修復大致思路是一致的,必須先解決排污管道、排污口問題,這是水環境主要的污染源,從源頭進行控制和管理。目前國外很關注水生態問題,如生物多樣性等,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走得更快。
管理層面就要涉及三個方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上下游的流域管理;區域環境管理。丁教授強調這是一個聽起來簡單、但是在管理上需要協調機制的難點問題。中國目前是所謂的“多龍治水”也好,各個部委管理范圍和職能不同,如何更好的將各個部門的管理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進行行政部門改革還是協調,是一個國家管理層面的問題,需要好好研究。針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上下游的流域管理、區域環境管理三個層面的管理問題涉及到國家、地方、基層等不同行政部門,需要很好協調。就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國家的政策很難落實到地方的現象,他建議采用“自下而上”的解決方式,環境問題的解決還是落實在地方,“從地方到國家”的思路可能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技術層面,他認為河流等自然水體的環境修復采用自然、生態的方法為上上策,如恢復自然河道、設立跌水曝氣、構造緩沖帶等方法來解決環境修復問題是一條比較好的技術思路。中國在水環境修復方面不乏技術積累,而且已經有成功的工程案例,技術攻關難度不如管理難度大。
環境修復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但是也蘊含著巨大商機和市場,如何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值得我們的關注和思考。(中國水網 呂春香)
編輯:呂春香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