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1月22日~23日召開的全國給水深度處理研究會2008年年會已經勝利閉幕。會中大家共同熱議了目前給水深度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學習了先進企業、水廠的成功案例,并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方案。
以新標準為綱,綱舉目張
2007年7月正式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已經正式實施一年多了。新標準加強了對有機物、微生物和消毒等方面的要求。新標準中的飲用水水質指標由原標準的35項增加到106項,增加了71項。無機化合物由10項增加到21項,有機化合物由5項增加到53項。無生物指標由2項增加到6項,消毒劑指標由1項增加到6項,放射性指標仍為2項。新標準還統一了城鎮和農村飲用水衛生標準,并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新標準還針對了原水中有機污染物比較嚴重的現狀,來進行總量控制。
預處理技術還待驗證
目前的預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幾類。有化學氧化、投加吸附活性炭、投加絮凝劑、生物接觸氧化、生物陶粒濾池、卵石填料等。目前各個技術均有其優勢的地方,還需要結合給水處理特點進行長時間的試驗,從性價比上來論證各個技術應用的適宜性。
深度處理技術不可或缺
深度處理技術最常見的目前是臭氧-活性炭(O3-BAC)和膜技術。目前在深圳、廣州、杭州、嘉興等地區都已經實施臭氧-活性炭技術,從發展趨勢來看,今后當水源水質超過II類時,必須采用,才能滿足水質標準中CODMn的要求。而各種膜技術: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在分質給水系統制取純凈水與飲用純凈水中都已有效地應用,在污水回用、工業給水中也已有應用實例,唯獨在市政供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機物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膜技術作為新興的技術,具有高效、集成、不可替代性的特點,也會通過不斷的試驗研究,在市政給水中進一步的發揮功能。
國產設備日漸強大
長期以來,我國很多水處理設備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先進水平,設備完全依賴進口,進口設備價格高、維修及售后服務貴,直接制約了我國設備技術的發展。在今年的年會上,清華同方、青島國林分別介紹其大型臭氧發生器設備。填補了我國在該設備上的空白。同時,由于國內技術的成熟,會降低水廠的采購成本。進一步推動我國給水事業的發展。
目前,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源水質遭受各種污染,另一方面水質標準要求飲用水水質越來越高,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必須通過提高凈化技術來達到,給水深度處理工藝已初露萌芽。相信隨著生產實踐的不斷進步,深度給水技術和產業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