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連年來多次參與國家重大事件中環境與安全工作的緣故,清華環境系教師對國內發生的各類事件有著特殊的敏感。“5•12”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環境系的教師們就開始互相溝通,商討著能為災區做些什么。很快,環境系一批教師投入到確保災區環境和飲用水安全的工作中。一場與災區環境污染的“賽跑”拉開了帷幕。
“跑贏”集中供水 維系百萬人民用水安全
成都市是此次地震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雖然供水基礎設施沒有受到明顯破壞,但由于其水源地位于地震重災區——汶川的下游,地震可能引發的次生污染將嚴重威脅水源水質,并直接影響成都市500多萬常住人口和上百萬轉移安置災民以及救災人員的飲水安全。
5月19日下午,清華專家組飛抵成都,立即分專業展開工作。環境系張曉健教授和陳超博士與成都自來水公司的負責人員進行了緊急商討,提出6項工作任務。赴地震災區前,張曉健就已緊急安排在校研究生搜集有關物質的特性和處理技術資料,做好了技術儲備。
這一天距大地震發生已經一個星期,災區的水情有了新的變化。地震帶來的傷亡和持續降雨使上游的微生物大量繁殖,沖鋒舟的大量使用以及一些車輛的損毀造成石油類物質的泄漏,防疫用消殺藥劑大面積使用,這些都有可能對成都市的飲用水造成影響。
20日是更加忙碌的一天。早上,張曉健和陳超分頭進行調研和工藝指導;下午,又會合趕往成都市主力水廠進行工藝調整;晚上,確定應急處理工藝的討論會一直開到午夜12點多。
22日,張曉健針對上游消殺藥劑可能對下游飲用水造成的污染,向環保部提出建議,得到了環保部部長周生賢的高度重視。23日晚,周生賢部長親自打電話向張曉健了解相關情況,張曉健和陳超緊急趕寫建議書,1個半小時后正式提交給環保部。這項建議第二天被國務院采納,由衛生部等5個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在災區實施。
24日,張曉健和陳超完成了“汶川地震災區城市供水水質保障技術方案”,根據震后存在的各類風險,確定了針對不同主要污染風險的三套應急處理工藝組合,成都市自來水公司已經按照其中的“抗震期間保障性應急處理工藝”運行。有關方案還由建設部下發到震區的各自來水廠,確保了集中供水的安全。這三套應急工藝就像一劑劑中藥,全面考慮了災區各種污染物間的“相生相克”和污染物量級變化,處理對象涵蓋了每一項關系人體健康的物質。
在專家們的努力下,災區應對地震次生污染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確保了飲用水安全。
隨后,張曉健又參加建設部專家組的工作,帶領部分專家對成都周邊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縣等縣市的集中供水情況進行考察。
“跑贏”水源地污染 確保分散居民安心用水
在張曉健制定應急方案的過程中,清華環境系另一組教師也在各受災地區忙碌著。作為環境評估專家,陳吉寧、杜鵬飛、馬金三位教師也參加了5月19日赴成都的清華抗震救災專家組。到達成都后,他們馬上與成都市環保局進行了溝通。
20日,他們向成都市唯一的集中飲用水源地——都江堰紫坪鋪水庫進發。紫坪鋪水庫緊鄰地震震中映秀鎮,是當時緊急開辟的通往映秀鎮等重災區的唯一救援通道起點。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陳吉寧等人套上救生衣登舟冒險前行。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考察,他們發現水庫受到明顯的石油類污染,并迅速將調研情況通報給在下游成都自來水公司忙碌的張曉健,告知自來水公司做好應急除油的技術準備。當晚,他們還形成了“關于成都市紫坪鋪飲用水源地污染問題的幾點意見”。
21日開始,陳吉寧、杜鵬飛和馬金開始對彭州、德陽等重災區的消殺藥劑使用情況和水源地保護狀況進行考察。小魚洞鎮、龍門山鎮、漢旺鎮、九龍鎮、尊道鎮棚花村……在這些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很多災民都是直接取用溝渠或淺層井水作為生活用水,環境和飲用水安全問題更為緊迫。
“只有在現場才可以了解第一手的情況。”陳吉寧說,“不能拍腦袋做事,只有通過多跑路,才能夠準確了解水源地的取水狀況、消殺藥劑的降解時間,才能知道風險有多大,做好應急方案。”
21日和23日,他們白天要跑五六個大的防疫點,晚上再趕回成都,將一天的考察情況形成調查報告,提供給國家環保部和當地環保部門。
在與當地環保工作人員的交流中,他們不僅提出將第一階段已經明確的污染指標放在第二位,而將隨時可能引發疫情的病原微生物作為首要監測對象;還根據災區環境監測工作的長期性,提出了更合理的人員調配方式。
當地干部緊緊拉著陳吉寧的手說:“你們是震后首批來到災區的環保專家,真是太感謝你們啦,這些正是對我們最有價值的建議呀!”
“跑贏”各類災害 防御有備而來
在赴災區專家緊張工作的同時,留守北京的環境系師生也以不同方式參與到確保災區環境與飲用水安全的工作中。
李振瑜副教授研制的“快速凈水粉”是一種新型凈水劑,曾經在2003年的淮河流域特大洪災中得到成功應用,可以在5分鐘內將混濁的水體變清澈,對災區分散式供水的安全使用非常有效。
作為國家減災委“科技抗震救災技術支撐專家組飲用水安全小組”的組長,李振瑜和來自全國各單位的專家一起,先后完成了《抗震救災實用知識、技術與產品手冊(安全飲水與供水分冊)》、《汶川地震災區應急與災區重建供水對策圖》、《災區受損涉水構筑物快速修復辦法》等技術文件。專家們還自定技術研討題目,針對安置點飲水供給方式、儲水構筑物修復等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災后第6天起,他們陸續向前線指揮部提出了“高處取水”、“多點供水”、“在災民安置點增加開水爐數量”和“繪制《災區供水態勢圖》”等建議,不僅成為當地安全飲水的指導性方針,還啟發當地群眾因地制宜地選擇水資源使用方式。
地震發生后,與災區環境災害“賽跑”的還有環境系飲用水安全研究所的劉文君教授等,他們不僅迅速幫助建設部準備了災區急需的一體化供水設備和消毒片,還協助科技部、建設部編寫了《地震災區應急用水必讀》和《地震災區膜處理凈水系統安裝使用指南》。
面對大地震導致的數以萬噸甚至上千萬噸計的廢墟及廢物,環境系固體廢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所的王洪濤、李金惠等專家帶領課題組進行了大量的應急外文資料翻譯及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礎上與其他單位共同起草了《災后廢墟清理及廢物管理指南(試行)》。隨后,李金惠又帶領課題組成員投入到鑒別化工企業危險源、支持環保部堰塞湖坍塌事故的應急工作中。
環境系師生還用更特別的方式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傳達給災區人民。“災區人民要牢記,災后用水三注意”、“河水雨水勿直飲,消毒燒開才安全”,這一條條安全用水方面的愛心提示短信是災后緊急編寫的,環境系師生將這些短信提供給科技部,希望幫助災區人民科學應對災情。
持久戰,一定會“跑贏”
目前,災區已經逐步從應急期進入災后安置期和災后重建期,但環境問題仍不容忽視。無論是地震本身造成的環境污染,還是應急期造成的環境次生污染或是災后安置和生產生活恢復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都會不斷顯露出來,而且會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復雜。如果災后重建沒有全面系統考慮并妥善處理各個環節,就有可能出現環境安全問題,尤其是水安全和環境衛生安全,這將對災區的家園重建帶來不利影響。
因此,這場與災區環境污染的“賽跑”還將進行下去:我們快一分,災區的環境安全問題就可能減少一分。
第一批五名環境系教師回京后,第二批、第三批專家又陸續踏上了趕赴災區的行程,胡洪營、李振瑜、王洪濤、李金惠、張彭義、劉建國、劉毅、岳東北等教師都加入了這個行列,對災區的水資源、固體廢物進行了詳細的監測。
錢易院士也一次次參加在環境系和工程院召開的抗震減災工作討論會,為災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出謀劃策。她還向工程院提交了項目建議,緊急啟動了“四川地震災后重建中環境安全應對策略”咨詢課題。此課題成果將于7月10日提交工程院及相關部門。
6月2日,剛剛返回北京僅4天的陳超,再一次登上了飛往成都的飛機。這一次,他不僅要對綿陽、德陽等地的集中供水系統進行應急處理技術指導,還帶去了清華為災區募集的9臺反滲透凈水設備,并組織安裝調試。這些反滲透設備是通過陳吉寧副校長聯系,由中國水網組織金州環保、同方水務和澳門自來水公司捐贈的,可以將任何水源水直接凈化成純凈水,每臺設備能夠解決5000到10000人的日常生活飲用水。對于已安裝設備的集中安置點災民來說,有了這樣的設備,安全飲用水將不再是問題。
同時,為了從水專業角度給下一步中央的抗震救災工作提供參考性建議,6月2日下午,中國水網和清華大學環境系特別主辦了
第十一期水業高級技術沙龍,來自學術界、企業界的嘉賓圍繞“抗震救災與水環境”這一主題,結合目前災區的實際情況和遇到的問題,針對地震災害中凸顯的環境監測問題和震后的供水安全與水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在發言中指出,災區在應急期、安置期、建設期都面臨著不同的環保問題,越往后問題會越嚴重,爭議也會越大,需要很好的現場協調和指揮。應急期首先要關注的是化學品污染和大型水源地的保護,這兩個問題解決后,要把飲用水的微生物安全保障作為核心問題。目前水源水中微生物濃度已經明顯增加,保障飲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和防止災后疫情暴發是飲用水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對于安置期,陳校長強調要重點關注三個問題,一是大量的降雨帶來的次生環境污染;二是恢復生產期要對有污染的行業進行嚴格監控;三是恢復供水,震后有大量爆管,同時用水量減少,水壓升高,供水中的細菌會超標,要出臺相應的控制措施,另外農村地區在供水方面沒有相關的設施、監控,也沒有專業的人員,存在大面積的飲用水安全問題。
張曉健教授作為供水安全專家,在地震災區奮戰了10個日夜,對災區的飲用水安全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監測和分析,張曉健教授指出,當前應該首先確定相應的應急處理單項技術,再結合水廠的具體條件,確定針對不同水質風險與任務的水廠應急處理工藝。張曉健教授建議根據震區飲用水源水質風險,抗震期間可采取保障性凈水處理工藝、強化吸附的應急處理工藝和強化氧化的應急處理工藝這三種自來水應急處理工藝。其中保障性凈水處理工藝可以作為震后飲用水處理的主要凈水工藝。如發生水源明顯污染,可根據主要污染物的性質選擇采用強化吸附的應急處理工藝或強化氧化的應急處理工藝。
通過參會嘉賓的討論和交流也總結出了這次地震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一是環保監測能力和管理能力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應急情況下的監測需求;二是日常污染源管理不到位,實際存在的風險源比平時統計的要多;三是以前制定的很多應急預案都不夠充分,而且沒有執行能力。這些問題對我國其他地區的水環境和供水安全問題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目前,清華作為組長單位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后環境安全評估與應對措施項目》第一階段成果已經提交環保部,并通過環保部上報國務院及有關部門。
關注災區環境問題、切實保障災區科學重建,這場“馬拉松”才剛剛開始,但因為努力,率先撞線的一定是他們。
編輯:呂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