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清華大學環境節能樓舉辦的“廢棄物資源化與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揭牌以上,作為研發中心企業合作方的北京健坤偉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同時向陶葆楷勵學金給予捐贈,這筆經費將用于支持環境和相關學科專業就讀的家境貧困學生。
陶葆楷先生(1906-1992)是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與工程學科創始人、清華大學開展環境工程教育和研究活動的先驅者和一代宗師。
陶葆楷創立我國第一個環境工程專業
陶葆楷,1906年10月1日出生于江南水鄉無錫,后隨父親到天津就讀。1920年,考入清華學校學習了6年。1926年赴美留學,先后就讀于密西根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1929年,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后,又到哈佛大學繼續深造,于1930年,獲哈佛大學衛生工程碩士學位。
1931年,年僅25歲的陶葆楷回到祖國,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他滿腔熱忱、兢兢業業,主持創建了清華大學土木系中的市政及衛生工程組,開拓了我國衛生工程教育事業的一塊重要領地。陶葆楷先生于1935年編寫了我國最早的一本《給水工程學》中文教材,其中收集了我國的人工鑿井法、井水提升法和井管保護設施等,在結合中國實際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他還編寫了《衛生工程名詞草案》一書,目前在給排水工程中通用的很多中文名詞,有不少是陶葆楷當時提出來的。
為了對我國的衛生工程情況有更多的了解,陶葆楷于1936年到南京衛生署任高級工程師職務半年,在此期間,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在江寧縣進行農村環境衛生的調查研究及實際工作,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美國洛氏基金會的注意和贊賞。1937年,他因此被邀請出席了在爪哇舉行的遠東國家農村衛生會議,并編寫了中國報告中的環境衛生部分。1937—1938年他還兼任衛生署公共衛生訓練所衛生工程研究班的教務主任一年,堅持為我國的衛生工程事業培養人才。
抗日戰爭爆發,北平、天津淪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遷到昆明,組成西南聯大。陶葆楷于1938年從衛生署回到清華大學,復任西南聯大土木系教授。他一人主持講授給水工程、下水工程、衛生工程實驗、水力學、工程測量、軍事衛生工程等多門課程,同時編寫了《下水工程學》、《軍事衛生工程》兩本教材。1940年8月,陶葆楷任西南聯大土木系系主任,他在極其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嚴于律己,奮斗不息,對培養一批批掌握高級科技知識的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還親自為畢業生找職業。
抗日戰爭勝利后,清華大學遷回北平,陶葆楷于1946-1948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主任,同時代理工學院院長的職務。在此期間清華大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陶葆楷所領導的工學院增設了建筑系和化工系,為壯大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師資隊伍,他極力推薦并設法聘請當時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到校任教,其中有些教授后來在清華大學都擔任了重要職務。陶葆楷不僅在國內向這些著名學者發出聘書,還親自寫信去國外熱忱邀請他們回國,對有的學者甚至三次登門拜訪。同時,他也聘請了一批年輕、進步的清華畢業生留校任教,清華大學工學院中的土木、機械、電機、航空、建筑與化工等六個系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和雄厚的師資力量。在這一時間內,工學院各系的實驗室都充實了儀器設備,有了新的發展。
1948年,陶葆楷利用學術休假一年的機會到美國哈佛大學從事研究半年,又去臺灣大學任教半年。在他學術休假即將期滿時,大陸面臨全部解放。當時,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挽留他繼續留在臺灣大學任土木系系主任,美國洛氏基金會也邀請他去美國工作,但陶葆楷都婉言謝絕了,按時離臺赴港,準備回清華任教,后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只好暫到廣州嶺南大學,迎接解放。半年后,受聘于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時又回到清華大學,先后任教研究主任、土木系主任和土木建筑工程系主任。他主持了土木系內工業與民用建筑、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給水排水以及采暖通風等四個專業的建設。對講課、教材建設、課程設計、實驗、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及考試記分等一系列教學環節的完善和健全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親自為學生講課,不辭辛勞地帶領學生去工廠實習,還總結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的經驗在全校交流。由于陶葆楷的努力,清華大學土木系的實驗室有了很大的發展,先后建成了學校的土建基地實驗室、給水排水實驗室、建筑材料實驗室、采暖通風實驗室等。在此時期內,陶葆楷還積極投入國家建設事業,曾任北京市衛生工程局顧問,參加《給水排水設計規范》的修訂工作。他從50年代中期就著手進行暴雨強度分析方法及計算公式的研究,提出了適應于我國條件的暴雨公式,編寫了“暴雨強度分析方法”,經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批準,被收入設計規范,并自1975年在全國試行。此后,陶葆楷仍不懈地進行辛勤筆耕,他先后獨自編寫或與他人合編了《給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上冊)(1965)、《排水管道工程》(1974)、《煉油廠污水處理基本知識》(1975)、《污水生物處理基本原理》(1979)等教科書及學術參考書,以及一大批學術論文。此外,他還擔任全國給水排水專業的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經他參與討論、審定的給水排水專業教科書、參考書則更是眾多。
1976年以來,陶葆楷雖已年過70,但仍將一顆心放在教育事業上,他注意到世界各國在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環保工作不斷進展的形勢下,大學衛生工程教育逐步向環境工程教育過渡的動向,提出了在清華大學設立環境工程專業的倡議,得到了有關領導部門的支持和批準,這樣,我國第一個環境工程專業就于1977年在清華大學誕生了。至今,我國具有環境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45所,陶葆楷是我國環境工程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了提高新建的環境工程專業的水平,使其做到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研究中心,陶葆楷還積極倡議成立環境工程研究所。他的倡議得到了當時國務院環境保護辦公室(現國家環保部)的大力支持,并撥款為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研究所建造了教學實驗樓。1979年底,清華大學土木系改名為土木與環境工程系,1984年底,環境工程專業獨立成系。在陶葆楷的深切關懷和直接參與下,在年輕一代教師的努力下,環境工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陶葆楷關心國家建設事業,幾十年來不斷通過各種渠道,為發展我國衛生工程及環境工程獻計獻策。他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給水組組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第五屆北京市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北京市常委,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并曾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給排水學會、市政工程學會、中國環境學會等學術團體中任職。
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在捐贈儀式上發言
以陶葆楷命名第一個清華大學獎學金
一九八六年恰逢先生八十壽辰,清華畢業六十年和執教五十年,先生臺大的學生林宜獅多次來清華,看到他們敬重的陶老師生活簡樸,希望贈送給先生一些錢,改善生活。先生婉言拒絕了,他希望用這筆錢幫助更多的學生完成學業,林宜獅先生很感動,用這筆錢作為“陶葆楷獎學金”的啟動資金,后來又有一些校友捐贈了錢,這是清華大學第一個獎學金。
“陶葆楷獎學金”每年都獎勵優秀學生,那些年先生很關注這項工作,他覺得獎學金能夠讓他繼續關心他心愛的需要幫助的學生,他覺得他沒有離開他的事業,沒有離開課堂,沒有離開他的學生。可惜后來因為經費不夠,獎學金停發了。
獎學金改為勵學金資助環境相關學科貧困學生
現任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老師于98年回國后,擔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決定重新推動陶葆楷獎學金。在捐贈儀式上,陳校長透露說,由于貧困學生的比例比較大,甚至達到了25%左右,特困生占10%左右,而且目前正以1%的速度增長,因此將獎學金改為勵學金,推動學科發展。
2006年陶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為了紀念先生對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設立了清華大學環境系“陶葆楷勵學金”,首期啟動經費為15萬元人民幣,用于資助環境等相關學科求學的家庭貧困學生。
捐贈儀式上先生的兒子哽咽 兒媳代讀發言稿
在捐贈儀式上,陶葆楷先生的唯一孩子,兒子陶中源因為激動,無法完成發言,由陶先生的兒媳胡康健女士代讀。他們回憶起父親生前的教誨,希望將勵學金用好,支持環境學科的人才培養。
北京健坤偉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趙偉國董事長代表企業發言,他說,公司以多種形式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累計向社會各界捐款5000多萬人民幣,其中向清華大學直接捐款2700萬人民幣。
編輯:王彩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