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罕見的雪凝凍重大災害性天氣對南方省份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的嚴重影響,各行各業都紛紛行動起來,努力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盡量減少災害損失。雪逐漸停止,災難似乎在遠離,但是災區的供水等基礎設施在惡劣條件下遭到嚴重破壞,災后的重建刻不容緩。為了針對雪災導致的供水和排水中出現的問題,尋找災后重建過程中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中國水網采訪了一些有經驗的專家,請他們為重建工作獻計獻策。
何文杰:水管凍裂出于多重因素 重建應考慮低溫情況
天津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何文杰認為,水管凍裂是由于多重因素,并不僅僅是因為市政設施的設計缺陷。其他因素例如:施工質量、路面負載、水溫、水管的工作狀況等。南方這次水管凍裂的一個原因是低溫,這是由于之前的設計沒有考慮。既然凍裂了就需要重建,現在,應該把低溫的情況考慮進去,吸取這次的教訓。
目前,爆管后,有的情況下是水沖出地面,這個比較容易發現。但是,如果水管爆破,而水沒有涌出地面,漏點難以監測,現在有什么有效的解決辦法?何文杰說,未涌出地表的爆管,這個是常常發生的,并不是雪災后特有現象,一般都是小口徑管,被稱為暗漏。大口徑管的爆管是一定容易發現的。對暗漏可以通過儀器或人工的方法進行檢測,技術比較成熟,南、北方并不會有什么不同。而光纜及其他管網造成的搶修困難,也不是南方災區特有的,一般都有解決辦法。
塵峰:應提高對極端氣溫的防護等級 采用環保融雪措施
此次災區中遇到的水管凍裂、管道結冰、水表與閘閥被凍壞導致停水等問題,根據北方地區的處理經驗,現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山東省城建設計院塵峰副院長對此提出的建議是:南方省份在以前的設計中之所以沒有考慮采取保溫措施,就是因為沒有收集到極端低溫的資料,認為不會有出現結冰的可能,在設計和施工中也就沒有采取防范措施。那么在重建工作中及以后嚴寒天氣下,應采取以下措施:在設計中應收集更長時間范圍的極端氣候條件,提高對極端氣溫的防護等級;將供水立管設置在戶內,使供水立管及其連接管道等不再暴露在戶外;在設計管道埋設深度時考慮最大可能凍土深度,將管道埋設在最大凍土深度下方;對不得不設置在戶外的給水設施采取保溫措施。
對于爆管問題,塵峰認為,如果水管爆破,該管段所在的給水區域的管網壓力會驟然下降,然后才會涌出地面。假設這個過程的反映時間為t1,水管爆破后到漏失的水大量涌出地面的時間為t2,t1要比t2小得多。因此,如果在供水管網中合理設置壓力監測表,并將壓力信號連接到供水控制中心。在水管爆破后,管網壓力會把驟然下降的信號及時傳到供水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可及時通知維護維修部門對水管爆破區域的管網進行檢查和維護,及時關閉附近的控制閥門,防止漏失的水大量涌出地面。漏點監測并不難,下決心投資建設、安裝合理設置的壓力監測系統等,才是解決“漏點難以監測”的最有效手段。
如何應對冰雪融化后導致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塵峰說,冰雪自然融化后,一般不會導致對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導致冰雪融化后對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在人工強化冰雪融化過程中所采用的非環保措施。由于“無氯融雪劑”比普通融雪劑價格高出10倍,除在飛機場等少數區域使用外,各地大量使用的實際上都是工業鹽等對環境污染很厲害的融雪劑,大量的鹽分隨融化的冰雪水流入地表水體、滲入地下水體,造成水體的嚴重污染。解決的方法就是,改進對道路、庭院等冰雪的清移方法,借鑒學習北美、北歐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環保的冰雪清移方法,禁止采用非環保的方法措施。人工除雪、撒稻草、撒煤灰等等都是可供選擇的辦法。與之相比,撒融雪劑雖然效率更高但卻污染最大,理當排在選擇序列的末位,作為萬不得已時的備選方案,而不是作為重點使用的主要抗災措施。
塵峰表示,今年南方的將雪相對所在地區往年的將雪是大了點,但相對東北地區等還是小雪,之所以成災,是因為沒想到冰雪可能在該地區構成危害,沒有防范措施,沒有應對預案。借用一句廣告詞“一切皆有可能”,如果考慮了災害的可能性,并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及時的災害應對方法,也許今年南方的冰雪災害就不會構成如此大的影響和損失。
劉書明:要注意突然停電導致的管網水污染及管網爆裂
清華大學環境系劉書明副教授在出差的忙碌行程中,簡要回答了中國水網記者提出的問題。他認為,災區要注意兩個方面問題:由于突然停電導致停水,使得自來水在管網中停留的時間加長,有可能造成污染;再加上水壓上不來,壓力被放大,水錘對水量產生了影響,這個時候管網容易爆裂。如果前期預警做的好的話,這些問題應該是可以避免的。對水廠來說,可準備一些備用方案,如可備用:水泵、電源等。
雖然暴雪給南方地區帶來了災難,但是那里的溫度并不是很低,零下4到5度對南方來說可能低些,對北方地區來說是正常的,管網凍裂可能并不是最大的問題。管網與水廠是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一個系統問題,應該促進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中國水網)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